第一章創 新 能 力
培養孩子良好記憶的好習慣
學生要記憶大量的知識,如果不能科學用腦,認識記憶規律,效果將事倍功半,並且越來越沒有信心。
記憶是掌握知識的基本手段,記憶的過程,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知識深化的過程。中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就必然會提高;反之,學習效率必然會降低。記不住舊知識,就會影響新知識的學習,忘了公式、法則、定理就會影響解題與思考,忘了字詞就會影響讀書、寫作,記不住必要的知識就會影響考試。總之,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十分重視記憶能力的培養。
到了中學,所學的課程明顯增多了,內容也比較抽象,需要記憶的知識多了起來,再用以前的學習方法和記憶方法,已經明顯不適應現在的學習了。
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和記憶規律。做什麼事情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規律,記憶知識也有方法。小學階段由於所學知識少,而且具體,對記憶的方法要求不是很多。但到了中學後,知識比較抽象,邏輯性強,不僅對記憶的方法,對各種學習方法都有了較高的要求。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良好記憶的好習慣呢?
1.用輕鬆的話題幫孩子緩解緊張
在孩子開始記憶之前,父母可以談一些輕鬆的話題,也可以開一些玩笑,這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消除緊張和畏懼心理,不僅能大幅提高記憶的效率,更能增進孩子和父母的感情,增加孩子的學習動力。
2.幫助孩子認識記憶規律
當孩子認為自己笨的時候,父母應當向孩子講清楚記憶的規律,告訴他遺忘是非常正常的認識規律,能讓孩子擺脫自卑的陰影,正常發揮大腦的記憶功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3.督促孩子隨學隨記
為了不在總複習的時候突擊記憶,可以把需要記憶的內容,讓孩子隨學隨記。可以每天晚上留一個小時用來記憶,第二天早上用半個小時複習。這樣既能減輕總複習時的記憶量,又能幫助孩子把腦子裏的知識融會貫通。
4.用日常的問答來促進孩子的記憶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向孩子提問,檢查孩子記憶的牢固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一次不可以提問太多,也不要總提重複的問題,一方麵是為了加強隨學隨記的牢固程度,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考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還有多少印象。這兩者的比例要安排好。
培養孩子思維方式的發展
如何培養孩子思維方式的發展呢?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萌芽的三種思維方式,代表了孩子思維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
1.直觀行動思維
所謂直觀行動思維就是以直觀的、行動的方式進行的思維。直觀行動思維在2~4歲孩子身上表現突出。其特點是:
(1)這種思維離不開孩子自身對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自身的動作。所以,這種思維最大特點是直觀性和行動性。離開對直觀事物的感知,離開一定的行動,思維就隨之停止或轉移。例如,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畫畫,他們不是先想好了再畫,而是邊畫邊想。
(2)出現了初步的間接性和概括性反映。主要表現在孩子的表意性動作和工具性動作之中。表意性動作,就是用動作表達意願。例如,孩子用手的動作表達他所要的東西。這動作包含著對一係列關係的認識和分析:首先感知到是自己想要這個東西,但靠自己能力做不到,而成人有能力拿到且也會拿給自己,於是,就用手向成人發出要的動作。這就使手的動作成為有象征功能的類似語言的信號,體現了表意性動作的間接性。工具性動作就是按照物體的結構特征和功能來使用物體的動作,對同類物體使用同樣的動作。例如,推拉有輪子的各種玩具車等。工具性動作反映了孩子對“類”概念的朦朧意識,體現了這種動作的概括性。
(3)思維的狹窄性。孩子依靠動作思考,脫離動作在動作之外就不能進行思考,缺乏詞的中介,他們對外部世界的反應隻是簡單運動性的和直覺性的,思維的對象也僅僅限於當前直接感知和相互作用的事物,因此,思維範圍的狹窄性、思維內容的表麵性、思維工具動作性和持續時間情景性構成了直觀行動思維的特點,這種思維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的複雜關係,也無法計劃自己的動作和預見動作效果。但這種思維不僅能使孩子的動作協調,而且通過動作把客體從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這對孩子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2~4歲的孩子是直觀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因此,在這個年齡段的智力開發應以大力培養孩子的直觀行動思維為主,並促進其向具體形象思維轉化。
2.具體形象思維
孩子一般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來進行思維。這種思維在4~7歲兒童身上表現明顯。它的特點是:
(1)思維動作從外顯向內隱轉變,出現了初步抽象概括。直觀行動思維是通過外部展開的外顯的智慧動作來進行的,帶有“嚐試錯誤”的性質。隨著直觀行動思維經驗的積累、表象的日益發展和語言的豐富,兒童在解決問題中不再依靠一次次的實際嚐試,開始依靠行動條件和行動方式的表象來進行思維,由於表象在孩子思維中所占的成分越來越大,表象在孩子解決問題中所占的位置越來越突出,這樣,思維過程也就由外顯向內隱轉變。這意味著思維開始從它的外顯原始狀態(直覺行動)分離出來,變成了腦內的“內隱”心理活動。
(2)具有鮮明的具體性和形象性。思維雖然變成了內隱的心理活動,但它是以表象為對象的,因此,思維仍然具有鮮明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具體形象思維雖然標誌著孩子開始擺脫與動作同步的局麵,但這種思維方式所依靠的形象或表象都是實際感知和經曆的事物的心理印象,仍然受具體行動和客觀事物製約。
(3)自我中心特點明顯。直觀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都是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思維,因此,都帶有“自我中心”的特點。處於這樣思維水平的幼兒傾向於從自我出發進行思維,例如,孩子能正確判斷自己的前後左右,但不能正確判斷對麵人的左右手。
(4)過渡性。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性是由表象的二重性決定的。表象的直觀性使它與所反映的事物本身相近,有形象性;但表象的概括性又使它與實際相脫離,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為抽象概括提供發展可能。
3.抽象邏輯思維萌芽
抽象邏輯思維是指運用概念(詞)、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進行的,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規律性聯係的思維。嚴格地講,在孩子幼兒時期不具備這種思維方式,但在幼兒晚期出現了這種思維的萌芽。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的萌芽在5歲以後表現明顯。
例如,孩子喜歡問為什麼,這反映了他(她)在探索事物內部的奧秘,想知道事物間的因果關係,這是孩子抽象邏輯思維活動的表現。但由於孩子形成的概念都是與具體經驗有關的初級概念,所以還不能進行真正的抽象邏輯思維。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思考好比播種,行動好比果實,播種愈勤,收獲也愈豐。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嚐到金秋的瓊漿玉液,享受到大地賜予的豐收喜悅。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從來就沒有什麼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長此以往,會扼殺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給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空間。
我們還是再來看一看張肇牧的故事。肇牧十分喜歡做實驗性遊戲,當聽爸爸媽媽說要做有趣的實驗遊戲時,肇牧非常高興。與往常一樣,由爸爸說,他動手。
“肇牧,從你的玩具中,找出兩個同樣大的杯子,一個比杯子大的碗或者是鍋都行。”肇牧將三樣東西拿來了。“爸爸,你看行嗎?”爸爸滿意地說:“行。你用鍋裝些水來,並且將水分別倒進兩個杯子,要求兩個杯子的水一樣多。”肇牧按示意進行。然後爸爸問肇牧:“你看兩個杯子的水,是不是一樣多呀?”肇牧左看看右瞧瞧,說:“啊,是一樣多。”“你將一個杯子的水倒進鍋裏,你再看看,是鍋裏的水多呀,還是杯子的水多?”誰知肇牧不假思索地給了爸爸滿意的答複:“一樣多。”“為什麼?你看鍋裏的水這麼少,杯子的水那麼多,怎麼是一樣多呢?”肇牧從容地說:“爸爸你看,這是兩個同樣大的杯子,我倒進的是同樣多的水,然後再把這個杯子裝的同樣多的水倒進了鍋裏,因為鍋比杯子大,所以看起來鍋裏水像少些,其實它們一樣多。”
誰能相信,這是一個年僅4歲的孩子對液體容量守恒定律如此肯定的回答,而且思維清晰,語言表達準確、完整!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數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唯獨肇牧別出心裁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後,他竟一意孤行。爸爸媽媽問他時,肇牧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爸爸媽媽想出來的竅門。”
聽他這麼一說,爸爸媽媽意識到肇牧雖然違背規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蔭芽狀態的獨創精神。於是爸爸媽媽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後,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後,爸爸媽媽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後,他口服心服地忍痛割“愛”了。正是由於小肇牧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小肇牧的思維、判斷和推理能力。
那麼,怎樣發展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1.創造一個思考的氛圍
這對孩子形成獨特的個性,表現有創新意識的思維、舉動很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顧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屬品。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間。有句話說:“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子女。”因此,在父母努力啟發孩子創造力時,不要忘了同時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使父母成為能欣賞創造力,並能與孩子創造力互動的主力。因此,不必在孩子與孩子間製造競爭壓力,也不必為了培育創造力,將家庭生活弄得緊張、沉重,更不必一反常態,變成嚴肅又過分認真的父母。真正成功的創造力培養者,是能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像個摯友般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舉止,知道何時給他掌聲,何時扶持他一把,沒有命令,沒有壓抑。
2.讓孩子學會思考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和交談中,要經常以商量的口氣進行討論式的協商,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餘地,要給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機會。父母可根據交談內容經常發問,如:“這兩者有什麼關係?”“你覺得怎麼做會更好?”“你的想法有什麼根據?”等問題,以引起孩子的思考。
3.培養孩子創造性思考的方法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培養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鼓勵孩子凡事常問幾個為什麼。父母要不厭其煩地給予正確回答。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為活動。如孩子為了看個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大人不要生氣、譴責。
傾聽孩子有意義的“瞎說”,允許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時候,孩子向父母描述他要造一種帶翅膀的汽車,如何在天上飛過去時,父母也可在旁邊添油加醋。
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呢?如果小雞在母雞的翅膀下成長,永遠也不可能自己去覓食,如果小鷹隻是在老鷹的嗬護下長大,則永遠也不能翱翔天空。同樣道理,孩子隻是生活在父母的懷抱裏,沒有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無法做到自理自助,則難以適應日益複雜的社會,也就更談不上建功立業了。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不要大包大攬,對孩子總是放心不下,而要大膽地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
現在的孩子依賴性強,自理自立能力較差,這是兒童教育的一個失誤,孩子自立能力差,主要是家長嬌慣的結果。許多事情如穿衣、洗臉、吃飯都應讓孩子自己去做,但家長卻大包大攬,弄得孩子事事靠父母,以致養成了習慣。這樣,孩子離開父母便寸步難行,隻得在家長的保護下生活。兒童身上本來已經具備的獨立要求逐漸消失,本來已經具有的各種學習社會生活的機能也相應地減退了。
有位家長問一位哈佛教授:“我的孩子現在簡直是無法無天了,誰都管不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哈佛教授反問家長:“你經常幫孩子疊被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