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杯白開水1(1 / 3)

第一章 一杯白開水1

引言:珍惜閱讀,閱讀便如一首歌,歌到情處淚雙流;珍惜閱讀,閱讀便如一杯酒,酒將醉時笑語稠;珍惜閱讀,閱讀便像一首詩,詩言有盡意難盡;珍惜閱讀,閱讀便像一杯茶,茶香滿口情悠悠。

最大的敵人

在我們小時候,就被告知: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題記 說起來也許很可笑,從小學就開始寫的題材到現在還要寫:戰勝自己!談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又談何容易呢? 他不是戰場上與自己針鋒相對,拚死相搏的敵人;也不是球場上和自己身穿不同球衣的對手;更不是因為吵架而怒目相視的同學! 那麽他是誰? 他是我們自己!怎麼,我的敵人是我?沒搞錯吧,怎麼和自己過不去呢?當然,這聽起來有點滑稽,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事實。 他就像孫悟空一樣,千變萬化;也好象空氣一般,無孔不入;更恰當得說應該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 清晨,是起床的時候了,他會化成一對嗡嗡的瞌睡蟲,在我們的耳邊嚷嚷:“再睡一會兒,就一會..”在我們工作時,他又會在腦海中變做那頑皮搗亂的小燕子,活蹦亂跳的,搞得我們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不是讓時間在胡思亂想,左顧右盼中溜走,就是被抱著的先玩後做的心理扼殺.. 那由上可知,說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著話好象並不太準確。假如我全成了自己的敵人,那真正的自己在那裏呢?其實,我們最大的敵人更具體地說是那些不好的習慣,但因為我們是它們的載體,所以就不明不白地成了替罪羔羊。 現在,我對精神分裂症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一個人,具有多重性格,有好的,但也有壞的。但正抑製不了邪。有時候這個人表現出來的是正直的一麵;但有時候的表現和以前的判若兩人。以致於他非常的苦惱,想徹底擺脫它們的困擾,然而介於毅力,以及定力方麵的問題,再加上那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千古遺訓。無數次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承受不了打擊,就.. 即這個人被自己打敗了。這不是美好的結局,但在我看來,這也並非最壞的下場。因為他成了病人,我們應該給予同情;但他若淪為偽君子,那.. 什麼是敵人?敵人就是我們要與其戰鬥的人和物。我們要取得勝利的前提是:戰勝那個懦弱,自私,懶惰,不完全的自己!要是我們連最大的敵人都給打敗了,那以後還有什麼困難,挫折能纏住我們前進的腳步呢? 但是和自己作戰,要做到知己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這回作戰的對手不同於一般的敵人。它不像是在戰場,球場上,我們不僅沒有輸的代價,也沒有妥協的砝碼。另外,還要做好持久戰的打算,而它又不同於抗日戰爭,它是我們一生的戰役。雖然我們不能絕對成功,單業決不能失敗!

和自己作戰,每個人的武器相同,但又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毅力即意誌和情操不相

同。這就成就了不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這也應了那句俗語: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因為他是最大的敵人,我們不一定會勝利;又因為他是最大的敵人,我們必須得去戰鬥!

永垂不朽

他,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棄醫從文; 他,用辛辣的筆墨怒斥著社會的鄙陋; 他,消瘦的身軀下藏著一顆熱忱的心; 他,用文字為世人揭示了生命的真諦。 一張方方正正的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隸體“一”字的胡須,構成了他——一代文豪魯迅先生。這個寒假,我有幸閱讀了《魯迅散文》,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錚錚鐵骨和愛國熱情。他的作品內涵深刻,文筆尖銳,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的落後和封建思想的愚昧,揭示了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他用紙和筆寫下了一頁頁瑰麗的篇章,為世間留下了永遠寶貴的精神財富。 渴望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寥寥幾個短句,一下子把我帶到了一個神秘有趣的樂園。圍牆、高樹、昆蟲、鳥兒,幼年的魯迅生活在一個如此妙趣橫生的樂園中,他的心是多麼自由和快樂啊!可是隨後的私塾生活卻是完全不同的。告別了蟋蟀、覆盆子和木蓮的他,在私塾中不時地感受到嚴厲的氣氛,他又是多麼的無奈!當先生瞪起眼大聲喊道:“讀書!”時,沒有一個孩子敢吱聲,他們的自由被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從此消失了。 在閱讀《從》的過程中,我讀出了作者對自由的渴望和對束縛教育的批判,也與他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我很慶幸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學習上有了很大的自主發展,能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每當看著同學們忙碌但愉快的身影,我都會想到魯迅先生那顆渴望自由的心和對教育事業的殷切期望。 堅定信念 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這與他在日本學醫的經曆是分不開的。《藤野先生》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一幕。那時作者清楚地看到了中國人的醜陋與無知。頭發油光可鑒的清國留學生,給俄國人做偵探和圍觀槍斃的中國人,以及外國學生對中國的歧視,一切的一切都給魯迅帶來了太多震撼。隻有藤野先生,他對魯迅的諄諄教導和正直高尚的人格,使魯迅一生難忘。愛憎分明的他當即明白了隻有拯救人的精神才能拯救國家的道理。於是,他毅然棄醫從文,走上了追求真理,揭示社會鄙陋的文學之路。

讀著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我被作者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為了祖國的進步,毅然放棄自己的理想,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這種精神又是多麼難能可貴!從魯迅的身上,

我聯想到了當今社會,這樣的愛國者同樣不計其數。抗戰“非典”的白衣天使,赴西部支教的誌願者..的確,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們永遠心存祖國,願為祖國利益獻出自己的一切。 永不放棄 在經曆了五四運動等政治變革後,魯迅先生仍以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訴說著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在《雪》中,他寫道:“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頑強的精神,光輝的靈魂,這朔方的雪的形象,不正是當時魯迅形象的真實寫照嗎?《秋夜》一文同樣如此。“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目夾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那兩棵棗樹,盡管落盡了葉子,但仍頑強地抵抗著,不正象征著魯迅先生與惡勢力永不磨滅的抗爭意誌嗎?.. 捧著魯迅先生用心寫出的著作,從字裏行間,我不難看出他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堅韌的意誌。那消瘦的身影背後,蘊藏的是一股多麼強大的力量啊!這股力量不但打擊了社會的黑暗與罪惡,同樣也告訴了世人生命的真諦:愛國、正義、堅定和勇敢。這種不朽的精神,激勵了太多的人,它將會永遠流傳於人世。 合上書,我再一次震撼了。魯迅先生筆下那個個錚錚有力的黑字時時撞擊著我的心靈,他那張充滿正義的臉龐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看,他又來了,帶著一顆憂國憂民、為祖國奉獻的心緩緩地走來了,那顆心,咚咚有力地跳躍著,似乎還在抨擊著社會的黑暗與腐朽;那雙腳,堅定有力地踩踏著,仿佛將要邁向新的人生之路..

愛恨隨風

歸隱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漂泊情懷,因為歸隱,所以漂泊不定,因為漂泊不定,所以歸隱。 有人說:寺院中落法之僧該是歸隱,看透紅塵,拋離塵世,遠離塵囂,此等心態,就該是歸隱。 其實不然,歸隱之人,漂泊不定,卻不曾看透塵世,更不曾剪斷情根,無欲無望。 若用顏色來形容歸隱,用淡綠色該是最適合不過了。山林間,綠樹中,一個木屋,一個模糊的身影,朦朦朧朧,又清又淡。世人怕隻能朦朧的看了。隱士歸隱之意,又有多少詩人捉摸明曉呢? 但寺廟隻能用淡灰,淡黑來形容:寡欲寡歡,不參雜半點世間情意,總是坐落於山澗,綠意也會被寺廟的莊重嚴肅掩蓋,形成一抹淡灰或淡黑。 所以,隱士與僧人該有根本的區別:一抹淡綠,一抹淡灰。 魏晉時期有一僧明支道林,曾向竺法深購買岇山,而竺法深卻答:沒聽說過巢父,許由是為了山而隱居的。

隱居不為揚名,更不為世間溶化。觀曆史間的隱居者,大可分為三類:一類如陶淵明,看透官場黑暗,向往平和的世外桃源,於是隱居於田園間,終日與貧苦做伴。卻也自得其樂。 一類如魏晉七賢的嵇康,隱居單純不屑於當時社會風氣,不願入流,隻願伴著知心好友向秀在偏僻之處隱居打鐵,倒也苦中有樂。再一類如諸葛亮,龐士元,胸懷滿腹才華,隱居一處,旁觀天下大勢風起雲湧,變幻無常。一旦橫空出世,卷起千層大浪,直指曆史浪尖。 由此可見,大凡隱居之人,內心總是恬淡而平靜的,愁苦入他們的眼,不過隻是眼睫毛上的一粒塵,輕輕拂去,即可。 竹林七賢的嵇康,隻因清高而得罪了高爵顯位的鍾會,難逃殺戮的厄運。 隻知道那天豔陽高照,身著紅衣的刀斧手立於他兩邊。三千多名太學生聯名上書請求免其一死,卻也不可挽回。她隻要了他的古琴,在那個充滿殺機,充溢著血腥的行刑台上,緩緩,低低地彈奏起了那多少人魂牽夢繞的《廣陵散》。 手停曲散,刀落血噴射而出,神秘的曲子卻仍縈繞在人們耳邊。嵇康的魂魄也隨著這首曲子,愈發鮮明響亮了,他漸漸升起,終於變成了一層層氤氳,遲遲不散。 隱士終於實現了他的生命價值,化成一層層薄淡的綠影伴隨著山川白雲長河,成為了永恒的絕美。 終於,隱士回歸了漂泊,與自然融為一體了,那大概是生命給予隱士最高的禮遇吧。

醉李白

李白,立於如夢盛唐,你隻求一醉冷月輕王侯,那是何等的灑脫與豪爽。我看見你玉碗頻換,酒興正酣。你在花前月下清影裏,舉杯開懷對嬋娟;你在山銜好月洞庭夜,將船買酒白雲邊;你在金陵酒肆別知己,酩酊忘離吳姬店。 唐朝的天開始邊得昏暗,你已醉意分明了,吟笑間滿是謫仙的礦酒仙的癡。你感慨處世如大夢,不如頹然一醉;你喟歎清賢渾濁難辨,酒趣勿為醒者傳;你疾呼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 這是你的醒與著世界的昧昧昏睡。

完美的童話

春夏秋冬,無法擺脫機械的運轉。 日月星辰,無法揮去飄渺的虛無。 小孩子的童話是《醜小鴨》與《白雪公主》。 而中學生的童話是擺脫課本----至少我這樣認為。 昔日,我會羨慕西楚霸王項羽,他敗了,卻得到精神的永恒。

我會低吟李清照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默默追求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境界。 我會挑燈苦讀《林肯傳》,為他百折不撓的精神而感歎不已。 而現在,我不會。我不會再思考如此“荒誕”的問題。偶爾有這樣的問題閃過,我會禁止它在頭腦中蔓延開來。 我思索蘋果中為什麼不能切出星星:“天真”為什麼不能造出今天真熱的句子。 是什麼扼殺了學生們的思想? 於是,我沉默。 我迷惘。 我看春夏秋冬,我看日月星辰。 究竟什麼才是我心中完美的童話? 我尋找。

靈魂

當所有人漸漸遠去,隻剩下我和你,那麼,剩下的路該怎麼走? ——題記 完美:“我生的太高,也太寂寞。” 殘缺:“我一步步走來,路途坎坷。” 完美:“命運的指間積存的希望是我整個生命的全部信仰,我一路輝煌。” 殘缺:“殘缺的靈魂讓停不下的祈福在夢想中幻滅,但我依舊勇往直前。” (一) 完美:“平靜的湖水沒有瘋狂震蕩的漣漪。” 殘缺:“咆哮的海浪翻騰不出堅實的臂膀。” 完美:“筆直參天的大樹永遠不會讓高山失翠,它是樹的精魂,得到雲的親昵。” 殘缺:“崖壁間延伸的古木讓墜落的心靈有了最真切的希望和信仰,它有泉的滋潤,得到風的撫摩。” 完美:“我是世間快樂,幸福,善良,美麗的排列。” 殘缺:“我是世間憂傷,落魄,悲淒,淚水的組合。” 完美:“我讓這世界朝氣蓬勃,蒸蒸日上。” 殘缺:“我讓高傲的靈魂回歸理智。” 完美:“我是所有人內心的渴盼。” 殘缺:“我是所有人成長的必經。” 完美:“讓我怎麼告知你的卑微?” 殘缺:“讓我怎麼詮釋你的寂寞?” (二) 完美:“你了解我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