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會告訴母親的事
有一種愛是不能被猜疑的
他是個搶劫犯,入獄一年了,從來沒人看過他。 眼看別的犯人隔三岔五就有人來探監,送來各種好吃的,他眼饞,就給父母寫信,讓他們來,也不為好吃的,就是想他們。 在無數封信石沉大海後,他明白了,父母拋棄了他。傷心和絕望之餘,他又寫了一封信,說如果父母如果再不來,他們將永遠失去他這個兒子。這不是說氣話,幾個重刑犯拉他一起越獄不是一兩天了,他隻是一直下不了決心,現在反正是爹不親娘不愛、赤條條無牽掛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天天氣特別冷。他正和幾個"禿瓢"密謀越獄,忽然,有人喊倒:"有人來看你!"會是誰呢?進探監室一看,他呆了,是媽媽!一年不見,媽媽變得都認不出來了。才五十開外的人。頭發全白了,腰彎得像蝦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裳破破爛爛,一雙腳竟然光著,滿是汙垢和血跡,身旁還放著兩隻破麻布口袋。 娘兒兩對視著,沒等他開口,媽媽渾濁的眼淚就流出來了,媽媽邊抹眼淚,邊說:"娃兒,信我收到了,別怪爸媽狠心,實在是抽不開身啊,你爸..又病了,我要服侍他,再說路又遠.."這時,指導員端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雞蛋麵進來了,熱情的說:"大娘,吃口麵再談。"劉媽媽忙站起身,手在身上使勁的擦著:"使不得、使不得。"指導員把碗塞到老人的手中,笑著說:"我娘也就您這個歲數了,娘吃兒子一碗麵不應該嗎?"劉媽媽不再說話,低下頭"呼啦呼啦"吃起來,吃得是那個快那個香啊,好象多少天沒吃飯了。
等媽媽吃完了,他看著她那雙又紅又腫、裂了許多血口的腳,忍不住問:"媽,你的腳
怎麼了?鞋呢?"還沒等媽媽回答,指導員冷冷地接過話:"是步行來的,鞋早磨破了。"步行?從家到這兒有三四百裏路,而且很長一段是山路!他慢慢蹲下身,輕輕撫著那雙不成形的腳:"媽,你怎麼不坐車啊?怎麼不買雙鞋啊?" 媽媽縮起腳,裝著不在意的說:"坐什麼車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鬧豬瘟,家裏的幾頭豬全死了,天有幹,莊稼收成不好,還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錢..你爸身子好的話,我們早來看你了,你別怪爸媽。" 指導員擦了擦眼淚,悄悄退了出去。他低著頭問:"爸的身子好些了嗎?" 他等了半天不見回答,頭一抬,媽媽正在擦眼淚,嘴裏卻說:"沙子迷眼了,你問你爸?噢,他快好了..他讓我告訴你,別牽掛他,好好改造。" 探監時間結束了。指導員進來,手裏抓著一大把票子,說:"大娘,這是我們幾個管教人員的一點心意,您可不能光著腳走回去了,不然,您兒子還不心疼死啊!" 他媽媽雙手直搖,說:"這哪成啊,娃兒在你這裏,已夠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錢,不是折我的壽嗎?" 指導員聲音顫抖著說:"做兒子的,不能讓你享福,反而讓老人擔驚受怕,讓您光腳走幾百裏路來這兒,如果再光腳走回去,這個兒子還算個人嗎?" 他撐不住了,聲音嘶啞地喊道:"媽!"就再也發不出聲了,此時窗外也是泣聲一片,那是指導員喊來旁觀的勞改犯們發出的。 這時,有個獄警進了屋,故做輕鬆地說:"別哭了,媽媽來看兒子是喜事啊,應該笑才對,讓我看看大娘帶了什麼好吃的。"他邊說邊拎起麻袋就倒,他媽媽來不及阻擋,口袋裏的東西全倒了出來。頓時,所有的人都愣了。 第一隻口袋倒出的,全是饅頭、麵餅什麼的,四分五裂,硬如石頭,而且個個不同。不用說,這是他媽媽一路乞討來的。他媽媽窘極了,雙手揪著衣角,喃喃的說:"娃,別怪媽做這下作事,家裏實在拿不出什麼東西.." 他像沒聽見似的,直勾勾地盯住第二隻麻袋裏倒出的東西,那是___一個骨灰盒!他呆呆的問:"媽,這是什麼?"他媽神色慌張起來,伸手要抱那個骨灰盒:"沒..沒什麼.."他發瘋般搶了過來,渾身顫抖:"媽,這是什麼?!" 他媽無力地坐了下去,花白的頭發劇烈的抖動著。好半天,她才吃力地說:"那是..你爸!為了攢錢來看你,他沒日沒夜地打工,身子給累垮了。臨死前,他說他生前沒來看你,心裏難受,死後一定要我帶他來,看你最後一眼.." 他發出撕心裂肺的一聲長號:"爸,我改.."接著"撲通"一聲跪了下去,一個勁兒地用頭撞地。"撲通、撲通",隻見探監室外黑亞亞跪倒一片,痛哭聲響徹天空.. 留意孩子做錯事背後的善意 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總覺得責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責備孩子時,如果我們隻憑一時的意氣用事,就不能讓孩子清楚地明白到底“錯”在哪點,那這樣的指責不但對孩子沒有用,而且會帶給孩子很多錯誤觀念和負麵影響。下麵,我們就通過例子一起來看看吧。 結果和動機,哪個更重要? 鏡頭1:林林很想幫媽媽做家務,於是就主動去端盤子,可是他在端盤子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結果把十個盤子打碎了。 鏡頭2:小玉很喜歡吃蛋糕。媽媽告訴她一天隻可以吃1塊,不能多吃。可是小玉還想要,於是就趁媽媽出門買菜時偷吃了1塊,結果不小心將櫥櫃中的一個盤子打碎了。 以上兩個孩子,你覺得哪個孩子更不好呢? 如果我們將兩個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大多會認為“林林不好”。因為林林打破了“十個盤子”,打破盤子的數量比小玉多,所以才不好,這就是兒童所謂的結果論。
孩子往往隻從結果的角度來考慮對錯或嚴重程度,而不會從林林和小玉的動機去看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的思維之所以停留在結果的角度,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他們的母親經常隻是根據物質被損壞的程度來責罵孩子。 當我們隻重視事情的結果、而忽視孩子的動機時,我們就無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無法體會孩子想把事情做好卻失敗時的感覺,當然就無法用體貼的心情去安慰孩子。這時,如果再加以嚴厲的責罵,“踐踏”孩子的善意,那麼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認為善意是不好的,自然就不會用善意去對待他人。 孩子的善意,需要肯定和鼓勵 當孩子的“善意”常常得不到我們的肯定和理解,那麼他就會用負麵、消極的眼光去看別人。以下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性: 鏡頭3:在幼兒園裏,東東單手撐著牆壁站立,強強由前方跑過來,在東東前約兩公尺處停下,跺著腳道:“你欺負我!” 老師問:“怎麼了?” 強強說:“他故意擋我的路!” 而站著的東東卻感到莫名其妙! 鏡頭4:麗麗很想坐下來,可是卻找不到椅子,於是她就跑去對老師說:“是某某小朋友拿走了我的椅子!” 對於這樣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去做呢?皮亞傑認為,父母應該盡早讓他學習認識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中哪些是善意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肯定孩子的善意。尤其是當孩子不小心闖禍時,我們別急著責備,不妨體諒地對他說:“我知道你並不想這麼做,你不是惡意的!”這種對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和肯定是必需的,且有效的,將引導孩子朝正麵、積極的方麵發展。 有一個這樣的例子,某小班的孩子們在第二天早上發現自己所做的粘土作品被人破壞了。當得知中班的孩子們曾來過這間教室時,小班老師便選出了四位代表去向中班的小朋友抗議。 “你們為什麼弄壞我們的東西?” 中班小朋友回答:“你們教室太亂,我們在整理的時候,不小心碰到桌子,所以弄壞了,對不起。” 這時,小班的小朋友又追問一句:“你們不是故意的吧?” “我們不是故意的!”中班小朋友說。 回到自己教室後,四位小班小朋友報告說:“他們說不是故意的,所以我們就不要再生氣了!”於是,小班的小朋友便忍耐下來了。 就幼兒心理學而言,這一事例中,小班孩子們的表現是非常令人驚訝的。因為7歲左右的孩子,在麵對這樣的情況時,也未必能做到,而這些小班的小朋友卻做到了。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發現,是他們的父母和老師以身作則,常常用自己的言行來告訴孩子——做錯事要接受應有的懲罰,但如果你是無意或不小心的做了,則是可以被原諒,或減輕懲罰的。這樣,孩子就能逐漸知道故意與無意的差別,也能學習體諒他人的感受,知道什麼事該生氣,什麼事不該生氣。 所以,重視、肯定、善待孩子的善意吧,讓我們用自己的善意來鼓勵孩子的善意,讓孩子成長地更健康、更快樂! 給爸爸媽媽的提醒: 切不可以物質損壞的程度作為處罰的唯一標準。責備孩子前,請你先要考慮一下:孩子做事的動機是不是好的。
如果孩子是出於好心,則要肯定和讚揚他的善意,並鼓勵他繼續做下去,然後再引導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以林林為例子,你可以對他:“你願意幫媽媽的忙,媽媽真高興!不過,你的力氣小,在端盤子時,要一個一個小心地端。這樣,就不會打碎盤子,媽媽就更高興了!” 如果孩子的動機是錯的,則要明確指出錯在哪裏,讓孩子懂得對錯和是非
請相信還有真愛
畢業時,女孩子對男孩子說:我要去北京,北京的中關村有中國矽穀之稱,那裏機遇多,以後容易發達。 男孩子說:那我就回湖北老家,那裏是天府之國,美女多,以後你發達了不要我,我容易再找。 女孩子的小拳頭在男孩子厚實的胸前輕敲,嘟起了小嘴兒,說你就知道想美女,哼,就算以 後我不要你了,你也隻能想著我愛著我,不許你找別的女孩子。
男孩子握住女孩子的手,深情的在她的額頭印上一吻,說,傻丫頭,咱們的父母都在湖北呢, 你去北京了,我這個好女婿,當然得回去照顧嶽父嶽母啦。 女孩子的星目裏閃著淚花,投進男孩子的懷裏,再也不起來。
兩人異地相隔但是情愫不減,濃濃的相思當然隻能靠無線電波來傳遞,發短信,打電話,兩個人向祖國通訊事業的營業額盡心盡力的貢獻著。
一天,女孩子在網上讀到一個故事,說的也是一對情侶的故事,每次打電話,那個男孩子都會等女孩子先掛電話,當女孩子經曆了世事滄桑之後,她才發現,原來這個世上最愛自己的男人,就是那個每次打電話都等自己先掛的男孩子。 女孩子記住了這個讓她唏噓流淚的故事,那天晚上打完電話,她對男孩子說:你先掛電話。男孩子一愣,說,傻丫頭,打電話還分什麼先後啊。 女孩子撒嬌,說,不嘛不嘛,就得你先掛電話,不聽我以後不理你了,讓你找不到老婆。 男孩子停了幾秒鍾,輕笑了下,說知道了傻丫頭,為了以後我不打光棍兒,我就先掛了哦,就知道浪費電話費。 女孩子聽見男孩子掛斷電話後傳來的第一聲線路忙音,她開懷的一笑,在心裏對男孩子說:親愛的,我愛你,比你愛我的還要愛。 從那以後,兩個人打電話,每逢說到再見,她便握住手機靜靜的聽,等男孩子先掛。而男孩子總會笑著親昵的叫她一聲傻丫頭,便掛斷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