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熱的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在整齊潔白的地磚上照出一團團亮斑。
有些老舊的長排座椅上,端坐著幾十名努力想要把麵部表情調整到虔誠上的市民。
聖者雕像旁,一名年輕的牧師輕聲念著禱文,在寂靜的教堂裏,好似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
可惜,下麵端坐的市民即使努力做出傾聽狀,也實在感受不到那股發自內心的虔誠。
微微抬起眼皮,沈謙輕歎一聲,結束了這次禮拜。
捐贈的錢財不多,留下來幫忙的教眾更是沒有。
沈謙隻是站在教堂門口,微笑著與每一位教眾告別,麵部表情柔和溫暖,希翼著能有人真正產生信仰,而不是單純的把這裏作為傾瀉垃圾思想的地方。
簡單打掃了一下衛生,整理好捐贈和下次禮拜的物品,沈謙邁著輕緩的步子,來到了後麵。
整個教堂都不怎麼宏大,除了蓋得高些,裝飾還算看得過去,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前來禮拜的信眾也是不怎麼固定的群體,隻有幾名年齡大一些的市民還算有些真信徒的苗頭,但也希望不大。
“畢竟科技這麼發達,讓人相信神靈,實在是有些難為人了。”
作為一名正式在編的職業牧師,沈謙這麼說實話,其實有些越格了,但誰在乎呢?至少沈謙不在乎。
整個教堂的運轉,幾乎全靠他一個人維持,連個熱心幫忙的信眾都沒有。
倒不是沈謙人員不好,而是現在真的很難找到願意把時間浪費在這種沒什麼用處的信仰上了。
而這座教堂之所以到現在還在運轉著,並不是沈謙多麼有能力,而是政府新頒布的宗教法令中規定,每個b級區域以上的市區內,至少必須有一棟宗教建築。
沈謙就是這棟教堂的唯一牧師,除了信眾捐贈,主要維持教堂的還是政府下發的補助。
而沈謙每天的工作,就是早上不到半小時的禮拜,其餘時間基本沒什麼人會來教堂了。
所以說,這是一份非常非常輕鬆的工作,加上沈謙本人也是一名真正擁有信仰的牧師,這份工作也就這麼幹了下來。
來到後院小屋跟前,就能看到跟教堂風格不太一樣的一片景色了。
地麵上原本的瓷磚被刻意挖掉了,翻鬆出大片可以種植的土地,上麵很多容易成活的植物茂盛的繁衍著。
刷滿了淡紅色牆漆的小屋,屋門是用實木打製的,看起來充滿了複古風格。
推開屋門,那“吱呀”的開門聲總是能讓沈謙露出一抹笑意,見多了自動門和防護罩,這種原始的開門聲總能讓沈謙感到一種難言的平靜和真實。
實木地板踩上去舒服極了,精雕細琢的紅衫木家具更是讓整個小屋充滿了木材特有的清香。
厚厚的書架上,塞滿了大量實體版書籍。
很多書籍都有翻閱的痕跡,並不是那種擺在書架上落灰的結局。
牆角還擺放著一台老舊的留聲機,那粗糙的黃銅大喇叭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留聲機的機體也陳舊無比了。
留聲機旁邊,是一張擺滿了東西的書桌,上麵最顯眼的就是一台幾乎能當古董的機械打字機。
圓塊狀的鍵盤凸起上,幾乎看不清上麵的字母了。
原本可以隨著清脆打字聲橫移的轉抽上,也粘滿了幾乎無法清除的厚厚鏽漬。隻有寬大的機身上,被沈謙用大量時間清理幹淨了,當做擺設放在了書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