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打造幸福的人生1(1 / 3)

第一章打造幸福的人生1

關鍵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享受多少。

查爾斯·斯伯爾根

在瘋狂追逐成功的過程中,如果不小心,你就會承擔得不償失的風險。

艾倫·弗羅姆博士

怎樣防止成功灰飛煙滅

1929年,這個極度讓人難受的寒冬,一個重要會議在芝加哥“水畔海灘”飯店舉行。會議桌上圍坐著八位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家和政治家,他們的願望與決定影響了世界一半人口的生活。他們分別是:

●最大鋼鐵公司的總經理

●最大用具公司的總經理

●最大汽油公司的總經理

●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

●美國內閣成員

●華爾街最偉大的投機家

●世界上最大壟斷企業的主席

●世界銀行的總經理

當然我們還必須承認,聚集到這裏的是一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他們顯然已經發現了獲得財富與權力的“秘訣”。

可是25年之後,查爾斯·吏瓦布死了,當時他已經破產。塞繆爾·因撒爾成了一個身無分文、到處躲避司法懲罰的逃犯。霍華德·霍普森精神錯亂。理查德·惠特尼在紐約州新新監獄服刑。艾伯特·福爾得到了赦免,這樣他最終得以死在家中。傑西·利物莫爾自殺,伊萬·克魯格也是自殺,裏昂·弗雷澤同樣還是自殺!

在我們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奇怪的事情不可避免地發生在大多數人身上。我們的價值觀歪曲了,手中的財富讓我們迷失方向。我們瘋狂向上攀登,卻將深愛我們、依賴我們的妻兒拋在腦後。這時,我們竭盡全力想要得到的成功,不過是虛無的灰燼罷了。

不必那樣!這一課選自艾倫·弗羅姆博士那本鼓舞人心的著作《愛的能力》。艾倫·弗羅姆博士既是一名作家又是一名精神治療家,他指出,選擇其實在於自己。因此,你永遠都能防範那些已經套住過許多人的陷阱。而那些被套住的人,僅僅是在名義上“成功”罷了……

我們都有喜歡的東西——那些會讓我們破費的東西,那些我們深愛的東西;事實上,它們已經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傾聽他人,傾聽他們一遍遍發表這種“愛的宣言”:“我想要輛新車”、“我想要件皮外套”。“我喜歡自己的新房子”,他們這樣說的時候,所說的與“愛”字有區別嗎?答案是,一個語氣強烈的“不,沒有”。我們很自然會將愛與浪漫,兩性及婚姻等聯係起來。然而,愛卻是一種情感,愛不僅僅局限於與人本身相關的事情。

在這些“唯物質至上”的夢想中,人們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欲望,同時,還表現出自己已經陷的有多深,表明自己要用多大努力去獲得。這深深的眷戀與他們對某人的至愛相比,會占據更多的時間,掏空他們更多的心思,消耗他們更多的精力。沒有人會說得這樣直截了當,但是人們所追求的財富與地位也許真的成了他們的最愛。

我們總以為,自己能夠擁有偉大而浪漫的愛情,可與現在這種貪婪的嗜好相對照。同時,我們完全擁有夢想與渴望的能力,對一個像“夜遊般的”麗人,我們或許還有一些溫柔的感情。然而,我們當中卻很少有人能夠在對自身的喋喋不休和周圍強大的社會壓力中享受到足夠的自由。因此,我不得不對所有權的吸引做出強烈回應。在童年,大概四五歲吧,便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孩子們都是以相同的短語開始說話,那就是“我要”或“給我”。很多人都無法克服這個問題。

身外之物能為我們做什麼

西方文化對於“獲得”有著非常高的評價。當然這不是近來才發展形成的,而是幾百年來一直如此。大量的財富會給我們帶來地位,同時也會對我們的精神產生影響。大部分人發現,坐在嶄新明亮的昂貴轎車裏,要比坐在破破爛爛的舊車中更容易找到安全感。許多人的周日時間更多的花在了拋光與養護他們引以為榮的汽車上,而不是與妻子、孩子的相聚上。財富與地位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對焦慮產生的陣痛變得麻木,而這種焦慮,大家在不同程度上都經受過。財富與地位甚至給我們一種無條件的“愛的假象”,即便給我們的不是愛,至少也認可我們孩提時代潛意識裏追求的事物。

簡單來說,擁有物質讓我們滿足。而在這種滿足裏,最大的組成部分主要是“自戀”。我們在學習怎樣去愛的過程中,邁出的第一步便是“自戀”。這也是在早期生活中我們理解最深的一種愛。我們自身從未放鬆過那份幼稚的愛,盡管我們學會了去改變,去升華,用一種帶來更多成熟和滿足感的方式去替代。

對財富和地位的衝動之情,以及公眾的最終認可,讓我們對這種幼稚的“自戀”有了直接的滿足感。它沒有給我們設立任何障礙,沒有提出任何要求讓我們去考慮別人的需求和渴望。我們勿需考慮任何人的需求和渴望來獲得全體認可,一致通過。我們僅僅隻需要考慮怎樣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等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的個人所得便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難以區分的一部分。正因為它們,我們開始感到自己更高大了,也更重要了。

物質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它使本質輕薄不定的愛看上去更加蒼白,難以捉摸。人們教我們說“偷錢包的人隻會偷垃圾”,但我們卻格外小心,以免被偷。我們上了鎖,用了防盜報警器,除此以外,還上了保險。同時,我們對愛本身也開始產生懷疑。不少人都在想,別人愛的究竟是他這個人呢,還是他的錢呢?

愛很可能是反複無常,靠不住的。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了;有些人長大後又發現了。而另一方麵,我們發現財富是靠得住的,它阻止了證券市場的崩潰以及商務生意上的失敗。雖說財富沒有用愛來回報我們,不過它也沒有回報我們嚴酷的話語,或者跟著別人私奔了。

財富還能添加到數學增長的公式中去。財富可以衡量,可以分類,價值可以用金錢來表示。可是,對愛,你怎樣衡量,怎樣計數呢?伊麗莎白·巴瑞特(勃朗寧夫人)試過。在給羅伯特·勃朗寧的十四行詩中她這樣寫道:

我怎樣愛你?讓我數數愛你的方式!

我對你的愛已經上升到靈魂可以到達的深度、寬度與高度……

她以這樣的筆鋒寫了下去,確實是一首優美的十四行詩,而且我們最後得知,她已經深深墜入愛河之中了。

人們半開玩笑的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大家都有自己的難題,就是金錢也解決不了。但如果我們一定得有問題的話?那麼一定也要在卡迪拉克車的後座上再去擔心這些問題,這樣,問題給我們帶來的痛楚就會少一些。人們還告訴我們,因為我們必須工作,那麼,我們一方麵要盡力做好工作,另一方麵還要努力掙錢。所有這些可以說服人的道理中,都有絕對充分的現實意義。

回到愛人身邊

為了理解什麼是愛,就必須理解什麼是愛人。愛人自身的形象可以是由很多影響力形成的,同時還產生了許多附帶品,這些影響和附帶品將他在生命中對愛的基本信仰擠得無處容身。對很多人來說,男女之間的愛變得如同他們相互承諾要讀的書本,或一直打算要寫的信函。因此,除了誠摯的要求,善意的企圖,物質的東西也橫亙在中間。

理由很多。首先,作為社會成員,我們應該和別人表現一致。而我們的確如此。隻要一睜開眼,絕大多數時間就耗費在生活的機製中,掙錢謀生,做飯,清潔,存錢,購買每日必需品等等。因此,留給愛、娛樂、自修與活動的時間就寥寥無幾。而我們,輕而易舉地對工作變得格外精通。

其次,雖然我們有萬千的理由,對其他人產生了吸引,但是愛在我們身上的發展隻是為了減少焦慮而已。這些焦慮人皆有之,甚至其他減少焦慮的方法會更容易、更便捷。許多東西都可以成為緩衝和保護,使我們遠離壓抑和憂傷,但這些東西都可以用金錢買到。我們所需要的僅僅是金錢而已,而我們可以想出無數的方法獲取金錢。

無休止的矛盾

這兩種減輕焦慮的方法自遠古開始就一直處於矛盾之中。到了耶穌的時代,這種矛盾已經變得腐朽。耶穌強調,我們應該像珍愛自己一樣去熱愛我們的鄰居,因為就連一匹駱駝穿過縫衣針的針眼也要比一個富人升人天堂快很多。耶穌謹守著自己的格言。根據《馬太福音》記載,當撒旦將耶穌帶到一座高山之上,並向他許願要將世上所有榮華富貴都給他,耶穌回絕了,並對他說:“走開吧你,撒旦!”

雖然耶穌的成功為我們贏得了對相互關愛重要性的信賴,可在教育我們避免迷戀物質財富時,卻並非同樣成功。約翰·卡爾文是一個遠遠不為人注意的宗教領袖,1500年後他向人們傳授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教義。約翰·卡爾文試圖剝下加在宗教身上的全副武裝與禮儀,而讓它簡化到最原始的本質。他向人們傳道時宣稱,勤奮與節儉已經讓一個人在上帝的眼中變得可以接受。

在他傳道的那個富有的城市日內瓦,這是一條最有影響力的格言。而接下來一個世紀裏發生的事情讓它的影響再次得以加強。由於最初繼承下來的高貴以及權力在美國和法國的革命中消亡殆盡,財富與地位對每個人來說都成為可能。一個人出生之後可能一文不名,但如果他遵循卡爾文的教導,終有一天會變得富有,也會受人尊敬,還會擁有一個受人尊敬之士應有的地位。

今天,“地位”這個詞常常掛在我們的嘴邊,可它一點兒都不新鮮。而將它引入美國人思維的是托爾斯坦·維布倫——本世紀頭二十五年享有盛譽的一位經濟學家。他的著作《休閑階級理論》徹底批判了追求財富與地位的驅動力。在此之前,這種驅動力一直為人敬仰,沒有一絲疑問。

他走訪調查了那些以勤奮工作、開銷節儉為原則的人,卻發現他們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亦步亦趨地遵循這個原則。他們追求的是買自己所需,買自己所愛。這即是說,從一個合理的角度看,消費是出於對物質以及審美的需求。一個人會認為,他買外套是為了禦寒,這便滿足了物質上的需求;他買這件而不是那件,是因為這件看起來更合身,於是這便滿足了審美上的需求。維布倫說:不是這樣的。買外套,還有買房、買家具、買馬、買馬車、都並非出於常規的需求,而是出於趕超思想產生的動力。人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與那些早已擁有財富的人同等的注意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