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報(1 / 3)

第一章 回報

引言:在學生中間,時常有這樣的事情:某某過生日怎樣的排場,卻很少聽說過誰給父母過生日怎樣感人。據調查,不少中學生不懂得關心父母,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很少為父母或其他長輩做些什麼,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無端的草

無端的在草 感情這東西就像無端的小草,或許它會成為一個絕妙的視角,在你眼前展開一幅完美的圖畫,或許它會蒙蔽你的視線,給你造成終身的遺憾。

記得六年級的時候,總喜歡把一棵棵小草,葉片夾在書中,一翻開書就能看到五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小草和葉片,真是好看級了。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我從山上弄到一棵白裏帶綠的小草,通體像玉似的。我高興極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學校,

等同學們陸續到了的時候,我才漫不經心地翻出那棵小草仔細看了看,恰好這時,同桌的蘭一扭頭,叫了一聲:“好漂亮啊!那麼好看的草!”不一會兒,我的四周被圍的水世不通,同學們都想一飽眼福,是啊,綠綠的葉麵上那根根隆起的綠葉脈,恰似人的生命一樣,誰都想伸手去摸一摸那骨感似的葉片,體驗美的享受,可就在這時,一雙很髒的小手伸了過來,還沒等它接觸到小草,同學們便異口同聲地說:"別碰,弄壞了"。那雙手像被電觸了般地縮了回去,我狠狠地瞪了它的主人一眼。我前桌的張芳。 等我離開一會兒回來,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我翻了所有書,還是沒找到半點綠草的影子,我沮喪極了,滿腔怒火灼燒得我煩操不己。可那棵小草像幽靈似的在我的眼前晃來晃去,從我的第六感中覺得它還存在。突然間我聽到張芳在嘩嘩的翻書,我氣衝衝地站了起來,把她的書亂翻一會。結果卻一無所獲,張芳看著我那憤狠的眼神,她那本來就帶幾分憂鬱的眼神就變得更是暗淡了,晶瑩的淚珠在眼眶裏打轉。“哼”一絲冷氣從我鼻腔中倒出,那時班裏靜奇,就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得到,卻隻剩下張芳那如遊絲的哭.. 終於放學了,我向家狂奔,一進門就把書包扔到了書桌上,書蜻蜓般地紛紛下落在地。那不就是那棵草嗎?我目瞪口呆.. 在不經意間,我傷害了一顆純潔的心,而我卻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隻任那棵小草留在我的記憶深處。不斷地提醒著我的一言一行。是的,曾經的感情用事,傷害了一顆無辜的靈魂,毀掉了我與張芳的友誼。但那棵小草便成了我一生的坐標。讓我懂得不要讓暫時美好東西蒙蔽了我們的眼睛,不能感情用事。不是有過這樣的一句名言嗎:“雖然時間不會為任何人停留,但感情可以讓時間凝帶”。

走進黃蓓佳

我第一次失眠了。花了整整一夜時間將黃蓓佳的新作《親親我的媽媽》看完,合上書久久不能入睡,睜著眼睛一直到天邊露出魚白色,突然發現自己的枕邊已濕了一片。不知道是不是為黃蓓佳筆下的新人物——趙安迪淒慘的生活深表同情。趙安迪是一個男孩,是一個被老師喚做“趙安迪”、被爸爸叫成“安寶兒”、被一個有輕微抑鬱症的母親稱作“弟弟”的十歲男孩。趙安迪在爸爸的葬禮上,第一次見到了媽媽舒一眉。因為媽媽的下崗,所以變的抑鬱,苦悶。許多時候,他總是冷漠的對待趙安迪。可憐的“弟弟”隻能在表姐可兒,姨夫寶林和朋友的照顧下漸漸成長。 很久以前就想為黃蓓佳寫點什麼,但又不知從何寫起。她是一位普通的作家,但毫不誇張的說我是讀她兒童文學長大的。

從《我要做好孩子》起一直到《漂來得狗兒》,每一本書都流露出她對少年朋友的關愛。在《我飛了》這本書的後記中她寫到:“從金鈴,到肖曉,到杜小亞,到單明明,他們離開的姿態是一樣的,我的手一鬆,他們就像小鳥一樣撲棱棱地從身邊飛起來,眨眼就不見了蹤影..”是呀,生活在每一天中,每一天的幸福都又何嚐不是一隻小鳥?它離去

的比小鳥還要快,它從未想要在哪棵樹上停留,哪怕是短暫的一秒種。 每當拿到她的一部新作,我都會廢寢忘食的讀完它。雖然,在廢寢忘食的過程中少不了媽媽的責罵。記得屬於我的第一本書就是她的《我要做好孩子》,至今這本書還時常被我在忙裏偷閑中翻閱。書中的主人公金鈴是個善良、天真,胖的叫人喜歡的女孩。老師生病了,她會用不多的零花錢為老師買上一支康乃馨,放在老師的枕邊。為了做一個讓老師、家長滿意的“好孩子”,她做出了種種努力,並為保留心中的那一份天真、純潔,和家長、老師作了許多“抗爭”。最後,她和同學們一起滿懷信心的走進升學考試的考場.. 今天,我穿梭在大街小巷,從書店裏好不容易找到黃蓓佳的文字,突然發現她的文字是那麼可貴。現在為孩子寫書的人已經很難發現,更別提什麼適合孩子的深度文學了。大多數早已被一些校園文學所代替,在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中,像韓寒,張小嫻這樣的作家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誰也說不清。更多的作家是為了在贏取某些利益,為了吸引更多的眼光。雖然黃蓓佳的文字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沒有社會,娛樂圈裏的太多修飾。但是,就是這種樸實展示出了她最母性的一麵——關心兒童,就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她是兒童文學界的傑出代表,是她讓我愛上了文學,是她讓我愛上了讀書。 即便是初三,麵臨中考的那段時間,我也總是被她的文字所吸引,我會將老師、家長的“不能”“禁止”拋止腦後,捧起一本書靜靜地品讀,將自己融入她的作品裏,和書中的人物一起承擔痛苦,一起分享快樂,一起體驗真情,體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回報

在學生中間,時常有這樣的事情:某某過生日怎樣的排場,卻很少聽說過誰給父母過生日怎樣感人。據調查,不少中學生不懂得關心父母,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很少為父母或其他長輩做些什麼,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當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父母就把他們全部的愛和希望傾注在我們身上,一年12個月的辛苦操勞,365日的揮灑汗水,他們從不言苦,因為父母心中有了孩子的存在,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歲月的年輪匆匆滑過,我們日漸長大,父母卻日趨衰老,在我們的身上,他們看到了少年的自己,看到了生命的寄托。 正因為這種對孩子的愛愛得太深,以致把孩子的視若掌上明珠和溫室嬌嫩的花,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從不懂得生活的艱辛。孩子在父母和親人濃濃的愛的環境中成長,隻知接受愛,而不知給予愛;隻知自己過生日,而不知父母的生日是何時;”隻想“人人為我”而不想“我為人人”。 俗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還不到12歲的李根之所以能夠精心地照料她生病的聾啞父親,是因為她懂得“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之理。幼小的李根尚且知道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何況我們這些已經跨進高中校門的中學生呢?

“誰言過草心,報得三春暉。”當我們出生時母親已經曆了生死的考驗,在以後成長

的日子裏,歲月的飛刀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頰刻下深深的皺紋;生活的艱辛已染白了父母的鬢發。如何報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呢?讓他們替父母點燃生日的蠟燭,在搖曳的燭光中許下美好的祝願,以作為愛的回報。

原來如此

早晨,我早早來到了教室,昨天的作業還沒寫完呢,得趕在早讀之前給解決掉。我匆匆放下書包,塞進抽屜。突然,一張被折成六邊形的、很漂亮的小紙片從我的抽屜裏滑落下來。我一驚,彎下腰將它撿了起來。紙片折得很精致,上麵還灑了一些熒光粉,顯然,這麼精巧的東西一定不是男生做的。 這是什麼?誰給我的?難道,難道是..?我的心一顫:對,一定是!我忙將手伸到抽屜下麵,慢慢拆開紙片。我彎下身子仔細看,上麵寫著:“你的心/就像一泓清潭/卻為何不起一點漣漪/我就是那縷風啊/隻求從你的上空輕輕拂..” 好秀氣的字! 我下意識地望了望四周,隨即又彎下身子,將這首詩認真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我感到臉頰正在發燙,心情更是激動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誰寫的呢? 不覺間,同學們都已到齊了,早讀課的鈴聲也響了起來,頓時,教室裏書聲朗朗。我收起紙條,拿出英語書,雖然我看著英語書,可心卻仍在那紙條上。 誰寫的呢? 我抬起頭,第一個看見娜。娜是坐在我前麵的女生,紮著個馬尾辮,正大聲地讀著書。是她寫的嗎?不可能!早聽她說喜歡上隔壁班的一個男生了。 我環顧教室,像搜尋獵物一般地看著我班的女生們。突然,我看芳正托著下巴,若有所思的樣子。難道是芳寫的?估計是了,從她的神態裏就能看出,雖然我隻能看到她的側麵,但她一直都是整天隻知道學習的,她會寫這個嗎? 這時,英語老師從後門進來。我忙捧起書,胡亂地讀了幾句。 看見英語老師坐在了講桌前,我才收住了嘴。我忍不住又將那紙條拿出來多看了幾眼,一種自豪感頓時湧了上來,我禁不住麵帶微笑。 “哥們兒,想什麼呢?”同桌猛地用胳膊推了我一下。 “沒..沒想什麼。”我慌慌張張地用課本將紙條遮住。 這首詩寫得不錯,還不是一般的女生能寫得出來,要說誰有這水平能寫出這首詩,看來隻有.. 瑩!對,隻有她。她是我們班語文科代表,也是本班公認的第一大美女,看來除了她也就沒有其他人了。 我朝瑩看了一眼,竟然發現她也正往我這裏看,我倆對視了一眼,我一緊張,趕忙低下頭。

啊哈,看來就是她,一定是她。難道我真有那麼大魅力,能將她也吸引住嗎?這也沒什麼奇怪,我也算是有點小才氣,況且我長得也不賴.. 下課鈴聲響了。 突然,我竟看見瑩正朝我座位的方向走來。我的心又“砰砰”直跳。我想起今天早上起床後還未梳頭,便背過身去,將頭發理了一理,又整整衣領。看見瑩離我越來越近了,我便很紳士地站起身來,麵帶微笑。 瑩卻在娜的身旁停住,對娜說:“你不是要情詩嗎,我從網上替你找了一首,你看到了吧?” “什麼,我沒看到。” “今天早上我放在你抽屜裏的。” “哪兒啊?..” 原來如此!

源頭活水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著朱熹的這首詩,我終於知道,這種結果是我應得的,看著試卷上鮮紅的分數,那麼刺眼,那麼的張牙舞爪,嘲笑我這隻井底之蛙。 還記得上次領獎時,我自豪地走上講台,接受老師的鼓勵,接受同學們羨慕的眼光,我的虛榮心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總覺得自己很聰明,老師講課不認真聽,認為老師講得太簡單了,都會了。晚上回家也不認真複習,自以為過目不忘。 而這次考試,在我眼中簡單得不值一提的考試,我摔倒了,而且摔得很重很重。 我憤怒地將試卷團成一團。 下課後,老師找到我說:“意料之中,這一個月你總是浮在半空,就當是一個教訓吧,不是將氣發在試卷上就能解決的,你學的是政治,有一種觀點你應該知道,事物是運動發展著的,人也不能停滯,要不斷探索創新,這裏有一首詩,你拿去讀讀。” 我一看,是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為什麼會那麼清澈,因為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來,我回想著這個月的種種,老師說的話是那麼貼切,因為我的自滿,不接受新事物,不去認真探索,隻是固守陳念,分數便是最好的證明。 感謝這次考試,它讓我認清了自己,將我從半空中拉下來,腳踏實地,雖然暫時很痛,但總比將來釀成更大的禍患好。

我們都是普通的人,並不是什麼神童,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跟著時代的腳步走,過去的總會過去,把握現在,放眼未來,隻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心

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無怨無悔

教室裏靜悄悄的,老師在報上次測試的分數,同學們個個都喜滋滋的,當報到我時,老師頓了頓,用生氣的語氣說:“同學們這次都考得不錯,隻有××,65分。” 同學們都笑了起來,我並沒有感到無地自容,雖然我的分數很低,但這卻是我真實的成績。 想起上周日,依然是測試,老師在前麵看著,同學們各個都埋著頭,但筆卻不見得動,因為試卷確實有的難度,我也一樣咬著筆頭,看著題目,卻無從下手。 過了一會兒,老師有事出去了,等老師的背影消失在走廊盡頭,教室裏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平靜的水中,蕩起層層漣漪,四周的同學忙不迭得從桌肚裏翻出書,奮筆疾書著。 我也想和他們一樣,可是總覺得不自在,仿佛有萬雙眼睛在背後盯著我,臉漲得通紅,手也放在課桌上,動也不敢動一下。 同桌看見了,邊拚命寫著,邊對我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再不抓緊,你就沒機會了。” 聽了她的話,我一驚,再看看大片空白的試卷,手不禁地伸向桌肚,我不敢抬頭,隻聽見心髒的跳動聲。雖然是寒秋,我的額頭上卻布滿密密的汗珠,衣服也貼在了身上。這時,我想起媽媽跟我講過:“我不圖你考個多高的分數,但要你踏踏實實做人,做一個正直的人。”腦中浮現出媽媽那殷切的眼神。 我豁然開朗,將手收回,將目光回到試卷上。 課後,同學罵我是個呆子:“這隻是小測試,抄抄又不要緊,隻要大考認真就行了。” 我想:正因為隻是小考,隻是為了測試我們平時的學習情況,又何必去想歪點呢?何況,如果小考也抄,到時養成習慣,大考能不抄嗎? 雖然考得差,但我問心無愧,通過這次考試,我明白了這一周我還學得不踏實,還需要加倍地努力。 看著“65分”的試卷,我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