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勤奮工作體察世情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心人永遠在別人前麵,李嘉誠正是這樣一個聰明的有心人。李嘉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樓當學徒,他勤奮工作、努力上進,贏得了老板的信任。同時,他在這裏憑借著“聰明伶俐”學到了很多的“賺錢技巧”,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為人處事之道。
李嘉誠曆經萬難,憑著堅強的毅力、韌性,終於在港島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到了一份工作。
茶樓裏的工作時時長達15小時以上,這樣,每天李嘉誠必須淩晨5時左右就得趕到茶樓,為客人們準備好茶水茶點。
在他上班的頭一天裏,舅父送來了一隻小鬧鍾給嘉誠,好讓他掌握早起的時間。通過求職這件事,舅父不再懷疑外甥獨立謀生的能力。不過,還不敢預料嘉誠今後會幹出驚天動地的業績。而當時的李嘉誠,也不敢有宏願大誌。眼下最現實的,是好好地做這份工作,養活母親和弟妹。
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鍾調快10分鍾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這一習慣他保留了大半個世紀,直到今天,李嘉誠的手表始終比別人的快10分鍾,這成為商界交口讚譽、津津樂道的美談。
李嘉誠這一真誠敬業樹立的口碑,贏得了不少人的敬佩和信服,又因為這一美德而帶來了不少生意,贏來了不少財富。
茶樓的工時,每天都在15個小時以上。茶樓打烊,已是半夜人寂了。李嘉誠回憶這段日子,說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這對於一個才十四五歲的少年,實在是太累太乏了。白天,茶客較少,但總有幾個老翁坐茶桌泡時光。李嘉誠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夥計休息時,他卻還要呆在茶樓侍候。
李嘉誠曾對兒子談起他少年的經曆:“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李嘉誠喜歡聽茶客談古論今,散布小道消息。他從中了解了社會和世界的許多事情。不少事,是在家庭、課堂,聞所未聞的;不少說法,與先父和老師灌輸的那一套,大相徑庭。李嘉誠發現,世界原來是這麼錯綜複雜,異彩紛呈。李嘉誠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又因為先父的訓言刻骨銘心,他在紛紜變幻的世界中並沒有迷失自我。
茶樓的工作很能夠鍛煉人的社會能力。首先,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練就了李嘉誠的意誌和毅力,長時間的跑堂奠定了李嘉誠日後當行街仔(推銷員)的腳力基礎;其次,茶樓是一個濃縮的社會,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李嘉誠在這裏學會了察言觀色。這些,為李嘉誠日後從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他在努力幹好每一件事的同時,給自己定了兩門必修功課。
其一是時刻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等等,然後找機會驗證。
其二是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在高興之餘掏腰包。
李嘉誠對每一位常到茶樓的顧客都做到了心裏有數,對於他們的消費需要和消費習慣都了如指掌。比如:誰愛吃蝦、誰又愛吃魚、誰愛甜、誰又愛鹹、誰愛喝紅茶、誰又愛喝綠茶,什麼時候該給哪位顧客上什麼食物,提供何種服務,這一切在李嘉誠的心裏都有一個小小的帳本。
這種讓顧客不斷回首光顧,並且滿心歡喜地掏自己腰包的員工,你說這樣的員工哪位老板能不喜歡,不看重?
李嘉誠是春茗茶樓加薪最快的堂倌。
正是由於這種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自覺培養,使李嘉誠不僅在堂倌中做出了十分可喜的成績,並取得很可觀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迅速地了解了社會和各式各樣的人。
茶樓也是一個生意信息場所,李嘉誠從茶客的談話中暗自學會了許多做生意的訣竅。
自覺養成的觀察人的習慣,對李嘉誠日後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推銷員,打下了深厚紮實的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李嘉誠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本領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所迫後天有意培養的。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要從商,必須用心。
一年之後,李嘉誠辭去茶樓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
他已經熬過了最艱辛的一年。老板不斷地給他加工錢,他開始能夠像其他堂倌一樣,輪流午休或早歸。茶樓工作出息不大,沒有多大發展餘地,但他從心裏感激茶樓老板,是老板實現了他養家糊口、供養弟妹求學的願望,給予了他極好極好的人生鍛煉機會。
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誠猶豫了好些天。他渴望從事新的職業,尤其是跟複雜鍾表打交道的行當。李嘉誠邁向社會,曾忤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現在李嘉誠又覺得,他似乎不應再有太多的顧慮。自己是在社會闖蕩和磨練過的人,進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賜,而是為舅父做事。
莊靜庵回憶少年李嘉誠時說:“阿誠的阿爺謝世太早,故阿誠少年老成,他的許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誠進了舅父的公司,舅父不因為嘉誠是外甥,而特別照顧。李嘉誠從學徒幹起,初時還不能接觸鍾表活,隻能做做掃地、煲茶、倒水、跑腿的雜事。李嘉誠在茶樓裏已受到了極嚴格的訓練,這些事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了,做得又快又好。開始,許多職員並不知道李嘉誠就是老板的外甥,他們在莊靜庵麵前經常誇獎李嘉誠,說他“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麼,他就會主動幫忙。”
李嘉誠進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學會裝配修理鍾表,他利用打雜的空隙,跟師傅學藝。他心靈手巧,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學會了裝配修理鍾表。
對於嘉誠的不斷長進,其舅父看到眼裏喜在心裏,但他卻從不當麵誇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時代結束了。但香港的殖民地地位依然不變,隻是太陽旗重新換成米字旗。戰前,香港人口163萬,日治時期銳減為60萬。大批的房屋遭破壞,英國接管香港,有17萬人無家可歸。戰時逃出香港避災的人,以每月10萬人的數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匱乏,港英政府采取一係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給,複興香港經濟。
莊靜庵預見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才。李嘉誠被調往高升街鍾表店當店員。
李嘉誠在茶樓,已學會了與人如何打交道。進中南公司,通過對裝配修理手藝的學習,對各類鍾表了如指掌,並且很快又掌握了鍾表銷售的技巧,並做得十分出色。
在茶樓,李嘉誠賣的是力氣;在鍾表公司,學的是技術;等到被提到高升街鍾表店當店員時,幹的是銷售,把所學的統一利用。李嘉誠就是這樣一步步邁向從商之路,改變著自己不幸的命運軌跡。
能夠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
——李嘉誠
不靠親友誌在高遠
在每一個成功者的經曆中,逆境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課。李嘉誠麵對“求職無門”這一困境,同時也麵對著去舅舅公司工作這一機遇,他沒有依賴親友,而是靠自己的毅力找到了一份工作。正是由於他的自立自強,才使他日後走上了經商的成功之路。
當年僅14歲的李嘉誠四處尋找工作,卻處處碰壁。曾有那麼一天,當夜幕再次降臨時,李嘉誠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找工作的結果一覽無餘地寫在他失意的臉上。母親這時卻露出了難得的笑顏,迎向他說道:“苦命的孩子,你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聽到母親這句話,李嘉誠愣住了,淚水不住地在眼眶裏打著轉。這些日子裏,他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辛苦和委屈,雙腿跑得又腫又疼。白眼冷語,深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盡管如此,他仍覺得好事來得太快了。
母親給嘉誠擦幹淚水,自己的眼淚卻再也忍不住地奪眶而出了。母親高興地說道:“進了舅舅的公司,可以天天跟鍾表打交道。這是一門好技術,日後準能發達。阿誠,你可要好好做,聽舅舅的話。”
諄諄教誨間,其實母親仍然瞞著嘉誠。莊靜庵並不忍心讓外甥小小年紀,就獨自闖蕩謀生,其間有多少酸苦他再知道不過了。他原本就有意讓嘉誠進他的公司,但他又擔心嘉誠找工作太容易了,將不思自強自力。故而先讓嘉誠嚐嚐找工作的苦頭,也隻有經過了磨難,他才會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
“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誠想起先父的遺言及行為,他迅速作出這樣的決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
母親直愣愣地望著嘉誠,以為聽錯了。嘉誠果斷地重複一遍,母親不再吱聲。她發現兒子在清高這點上,太像他的父親,並且比他父親還要倔強。
李嘉誠確實有幾分倔強。多日以來遭受的種種挫折,使他產生了一個頑強的信念:我一定要找到工作!
母親眼含熱淚,心疼地同意嘉誠再去尋找工作,“孩子,事不過三,第三天如果你還是找不到工作,那就一心一意地去你舅父的公司裏做工去,好嗎?”
終於,蒼天不負有心人。次日的下午,李嘉誠在西營盤的春茗茶樓裏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卻要有一位有相當資產和信譽的人來做擔保才能得到這份工作。
李嘉誠高興地不得了,他三步並做兩步地跑回家中,對母親說了這件事情。找一個保人,最好的就莫過於他的舅舅莊靜庵,但這時舅父並不在家,嘉誠又實在等不及了,母親無奈,隻好隨嘉誠先去茶樓裏看一看。
母親到了茶樓,會見了老板,把他們一家人的不幸自始至終地向他講述了一遍。老板也動了惻隱之心,答應讓嘉誠的母親做他的擔保人,讓嘉誠到茶樓來上班了。
太多的苦難練就了李嘉誠倔強的性格。他不願意接受舅父的蔭庇,他要自己找工作。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這份遺世獨立的性格,使李嘉誠終成大器。
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麵,可以說,性格乃是命運。李嘉誠的人生軌跡就充分印證了這一命題。
在茶樓工作一年之後,李嘉誠又出於對新的技術職業的向往,辭別了茶樓老板,到舅父開的中南鍾表公司上班。
在中南鍾表公司裏,李嘉誠從一個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慢慢地升為公司屬下的高升街鍾表店當店員。
這個高升街店年紀最小的店員立刻關注鍾表業的市場信息,經過半年的觀察和分析,李嘉誠對鍾表業的現狀和未來有了成熟的看法。
1946年初,17歲的李嘉誠突然辭別舅父莊靜庵。臨行前,他對莊靜庵就香港鍾表業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來依然堪稱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瑞士的機械表生產技術爐火純青,世所無敵。其時,日本人避其鋒芒,瞄準空檔,搶先開發了電子石英表的新領域。
世界鍾表市場便形成這樣的形勢:高檔表市場為瑞士人獨霸,中檔表市場為日本人獨占。
這樣,中低檔表市場就是可開拓的空檔。李嘉誠建議舅父迅速搶占這一灘頭。
曆史已經證實,後來的香港就正如李嘉誠所預言,以價廉物美的中低檔表,迎合中下層顧客的需要,成為世界繼瑞士、日本外的又一大鍾表基地,中低檔表生產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
可惜又所幸的是,商業天才李嘉誠誌不在此。
後來,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成為香港鍾表業界的巨頭,這其中是否與少年李嘉誠的建議有關聯,就無從考證了。但是不管怎麼說,李嘉誠此時的商業眼光已經具備了大家風範。
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李嘉誠
頭腦冷靜抉擇成功
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經受了失敗的洗禮後,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它的產值達到了新的頂點。麵對這大好的形勢,李嘉誠沒有沾沾自喜, 而是頭腦冷靜地分析了國內外塑膠市場走向,做出了一個充滿風險但卻是正確的抉擇。
塑膠廠經過了一次風雨的洗禮,又重新掛在了長江廠的門前,經過風雨之後,生意再一次達到高峰。這時的李嘉誠經過身處逆境,經過一連串痛定思痛的磨難之後,非常準確地分析了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分析市場,特別是他目前所經營的塑膠市場的走向。
抉擇——沉著冷靜地抉擇,最能顯示企業家實力及能力;最能反映企業首腦的智慧與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