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斜陽心碎
斜陽心碎
蒼茫的夏日 柔和的日光撫摸著萬傾碧波 無畏的灑落 小河旁的雜草 抖動著纖細的葉片 任昨日的淚滴下 打濕腳下幹涸的土地 花開花落 落葉的厄運一樣無法逃脫 伴著斜陽 飄向毀滅 無情的吹落 瞬間而又永遠的折磨 飛過小河 也許曾經秋風搖曳 如今斜陽拂過 少了熱血的灑脫 閉上雙眼 流去的歲月裏 是那虛偽的一切 還是那折斷翅膀的蝴蝶
冷夜孤魂
窗外 寒風呼呼刮過 淒冷的荒原 遊蕩著落魄的孤魂 天堂 地獄 無從選擇
眼前這片枯敗的叢林
給了他一段無法泯滅的記憶 冷氣 冰雨 淚滴 他開始顫抖 徘徊 等待 無奈 蒙朧中似有意識離開 猶豫間 東方早已發白 倘若黎明到來 是否會留下感慨 回憶起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沒有傷人的眼淚 上帝在招手 一個世界會到來 當微弱的陽光 斜照在黑夜的盡頭 那落魄的孤魂 化作一縷青煙 消失在無邊的大海
生無所息 願有所息
生命,是從來緊張而奔騰不止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的沙漏是不會為誰而停息的。這樣,生命就顯得太有限、太短暫。短短幾十年,太多我們想去做的卻都沒有去做的,太多等待我們實現的夢都來不及。看似生命是應該不斷實現自身價值,迎接新的挑戰等等。這麼說來我們是不應該"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無謂"的休息上的。康德就曾說過:“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辦法。” 可是不休息哪行呢?這樣學習工作一久,就會疲憊不堪。這樣反而會影響本應有的效率,結果反而事倍功半、得不償失。這麼說來,休息也就是必要的。 有人就質疑:那我們每天保證適當的睡眠時間,其餘的時間抓緊不就可以了麼?又休息了又不浪費時間豈不兩全其美?
抓緊時間當然是好事。多一分努力當然就多一分收獲。自古哪個成功人士不是"頭懸
梁,錐刺骨"的?我也承認,不過,我想說的是我們還是要休息休息。 休息的目的當然是緩解勞累,可是我認為,休息之所以重要,更因它能放鬆身心,消除壓力。殘酷的競爭是現代社會的主旋律,我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像繃緊的弦,蓄勢待發。人情冷暖,爾虞我詐..太多的不堪重負壓的我們喘不過氣來。歌德說:“我這一生基本上隻是辛苦地工作。”像歌德這樣的偉人的忙碌當然是值得的,可是他自己也說,"隻是辛苦地" 。子貢也曾倦於學,對孔子說:“願有所息。”聖人如此,常人更甚。 現在有很多人的身體都處於"亞健康狀態"。這是怎樣造成的?就是因為生活節奏太快,人才競爭太激烈,人們忙於工作學習,生活不規律,高度疲勞等等。有旅遊學專家建議“休閑不是偶爾玩一次兩次,而應是人們三分之一的生活。”醫學專家也說過:“人們應該學會超前休息,也就是說在疲勞之前適當休息效果最佳。”在疲勞之前,放鬆身心,消除壓力,調整個人的狀態,爭取以更加意氣風發的麵貌進如之後的工作學習生活。 當然我所說的休息不是指偷懶、不發奮等等。隻是有時候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呼吸,找尋一點適合的距離,看清自己,提升自己,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會更非比尋常。 生無所息,願有所息。 湯老師我對不起你..我實在寫不出了,你就讓我交個差把。看著上麵的東西我實在很悔恨我浪費了附中寶貴的教學資源..
二胡人生
一 提起二胡,便想起這樣的一些詞語:辛酸、寂寞、哀怨以及流浪、苦楚。二胡,江南的二胡,催生了多少流浪者的心靈。 對於二胡,我一直以為,陳榮利在《流浪的二胡》裏對它的定義再恰當不過了: 有一個精靈,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個精靈,惆悵如初夏細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個精靈,它注定了永遠都在流浪一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二胡之於江南的人們,有著極大的心靈的感應。二胡的旋律,是一種對社會無情的控訴。二胡在它流浪的路途裏,風雨的呼喚,坎坷的經曆,孤苦的漂泊,並沒有使它早早的夭折。而是讓它更堅忍的生存,直至紮根於江南的土地,才停止了流浪的腳步。 二 憂鬱的思緒,悲憤傷感的流浪者,他注定成了上帝選中的不幸者一瞎子阿炳。一個生於正逢亂世的街頭藝人,一個人們習慣用輕藐的稱呼他為瞎子的阿炳。 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的,穿著件破舊的藍布長衫,有時在鬧市,有時在鄉村,沿街賣唱。苦難的身世,自幼隨父當道士,習音樂,直至雙眼失明;坎坷的命運,到處遭人白眼,甚至沒有人記起他的名字,卻逼使著他用精通的音樂來思考社會和人生,於是一首首充滿悲憤和哀怨的曲調從他睿智的大腦中流淌了出來。
阿炳生前為無錫道士,他常慕戀於惠山之泉(被譽為“天下第二泉”)的其月冷泉之
境。但失明後的他,生活極盡坎坷,淒涼的遭遇觸動了他無奈的心弦,於是注定了《二泉映月》的誕生。他常拉著此曲發泄心中的不平,於淒婉中見悲情,於淒美中見風骨。 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道,赤壁成全了蘇軾,蘇軾也成全了赤壁。同樣的,當瞎子阿炳選擇了二胡,二胡也便成全了他。他們一起流浪,一起尋找著精神的家園。 然而二胡以及瞎子阿炳的流浪,卻也注定了是一段不平凡的流浪。沒有司馬遷“覽瀟相,泛西湖,曆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益廣”的暢遊大江南北的閑情,也沒有李白騎鹿走遍天涯的瀟灑,有的隻是韓愈單人瘦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邊天涯的無奈。他們一路流浪,一路遭受著屈辱,但最終在江南停了下來。 三 像二胡一樣喜歡流浪的還有三毛。倔強的三毛在她青春的歲月裏,帶著她的夢想和追求,在沙漠中穿行。 當駝鈴的聲響慢慢消失,三毛已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她注定了要在那個被文明遺落的撒哈拉漠裏,留下自己愛的足跡,她教那裏的人用筷子,刷牙。她常說撒哈拉很美,但更美的還是那裏淳樸的人們。所以無論如何,三毛要留下來堅強的活著。 同樣喜歡流浪的我,曾在《生命裏的土地》這樣寫下:“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她)都會得到一塊上帝賜予的土地,那塊土地不大也不小,不貧瘠也不肥沃。而且上帝總會對著他們說著同樣的一句話:‘孩子呀!土地的命運就靠你去改變了。’”那時我想,我會一直留在我的土地裏,努力的開墾,拚命的耕耘。但後來一切都變了,姐姐離開了我,爺爺也離開了我,我開始想去流浪,像二胡一樣的流浪。 後來讀到裘山山《午後的拉薩:邂逅感動》,我開始很向往拉薩。從她的文字裏,我知道了在美麗的拉薩還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1997年,27歲的德國姑娘薩帕瑞婭,兀著拐杖來到拉薩。那時她已失明20餘年,但還是懷著夢想來到了夢中的聖地拉薩。在這裏她邂逅保羅,後來他們一起創建了西藏第一所盲童學校,為了開創向往光明的事業而願留在拉薩終生。 在這樣的午後,看著這樣的故事就像聽到一個神話。我便也向往拉薩,想要一路流浪,直至腳步踏在了拉薩的土地裏,便如二胡,還有三毛一樣停止了流浪的腳步。在那美麗的大草原裏尋找著我的童心,以及失卻已久的感動。 就如作家馬原,我願一生為拉薩歌唱: 雪蓮在靜靜地開放 鷹群涼過,格桑拉美 故鄉在星光下旋轉 草地上奔跑著陽光 青稞粒粒,酥酒飄香 牧羊姑娘叫醒雪山 我尋尋覓覓的故鄉
你搖晃的陽光沐浴我的夢想 你是我夢中打馬仰望的天堂 四 其實二胡的流浪是生命的另一種鮮活的姿態。雖然它隻是在纖道,烏篷,台門,廊棚,雨巷,石橋,穀場裏落腳,沒有太多的歡聲笑語,沒有了養尊處優的高貴,有的隻是一把辛酸一把淚的淒涼。但二胡還是走入了江南老百姓的心裏,成了他們所喜愛的音樂。 哲人說,其實人生就像遊泳,遊了一半才知河水的深淺,冷熱。前也罷,退也罷,離岸都有一段距離,停下來,隻能淹死。是的,二胡在它流浪的路途裏,盡管遭盡了冷漠和淚水,但始終沒有停止流浪的步伐,而是更頑強的走著,直至到了江南。二胡,流浪的二胡讓我們學會了該更堅忍的追求理想,勇敢的走完人生。 是的,二胡流浪的足跡已隨歲月的流逝,在那一脈斜陽的映照隨風遠逝。但二胡並沒有離我們而去,作為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富表現裏和最為普及的樂器之一,它將生生不息地紮根於江南,直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二胡人生,流浪而不屈的一生。
書之隨想
文學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古今成大學問者必經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乃第一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重境界。“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乃第三重境界。 詩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古有蘇秦懸粱刺股,勾踐臥薪嚐膽深夜苦讀,李白亦“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誠如孟子所言:“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孜孜不倦的努力,終使他們於曆史留下一段芳名。 餘秋雨曾在《藏書憂》中歎道:“一個學者,為了構建自我,需要吐納多少前人的知識,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和時間。苦苦彙聚,死死鑽研,篩選爬剔,孜孜砣砣。”可見文人,要在文學這條路上創下自己的一片天地,需要付出的是多大的努力。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裏,一點一滴的吸取前人的精華,然後一把一把汗水的灑在了追夢的路上,再一步一個腳印的去接近夢的彼岸,直至在那開墾和耕耘了一片土地。 朋友曾這樣對我說,如果你真的對文學執著,就應該先嚐試去做兩種人。一種是最貧窮的農民,一種是最寂寞的和尚。當時不解,後來細想才知道了朋友的話中含義。是的,古今多少大名鼎鼎的文人,像司馬遷,像蘇軾,哪個不是在苦難和孤獨中艱難的挺過?沒有了世人認可之時,他們一個含辱寫史,一個因“烏台詩案”而貶在“寂寞沙洲冷”的黃州,苦苦的釋放自己的才情。而我雖遠不及這些文學巨匠們,但也仍會在文學的路上執著的走下去,無論多大的坎坷,都要有展翅高飛的決心!我把文學當成了我的第二生命。
選擇文學,即選擇了書。書猶那把可以開啟寶藏的鑰匙,我們必須在書的世界裏,忘
我的投入,甘於忍受寂寞,敢於麵對坎坷,有著一顆永不放棄的心,也才能獲得了這把鑰匙。所以書讓我們曆經風雨,遭受打擊,但最後終讓我們擁抱了苦苦追求的夢想。 閱讀 哲人說:“書猶藥也,可以治愚。”書確是精神養品,無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還是攝魂奪魄的西遊劍戈驚天的三國;無論是軒轅古藤的百家經典,還是華夏新枝的大眾文化,隻要在書的世界裏,我們便可以找到精神支柱,便可以如鳥兒一般的自由翱翔。 如花的季節,就該閱讀壯麗的人生,或品味靜幽的歲月。在閱讀中關照自然,親近生命,走入心靈,甚至穿越時空與古人舉杯邀明月,把酒當歌。 閱讀是一種享受,它可以讓我們享受陽光的明媚,空氣的清新,鳥語花香,高山流水,隨你享用;閱讀是一種情懷,它可以讓我們走入心靈,尋找童真,聆聽心的顫音,感受生活的真諦;閱讀是一種溝通,曆史的殘缺與完美,現實的動蕩與平靜,世界的無奈與精彩,無不在閱讀中細細的品味到。 哲人說:打開你喜愛的書,就走近了心靈,開始了對話與交流。我喜歡閱讀,或手握一杯香茗,或聆聽淡雅的音樂,在那有風的午後,躺在長椅上,一臉陶醉的在書的世界裏尋找感動,這時我是快樂的。 喜歡閱讀,在書中體味著俄國人對草原和河流的觸撫,印度人對天空和飛鳥的詠歎,日本人對冰雪和草葉的凝眸,以及中國人對鬆間、大漠、孤煙、小橋流水、野渡橫舟的深度感動。 喜歡閱讀,在書中感受著司湯達的深刻,傑克倫敦的激情,雨果的憂鬱,還有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重,陸遊的憂患,嶽飛的壯懷,東坡的豪邁。 喜歡閱讀,在書中欣賞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詞兒一蹦一跳的,讀起來眼睛一閃一閃的;讀那“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時,也為那一脈深深的無奈而感慨許久。 許建國在《珍惜閱讀》中寫下: 珍惜閱讀,閱讀便如一首歌,歌到情處淚雙流;珍惜閱讀,閱讀便如一杯酒,酒將醉時笑語稠;珍惜閱讀,閱讀便如一首詩,詩言有盡意難盡;珍惜閱讀,閱讀便如一杯茶,茶香滿口情悠悠。 多麼好的比喻呀!朋友,珍惜閱讀吧!珍惜閱讀,便是珍惜世間的一草一木,便是珍惜人間的酸甜苦楚。 感謝閱讀。 在閱讀中期盼幸福,收藏陽光。 人生
有人歎道:人生苦短,歲月如流,惟有書可以使你永葆青春。的確,在我們短暫的一生裏,常會遇到諸多的不如意,因而不時的慨歎生命的悲苦。不管怎樣,人活著就是好,我們可以通過書,與古人一起把酒對月,與今人一起暢談人生。在有限的生命裏,像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