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財魔(1 / 3)

第一章 財魔

◆“魔’意味著一種水深火熱的投入,一種永不回頭的出擊。走火入魔,從某種上說是一種境界。魔鬼之所以無孔不入,變幻無窮,就在於它永遠不會滿足,永遠在尋找極限,挑戰極端。魔鬼的對立麵是神,神是可敬的,但容易走向平和、中庸。一個人一旦趨於中和狀態,往往就失去昂揚的戰鬥力。而魔鬼的極端個性,就是對這種不偏不倚碥的徹底鄙視與否定。

欣賞魔鬼

過去日本女排有“東洋魔女”之稱,現在韓國又有什麼”魔鬼訓練營地”……我們很欣賞“魔”字,雖然對“鬼”不喜歡。“魔”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一種品格,一種驚天動地的意誌力量。

“魔”意味著一種水深火熱的投入,一種永不回頭的出擊。走火入魔,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境界。我們常常為一些事半途而廢,而不能攻擊一點,持之以恒。有人說,天堂是在長路的盡頭,我們常常看不到天堂,就是因為還在路途中。魔鬼之所以無孔不入,變幻無窮,就在於它永遠不會滿足,永遠在尋找極限,挑戰極端。魔鬼的對立麵是神,神是可敬的,但容易走向平和、中庸。一個人一旦趨於中和狀態,往往就失去昂揚的戰鬥力。而魔鬼的極端個性,就是對這種不偏不倚態度的徹底鄙視與否定。

再從更輕鬆的角度分析,“魔鬼”往往有其獨到的魅力,沒有“力量”,如何來吸引“力”?而魅力的“魅”,與“鬼”有關,與“魔”更是一脈相承。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潛在的魔,但我們在向神靠攏的路上,一方麵修到了善良的功課,另一方麵也弱化或喪失了一些原先成為某種人性力量與人格製約魅力的“魔性”。

做一個真正健全的人不容易,因為他不是神明,卻具有神的莊嚴與崇高;他也不是魔鬼,卻具有魔鬼的鬥誌與魄力。

我們在遠離動物性(或為魔性)的過程中,還會常常在朦朧的夢幻中重溫人類童年的一些驚心動魄的血性較量畫麵。人類渴望進步,渴望完美,但每一個輝煌壯美的生命體裏理應永遠激蕩市麵上一股永恒的熱情與熱力。

吳光正的進取精神

吳光正1946年出生於上海,年幼赴港,後到美國俄亥俄州辛那提大學修讀建築學,以繼續父業。後因個人興趣改讀物理及數學;接著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可以說,吳光正是位飽讀詩書的學者。讀完書後,曾留在美國,任職於紐約的美國大通銀行,後來又轉至香港的美國大通銀行任職。

在香港任職後,結識船王包玉剛次女包陪容,不久結成連理。1975年吳光正加入包玉剛的環球船運集團。從此,他顯示出其不斷進取的經營才華,後來他不但守住了包玉剛的事業,還發揚光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業績。現在,他是會德豐集團的主席。眾所周知,包玉剛有“世界船王”之稱,他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闖入船運行業,經過三十多年的苦心經營,擁有二百多艘貨輪和油船,總排水量2000萬噸,在全世界各大洲設立有一百多家分支機構,業務遍及全球。到1986年,包玉剛所控製的公司總市值為196.2億港元,排列當時香港十大財團的第三位。可是,包玉剛在事業興旺時期不幸逝世了,包玉剛創下的事業落在吳光正肩上。俗話有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吳光正麵臨著這麼一個重大挑戰。

在一般人角度考慮,吳光正不必傷腦筋出力氣,嶽父留下的事業和資產足可以盡情地花幾代人,況且包玉剛創立的會德豐集團經營有序,業務渠道通暢,不必費神亦可正常經營動作,利潤照常甚豐,不可能會坐食山空的。但是,自幼頗具進取精神的吳光正卻不是那般設想,他承接了這一擔子後,反複思量怎麼把家族創下的事業發揚光大。

吳光正想,一生之計在於勤奮和進取,這是中國人的祖先遺訓,也是至今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人要生存,要做成一番事業,舍此別無他路。勤奮進取,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人們落在實處的行動,二者不能分開。無精神的行動目標不明確,成功的意義不可能巨大;無行動再好的想法,隻不過是雲在青山月在樓,所以行動更為要緊。隻有勤奮進取,人生才實實在在,其樂無窮。他還認識到,環境好,生活和工作條件優越,還需要更充實,使人生更有意義,對他人對社會也應有貢獻。

方向和目標確立了,吳光正繼任會德豐集團主席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拓展工作。最引人注目的一行動,是把九龍倉從一間純粹的投資公司,拓展成為一家經營貨櫃碼頭、酒店、電訊、地產的大型綜合公司,充分發揮了該公司的各部門的潛能,使其業務額大大增長了。在九龍倉集團經營得有聲有色之際,為了發揮人才的更大作用,吳光正於1994年將該集團的主席之位,讓給與他共事多年的李唯仁擔任,他自己改任名譽主席。

會德豐集團在包玉剛先生逝世前後的一段時間,曾一度經營受到影響,聲譽及業務有所低落。吳光正繼任主席後,致力使這艘旗艦重振聲威。他於1993年11月,先是將隆豐集團改名為會德豐集團,以其旗下的九龍倉集團的顯著業績確立商行形象。接著又著手建立銷售網絡與金融業務。

事實上,吳光正自從1975年加入環球船運集團後,一直在包玉剛先生身邊工作,為該集團處理一些具體事務及出謀獻策。如1981年包玉剛擊敗英資大行怡和集團,成功地收購了九龍倉集團,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吳光正都參與了出謀和戰鬥。正因如此,他早就煉就了駕馭整個集團工作的能力,贏得家族的信賴,到位後即駕輕就熟了。

會德豐集團在吳光正的主持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得到了重振,甚至業務總額超過了本集團最好的水平。現在會德豐集團下控七家香港上市公司,計有九龍倉、置業信托、聯邦地產、連卡佛、香港隧道、寶福集團、海港企業;另外擁有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馬哥勃羅發展。

不畏失敗的毛宗宏

毛宗宏的發跡曆程是這樣的:原籍上海,1938年出生於上海,1950年隨父母移居美國。毛宗宏的父親曾任國民黨空軍上將,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毛宗宏從幼養成勤奮好學作風。他到美國時隻有13歲,在美國繼續讀中學和大學。30歲時從大學獲得了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然後才從美國東岸移居到美國西岸洛杉機,開始在利頓工業區打工。經過兩年的打工,積累了少許資本,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兩年的工作實踐,自行創業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