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生兒護理2(1 / 3)

第六章新生兒護理2

要注意預防臀紅

臀紅在醫學上稱為尿布疹或臀部紅斑,是嬰兒常見的皮膚病。此病主要是由於尿布不清潔,上麵粘有大小便、汗水及未洗淨的洗衣粉、肥皂等,刺激孩子皮膚而引起。所以腹瀉的孩子常可見到此症。開始可見到臀部紅嫩,繼而出現紅色的小皮疹,嚴重的可致皮膚破潰,呈片狀,可蔓延到會陰及大腿內側。男嬰可見睾丸部受侵。

家長要注意預防孩子發生臀紅,大小便後及時更換尿布,尤其在大便後,要用溫水洗淨皮膚。不要使用橡皮布、塑料布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致使尿液不能及時蒸發;每次便後,忌用熱水和肥皂洗臀部,應用溫水衝洗後輕輕擦幹,塗些滑石粉或油膏。如果發生臀紅,每次換尿布後,需在損傷局部塗上紫草油或鞣酸軟膏。

ABO溶血是怎麼回事

由於母子的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免疫而造成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被稱作ABO溶血症。一般情況下ABO血型不合的母親大多是O型。當母親血型為O型,胎兒血型為A型或B型時,胎兒血液中的A或B抗原因某種原因進入母血後,刺激母體產生血型抗體,此抗體通過胎盤再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體內的A或B抗原結合,從而引起胎兒紅細胞凝集,繼而溶解而出現溶血,引起水腫、貧血、肝脾腫大和生後短時間內出現進行性重度黃疸。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是一種持續的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疾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官。除了病毒之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征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範圍。

新生兒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致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新生兒發熱的護理

發熱時對於新生兒來說是常見的症狀,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發熱。由於新生兒在生理上有許多特殊之處,所以父母不要隨便給孩子服藥。例如給新生兒服用退燒藥,有時會出現周身青紫、貧血、便血、吐血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死亡。這是吃了退燒藥,造成凝血機製障礙而引起的。

新生兒發燒後最簡便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物理降溫法。新生兒體溫在38℃以下,一般不需要處理,隻要多喂水就可以。如在38~39℃之間,可將繈褓打開,將包裹孩子的衣物抖一抖降低熱量,然後給孩子蓋上較薄些的衣物,使孩子的皮膚散去過多的熱;也可以讓孩子的頭枕一個冷水袋來降溫。對於39℃以上高熱患兒,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紗布蘸著擦頸部、腋下、大腿部及四肢等處,高熱會很快降下來。在降溫過程中要注意,體溫一開始下降,就要馬上停止降溫措施,以免矯枉過正出現低體溫。在夏季降溫過程中要注意給孩子飲水,白開水或糖水均可以,這是因為孩子在發熱的過程中,要消耗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給予及時的補充。這裏所介紹的是降溫的辦法,還要請醫生檢查孩子發熱的原因,進行治療。

新生兒易患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多在生後1~2周發病,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此病主要是由於細菌侵入血液循環後,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的,常並發肺炎、腦膜炎危及孩子生命。

造成新生兒敗血症的原因很多,原發感染灶也不易找到。患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家長粗心,往往被忽視。病情嚴重時,常是肺炎、臍炎、膿皰疹等多方麵感染同時存在,症狀為發熱持續時間較長或體溫不升、麵色灰白、沒精神、愛睡、吃奶不好、皮膚黃疸加重或兩周後尚不消退、腹脹。

目前對新生兒敗血症的治療比較有效,如無合並症,治療效果比較滿意,不會留下後遺症。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症密切相關,多由於同類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症的一個合並症。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症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後遺症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惹、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水檢查。

此病預後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並發硬膜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症。

新生兒也會患乳腺炎

新生兒的乳房是飽滿的,偶爾有乳樣液體分泌物流出,這是正常生理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母親體內孕激素對新生兒產生刺激造成的,不用處理,以後會自然消失。

有的家長,對女嬰的乳頭進行擠壓,認為不擠出乳頭中的小硬物,會影響孩子成人後的哺乳。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這種擠壓往往造成新生兒乳腺炎的發生。新生兒乳腺炎的症狀表現為乳房紅腫、有熱感,孩子感覺疼痛,逐漸再現局部化膿。還可以出現發熱、厭食、吐奶等症狀。

新生兒發生乳腺炎,可用熱毛巾敷局部,孩子皮膚較嫩,小心造成燙傷;用中藥如意金黃散外敷也很有效,同時還要注射青黴素來控製感染。如已化膿,影響乳頭與乳腺的發育。炎症較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出現敗血症。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新生兒時期出現黃疸,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新生兒自出生開始血膽紅素逐漸上升,這是由於新生兒紅細胞容積大,紅細胞壽命短,出生前後氧分壓改變使紅細胞過剩,加之出生後髓外造血灶的吸收都造成膽紅素產生增多。肝髒功能發育不完善,白蛋白聯結運轉不足,參加膽紅素代謝的肝髒酶數量和活性均差,使膽紅素經肝髒變成結合膽紅素並排除的過程受影響。

膽道排除膽紅素的功能也不完善。胎便粘稠,從大便排出膽紅素的過程也受影響,使腸肝循環增多。故而絕大多數新生兒黃疸為生理性黃疸,但也有病理性黃疸出現。

1.生理性黃疸:

(1)生後2~3天出現黃疸,皮膚、鞏膜出現黃染,足月兒7~10天自然消退,早產兒可延長為2~4周。

(2)血清膽紅素,足月兒低於204微摩爾/升,早產兒低於257微摩爾/升。

(3)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無症狀,黃疸重者偶有食欲差。

對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必要時做以下治療:

(1)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大多自療,不需要治療。

(2)對早產兒,血清膽紅素大於257微摩爾/升可用光療,特別是藍光照射,可使未結合膽紅素的結構改變,從脂溶性變成水溶性,由膽汁排出,以間斷光療(每日光照8小時,停16小時)為佳。

(3)誘導劑:用苯巴比妥每日5~8毫克/公斤,尼可刹米每日10毫克/公斤,分次口服,可用3~7日。

(4)必要時亦可考慮用血漿、白蛋白等,靜脈適量葡萄糖。

2.病理性黃疸:新生兒血清膽紅素,足月兒大於205微摩爾/升,早產兒大於258微摩爾/升,稱高膽紅素血素,多為病理性黃疸,應首先查找原因。

病理性黃疸可出現以下症狀:(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持續加重,吃奶不佳。皮膚可呈橘黃色,或伴水腫。(2)血清膽紅素,足月兒高於205微摩爾/升,早產兒高於258微摩爾/升,每日膽紅素上升超過85微摩爾/升。經實驗室檢查可發現:(1)血型鑒定:包括母與子血型。(2)血常規: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形態、網織紅細胞計數。

(3)Coomb試驗:如陽性時取母血5毫升,患兒血2毫升,做血清學檢查。

(4)黃疸持續不退,結合膽紅素增高者,做肝功能和澳抗檢查。

(5)疑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症者,取血測G—6PD活性測定。

(6)對宮內感染引起的黃疸,測IgM抗體和巨細胞包涵體效價檢查。

對病理性黃疸要積極治療:

(1)積極病因治療。

(2)光療:是安全而療效顯著的方法,可給予24~48小時,必要時重複照射。注意光療時患兒應裸體,但要保護眼睛及生殖器。

(3)激素療法:可增加肝酶活力,促進葡萄糖醛酸與膽紅素結合,並阻止抗原抗體反應,可靜點氫化可的鬆或地塞米鬆,亦可口服。

(4)輸血漿或白蛋白:血漿蛋白可與間接膽紅素結合(1克白蛋白可結合15毫克膽紅素),因而可減少間接膽紅素與腦細胞結合以降低核黃疸的發病率。

(5)苯巴比妥作為酶誘導劑可激活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加速間接膽紅素葡萄糖醛酸化,劑量5毫克/公斤體重/天,口服。

(6)中藥治療:菌梔黃(黃連、黃苓、黃柏、梔子、菌陳、大黃)或稱6912的針劑靜點,或菌陳蒿湯口服。

新生兒濕肺症的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