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特殊人群的心理調適5(1 / 3)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心理調適5

(三)自殺的傳染性

在有關自殺的研究中,自殺的傳染性是一個受重視的現象。不少研究都介紹過因影視、廣播等媒體詳盡報道一些自殺事件,而使社會上自殺或企圖自殺者增加的事實。日本曾出現一位走紅女演星跳樓自殺事件,此後的幾個月中,連續不斷出現采用類似方式而自殺的事件,其中女學生居多;築波大學發生過一男性教師從理工大樓7層跳樓自殺,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後以同樣的方式自殺3人。

研究表明,自殺的模仿性現象及潛意識引導確實存在。對1973~1979年美國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的研究報告指出,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確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越多媒體報道,內容越詳盡,則引致自殺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殺率上升約13%,男性上升5%。

學者們認為最容易引發模仿性自殺的新聞報道有以下特征:詳細報道自殺方法;對自殺而引致的身體傷殘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殺者生前長期有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將引發自殺的原因簡單化;自殺者知名度高,社會影響大;使人誤認為自殺會帶來好處等。

為減低自殺的傳染現象,學者們強調大眾傳播媒介注意在報道自殺事件時應該持謹慎態度,應盡量指出自殺者實際有很多其他可以選擇的途徑,自殺不是唯一出路,以便盡量減少那些有自殺意念的人認為自殺是一種正確處理困難的方法,自殺是一種可以理解的選擇。

(四)自殺者的心理狀態

想自殺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獨,認為誰也理解不了自己,這也幫不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想以死來解脫困境。但實際上,想自殺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時渴望獲得幫助。具體地講,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表現出如下特征。

1.矛盾心態

死亡對自殺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現實生活中許多有形無形的困難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決和滿足。但死亡畢竟是可怕的,自殺者一麵想解脫,一方麵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認知

企圖自殺者的知覺常因情緒影響而變得歪曲。表現為“絕對化“或“概括化”或兩者交替。絕對化是指對任何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敗”、“周圍的人肯定不喜歡我”。“概括化”指以偏賅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常常使人過分關注某項困難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決方法。比如“我考試作弊,我爸爸一定不會饒恕我,永遠不再愛我”,“我有缺陷,別人都瞧不起我”,從而自暴自棄,自責自怨,自傷自毀。

3.衝動行為

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因情緒激動而導致衝動行為,一想到死馬上就采取行動。他們對自己麵臨的危機狀態缺乏冷靜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認定沒辦法了,隻有死路一條,思考變得極其狹隘。

4.關係失調

自殺者大多性格內向、孤僻、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當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愛護,缺乏朋友師長的支持與鼓勵時,常常感到彷徨無助,最後變得越來越獨,進入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失去自我價值感。

5.死亡概念模糊

企圖自殺的青少年對死亡的概念比較模糊,部分甚至認為死是可逆的,暫時的。因此對自殺的後果沒有充分估計。

(五)自殺的危險因素

已知自殺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那麼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一步是了解自殺的危險因素。研究發現:盡管中國的自殺特征與西方不同,但潛在自殺的原因的相似之處較多。對年齡、性別、居住地和研究地點進行調整後,在最後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中保留了8個有統計學意義的自殺預測變量(按其重要性先後排列):

1.抑鬱程度重

2.有自殺未遂史

3.死亡當時急性應激強度大

4.生命質量低

5.慢性心理壓力大

6.死前兩天有嚴重的人際關係衝突

7.有血緣關係的人有過自殺行為

8.朋友或熟人有自殺行為

自殺的心理分析

(一)古老的命題

自殺是困惑人類的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讓人一直困惑的是:“到底自殺的傾向是天生的,還是由於不愉快的經驗累積而成?”

雖說在某些精神病學界的圈子裏,關於自殺的先天與後天之爭仍然方興未艾,但多數研究者采取“中庸”的觀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艾蘭哥教授解釋道:“自殺的人必須有好幾件事情同時出了差錯。我不認為自殺純粹是由於生物因素所造成,但它卻是由潛在的生物危機所引發的。”她強調,生活經驗、突發的壓力以及心理因素都扮演一角,但自殺這團迷霧的根源,是神經係統出了問題,這些係統彼此問的聯係,纏繞成難以容忍的痛苦糾結。

1.200個自殺者的大腦標本

艾蘭哥和她的同事曼恩,正試著解開這團糾結,查找自殺的神經病理。

他們收集了大批自殺受害者的腦部標本。實驗室裏25台超低溫冷凍櫃裏,總共保存了200個這種人的大腦,供研究人員就其神經解剖、化學及基因等方麵的變化進行研究,以找出有衝動結束自己生命的人,腦中是否有特別之處。每個腦部標本都附有一份“心理解剖”卷宗,由死者家人及親近友人的訪談資料所組成,裏頭探索了導致死者做出終結行動的心理狀態及行為。

“我們試著對自殺者提出整體的解釋。”每個自殺身亡者的大腦都有另一個與自殺者性別相同、年齡相近,但沒有精神異常,也非因自殺而死者的大腦標本做為對照。

在大約1.3公斤重的膠質狀人腦中,有一堆細胞與分子,與這個人過往的所思所想,有密切的關聯。艾蘭哥的研究,專注於前額頭骨內部的“前額葉皮質”這塊腦區,那是腦中所謂“行政主管”的位置,包含了內在的監視器,讓我們在尷尬的社交場合不至於吐露真言,或是不會盲從危險的衝動而行事。

科學家最感興趣的,就是大腦前額葉皮質具有“降低衝動”的這項功能。

2.“衝動”是自殺的指征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衝動”是自殺的指針。雖有人會留下遺言、遺囑,甚至把喪禮也安排好,但自殺看起來仍是突發的事件,是在某個很差勁的日子裏所做的差勁決定。艾蘭哥與曼恩在這些自殺身亡者的腦裏,尋找與該衝動有關的生物線索。

其中一個重點是腦中化學物質“血清張力素”的可用量;先前有關衝動的研究,顯示這種化學物質有缺少的跡象。

血清張力素屬神經傳遞物的一員。它對於人有一定的安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