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師長的眼光2
聰明的規則
聰明的規則 有兩個關於規則的故事。 其一,不斷更換的“警示牌” 某小區綠地,工作人員為了保護草坪,立了一塊警示牌,上書:“禁止踐踏草坪!”語言簡潔明了,無人不懂,無人不曉,可惜,無效。於是改用婉轉語,寫道:“小草依依,踐踏何忍”,雖看似觸動人心,但沒過多久,依然失效。最後,工作人員不得已而采用“欺騙之術”,警告:“草坪下有電線!”什麼,有電線!可不敢再踩了——可惜,後因一頑童誤入草坪安然無恙而再次失效。
君子曰:製度規則,難矣!
其二,如何分粥 某甲乙丙丁戊,個個貪心吝嗇。生怕別人多占一分自己損失一毫。五人要平分一鍋粥,該怎麼分才最公平呢?如此五種方案,任君選一,方案一:從五人中選一名大家認為最公道的人主持分粥;方案二:從別處找個人來分粥;方案三:每人輪一次,最後商議而定;方案四:選一個人分粥,另一人監督;方案五:選一人分粥,但分粥的人要最後拿粥。君子曰:方案五,甚妙! 如此關於規則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謂數不勝數。社會需要秩序和協作,而秩序需要規則維護,協作亦需規則的保障,勸說教育人們遵守規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製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讓人們“不得不”自覺遵守,這樣既可以維護秩序,又可以提高效率——譬如分粥方案五,難道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經典規則嗎?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闡述了權力之間相互製約平衡的道理。推廣到規則製度,是否可以理解為規則製定者與被製約者之間的平衡製約呢? 任何一種精彩的規則,無不體現“公平地製約”。違反規則者能夠受到相應的製裁——此為公平;掌握權力者無法公為私用——此亦為公平,隻有這樣的規則才真正擔負起賦予它的使命。 君子曰:規則社會,多一些聰明的規則。
“回聲”的啟示(一)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這就是回聲的獨白,回聲的啟示,回聲的內涵。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心靈去對待另一顆心靈,都應該用一雙熱情的瞳孔去麵對另一雙瞳孔,因為人字的結構是互相支撐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隻有捧著自己的一顆心,真心地對待別人,愛和關心才會如春雨般地滋潤我們的全身。沒有付出,哪會有得到?沒有奉獻,哪會有收獲?其實,對待別人是因,反饋到自己的則是果。 如果侯賽因國王身前不關心自己國家的人民,不操心國家的大事,不為中東和平而奔波調解,在他臨死前的那幾天,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國民在風雨中等候在王宮外,甘願捐獻自己的器官?如果燕妮不為窮苦的人奔走忙碌,她死後的墓前又怎會有鮮花的簇擁呢? 所以,無論你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要想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尊重,前提還是你自己的付出。 這是個偉大的世界,世界需要愛來維係,人之間的關係需要關心來作用,隻有這樣世界才會繽紛多彩。不要過多地考慮自己,不要過分地算計別人,不要操心地計較付出得到的多少,因為得到付出之間永遠沒有公式。
莎士比亞說:“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別人。”我們每個人都隻是蒼穹中的一顆小星,都隻是深夜中的一把火炬,我們心中所想的應該是
別人,裝著的應該是別 人,隻有這樣,天空才會更加明亮,深夜才會充滿光明與溫暖。 所以,朋友當你想獲得別人的關心與尊重時,當你想讓你的周圍變得明亮起來,當你想生活在一個充滿溫暖的世界中時,請從自己做起,請和和氣氣地對青山說一聲:“你好!”相信青山也會讓你感到 滿意的。 玫瑰贈人,手有餘香,相信這餘香會纏繞在你的指尖,滲透到你的心裏,永遠永遠地環繞在這萬水千山之間。
穩中求勝
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吉。 沉穩從誌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的誌向,隻沉迷於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誌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誌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戰心寒。有遠大的誌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誌者不能穩也。 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曆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繈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曆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曆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沉穩從無欲而來。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隻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欲,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欲,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後人而複哀後人矣。 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
永遠的蔥鬱 永遠的中國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壽”。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屬於海洋性文明的希臘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靈動的水,如同靈動的智者,追求變革,而屬於大陸性文明的中國文明,卻是一位長壽的“仁者”,是一座沉穩的大山,尊重傳統,對“變”有天生的審慎。 的確,中華文明給人的印象的確如同一座大山,豐富、沉穩。但我認為,這種沉穩的背後是一種柔韌的彈性,是一種以最穩健的方式更新自己的能力。中華文明是山,但卻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的山,真正的中國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隻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闊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合自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也發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受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不是斬斷傳統的脈絡,而是以傳統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 的確,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當中,中國文明曾經趨於保守與自閉。當西方探險者乘風破浪,開辟新時代時,中國人還無慮地生活在自己季季蔥鬱的“山林”中。但,正是這在穩健中求發展,在更新與生長中永葆特性的“山”的品質,使中國人在經曆時代震蕩後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的穩定發展的道路,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古印度的史跡早成為地底塵封絕緣的神秘印記,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湧而出的生機與綠意。我想,孔子不會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土底的沉澱仍是千年傳統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中國是穩健中發展的仁者。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出綠色的能力。這,才是最大的智慧。壽哉,仁者!
山與水的對話
西安與南京,長安與金陵,十二朝古都與六朝古都,一西一東,駐立在淮水兩岸,長江默默,秦嶺無言,無聲地講述逝者如斯的曆史。 西安,腳踏渭水,背靠秦嶺。連綿不斷的山峰給了五千多年的中國厚實的依靠。黃帝、漢武帝、武則天..一個個震爍古今的人物,不約而同地擠在秦嶺腳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黃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種來自土地最原始的堅實,一種亙古不變的沉靜。
南京,長江南岸的明珠,是蘇浙那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給了明珠最靈動的光澤。抬眼
望,“秦淮水榭花開早”,回頭瞧,“紅杏褪盡,綠水人家繞”。那裏的“六朝舊事如流水”,那裏的“夜船吹笛雨瀟瀟”。南京用那上天賦予的水,勾勒出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好江南”。 秦嶺說:“世事白雲蒼狗,滄海亦會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時,謫仙借大塊之文章,為長安塗抹出盛世風華。波斯的寶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經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陽的牡丹,襯得我是千嬌百媚。誰說大山就沒有絢麗多姿的青春?” 長江頷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當年,當中原的文明已繁榮之時,荊楚大地還未褪盡野蠻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裏有如今的靈動飄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時的我,仍隻是日夜沒心沒肺地流淌,許是在孕育著驚天巨變的暗流吧!” 秦嶺續道:“江弟!你我都曾有過不一般的性格,可後人為何要為我們的性格貼上標簽呢?說什麼‘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果我隻能是沉穩無言,江弟怕隻能是美麗灑脫。” 長江回答道:“正因為世人的標簽,使得南京靈動有餘,而沉穩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華似雲煙的六朝啊,想來著實心痛。” 秦嶺說:“我也正有同感。現今的西部大開發確實需要那種不拘泥俗規、勇往直前的精神。” 長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與西安,肩負著中國的曆史與未來,應該攜起手來,取長補短,讓水不僅靈動,而且堅韌,讓山不僅沉穩,而且性靈。” 西安無言,南京無言,一個背靠秦嶺,一個腳踏長江,卻一起麵朝大海,霎時春暖花開。
最後的四十五分鍾
“還有四十五分鍾就要交卷了”,我心裏默念著,手心裏冒出了細微的汗。很快,我的手上都可以滴出水來了,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加速了跳動的頻率.. 馬上就要交卷,我的作文仍一個字沒動。都怪我太失算了,前麵的基礎知識題就花了我90分鍾,當我看到手表指針指向10:30時,我大叫不好,差點喊出來讓監考老師聽到了。到那時,我就不用擔心作文寫不完了,因為我肯定已經被逐出了考場。 再看看作文題,這位為作文命題的智者,我真該謝謝他(她),這個時候我就是再怎麼靈動也想不出怎麼寫“水的靈動”啊。換一個吧!乖乖!“山的沉穩”。我都緊張成這樣了,他(她)還想讓我寫沉穩。我的心又是一陣狂跳.. 五分鍾後,我的心出奇的靜下來了。緊張,是沒有用的,那玩意不能讓我寫出一篇作文來。我得仔細地構思一下,以山的沉穩的心態。嗯!一個絕妙的念頭(至少我認為是絕妙的)在我腦海中一縱即逝,我突然明白了什麼叫“水的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