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0~6歲嬰幼兒營養方案3(1 / 3)

第四章0~6歲嬰幼兒營養方案3

1~6歲小兒膳食的基本要求

平衡膳食

即膳食所提供的熱能、各種營養素的質和量以及營養素之間的比例要適合幼兒的需要。動物性蛋白質(包括肉、禽、魚、奶、蛋等)的數量應不少於蛋白質總量的50%,如果做不到,則動物性蛋白質與豆類及其製品的數量不少於每日蛋白質總量的1/2。如果幼兒斷乳後,隻給幼兒白米粥或湯泡飯,則由於不能供給足夠的蛋白質、脂肪,幼兒的生長發育遲緩,抗病力降低。如果過分重視動物性食物,幼兒隻吃肉、蛋、魚等葷菜和奶,則會發生碳水化合物供給的不足,結果是不能保證能量供應。如很少吃蔬菜和水果,就會發生維生素、無機鹽缺乏。因此,幼兒的每日膳食中應包括穀類、乳類、肉、禽、魚、蛋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並做到膳食多樣化,從而發揮各種食物在營養成分上的互補作用,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合理烹調

烹調給幼兒吃的食物,首先要注意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3歲以下幼兒的食物應當細、軟、碎、爛,不用刺激性和過於油膩的食物。4~6歲幼兒消化能力逐漸增強,要做到食物軟硬適中,逐漸接近成人的膳食。

食物的烹調還應做到味道可口,外形美觀,香味撲鼻,要經常變換花樣品種,以刺激幼兒的食欲,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在烹調時,要注意盡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幼兒的膳食中應避免使用帶刺激性的食品,如酒、咖啡、濃茶、辣椒、胡椒等,整粒的花生、核桃、豆類等需經過磨碎或製醬後供食用。幼兒的膳食,應盡量選用新鮮食品,少用半成品和熟食,如火腿腸、紅腸等。幼兒的口味宜清淡、低鹽,食品中不宜使用味精、色素、糖精等調味品。

合理進餐

由於幼兒胃容積較小,活潑好動,易饑餓,並且按每千克體重計,幼兒的營養素需要量高於成人,故幼兒的進餐次數要增加,兩餐間隔時間要縮短,以少量多餐代替一次大量進餐,以保證孩子得到足夠的食物。剛斷乳階段的幼兒,每日可進食5~6次,兩餐間隔3小時左右;小兒稍大些,每日進食4~5次,兩餐間隔35小時。但是,兩餐間隔的時間也不宜太短,否則會影響食欲。一般安排為早、中、晚3餐及午後1次點心的“三餐一點”進食方式,要兼顧各種營養素的比例,將食物恰當地分配在4次進餐中。例如早上小兒醒後,精神旺盛,消化能力強,可分配給予較多量的食物。如果早餐供給的熱能過低,會影響小兒午餐前2個小時的活動,饑餓感可使小兒注意力不集中,影響活動。晚飯後除水果外應逐漸做到不再進食,以保護牙齒,防止齲齒,特別要避免睡前吃甜食。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幼兒飲食習慣的好壞,關係著小兒營養狀況及以後的健康。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幼兒以後一生將大有益處。要逐漸培養幼兒定時、定點、定量的習慣,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不過食(貪食)。要充分咀嚼,專心進食。這樣可使胃液按時分泌,營養平衡,消化良好。幼兒良好膳食習慣的建立,需要家長或其看護人的配合。要逐漸教會孩子使用杯子、匙、碗。養成良好的膳食習慣將會終身受益。

不偏食

成人首先應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因為在嬰兒時期我們就開始添加多樣化的食品了。有的家長因為自身對食物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好,故而一般自己不愛吃的東西往往也不會給孩子吃,時間長了,孩子就漸漸地養成了偏食的習慣。偏食對幼兒生長發育極為不利,因為單靠任何一種食物都不能滿足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成分,偏食意味著將會導致營養不平衡,長期下去將出現營養缺乏。所以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家長就應該重視孩子膳食的合理搭配,盡可能做到食物品種多樣化,以助於避免發生偏食現象。

要孩子克服偏食的習慣,家長首先要改變觀念。安排膳食時,既要考慮色、香、味,使飯菜有滋有味,又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營養知識教育。要特別注意給幼兒的膳食不能簡單對付。當小兒拒吃某種食物時,不應該懲罰幼兒,應鼓勵小兒嚐試。也可改變烹調方法,設法使小兒接受。在饑餓時給予新食品,往往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當孩子對某些食物過敏時,家長在安排膳食時不要過於主觀,更不要強迫喂養。如果幼兒食用蝦皮、鮮牛奶等食品發生過敏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孩子的膳食做必要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