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之成長4(2 / 3)

不斷成長、成熟的人,能無所不談且不會令人感到無聊、厭煩,因為任何東西一到他手中都將變得意義非凡。在他手上是活生生、光芒四射的話題,一旦落到無聊乏味的人手上,就變得沉悶乏味、了無生氣。

無聊乏味的人也許是刺激我們努力達到成熟的誘因,因為他正是前車之鑒,如果我們不努力就會跟他一樣。

健康成熟的標誌

健康、成熟生活的標誌之一是“喜歡自己”,但不是自以為是的自負自滿,而是接受自我,冷靜、客觀地接受自己,並懷著自尊心和人類的尊嚴感。

斯曼萊·布蘭頓博士在他的《愛……,或枯滅》一書中寫道:“某種程度的自愛,是每一個人健康的特征。適度的自重對工作和成就都是不可缺少的。”

布蘭頓博士說得很正確。健康、成熟的生活戒律之一是“喜歡自己”,但不是自以為是的自負自滿,而是接受自我,冷靜、客觀地接受自己,並懷著自尊心和人類的尊嚴感。

心理學家A·H·馬斯洛在《刺激與性格》一書中也曾提及自我接受。他說:“較新的機能心理學中主要的一些概念是舒放自然、自我接受、衝動知覺、滿足。”

一個成熟的人不會躺在床上默想著自己比不上別人,或為自己沒有比爾·史密斯的自信或吉米·瓊斯的積極態度和衝勁而擔憂。他可能經常批評自己的表現;他可能知道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但他認同自己的一些基本的目標和動機,他將精力花在改進自己的弱點上,而不是對著自己的弱點哀歎。

他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同樣健康的寬容心,因此他能毫無苦惱地自處。

喜歡自己是不是跟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除非我們的確喜歡自己,否則我們將無法喜歡別人。怨恨一切事物和每一個人的人,虐待和討厭他的同胞的人,會更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挫折和深深的自我厭棄。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學教授亞瑟·T·傑西爾博士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兒童和成人了解自己,進而建立起自我接受的健全態度。他最新出版的《當教師麵對他們自己的時候》一書中,認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奮鬥、滿足、希望和悲痛,自我接受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同樣重要的。

時下在我們國家醫院裏有一半以上病房住滿了對自己感到厭惡的人,而且還有數以萬計遭遇感情和精神困擾需要治療的人,這些是無法與自己相處的人的極端例子。

我不想在此分析產生這種不幸情況的因素和壓力。我懷疑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我們注重物質上的成功和社會名望的價值,以及迎頭趕上別人的一成不變的定律,跟我們精神上的疾病有很大關係。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W·懷特在《進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長的研究》一書中,曾談到目前普遍流行的一種觀念,那就是:“每個人最好能夠調整自己去適應周圍的環境。”懷特博士說:“這種觀念,使人們認為理想的人都是能成功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狹窄的生活模式、單調的生活常規、外界的限製,抑或屈就於成就感的壓力下,為一切行動和努力適應,結果使人失去了目標,放棄了成長、創造的能力——簡而言之,僅僅為了適應外界的壓力,而失去自我特有的創造性與發展的潛力。”

我完全同意懷特博士的說法。有勇氣自立獨行或清楚地知道我們所代表的是什麼樣的人是很少的。我們的行為大多受到社會和經濟群體的支配,我們的飲食、衣著、生活和思想跟鄰居很相近。一旦我們的個性跟這種環境發生衝突時,我們就會變得神經過敏、可憐兮兮,感到惶惑,甚至不喜歡自己。

幾年前,在我們為女性所開設的卡耐基課程中就有一個學員受困於這種衝突。她嫁給了一個有野心、積極進取、獨裁專斷的成功律師。這對夫妻的社交環境由他的朋友、與他相類似的人以及那些以社會名望和成就來衡量的所謂名流人士所組成。這位太太很文靜、謙虛,在這種環境中她感到受壓抑、被輕視。她具有的所有優良品質都被忽視不見。她變得越來越沮喪,越來越不自信,因為她無法達到別人對她的要求。她變得討厭自己。

這個女人的問題不在於如何調整自己適應環境,而在於如何適應自己——快快樂樂地接受她自己,擺脫想要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壓力。她必須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義,了解每個人都必須依照自己的性格而不是依別人的性格行事。

她重新肯定自我的第一步是不要再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她必須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然後付諸生活,同時必須學習自處,減少自我批評。

過度挑自己的錯是不喜歡自己的人的毛病之一。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有建設性的,而且是改善自己所必需的,但是當它成為一種強製性的觀念時,就會使我們癱瘓,無法采取積極正麵的行動。

許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我丈夫一起授課。課後,班上有一個女學生來找他,抱怨自己講話講得沒有預期的好。

“當我上台講話時,”她告訴我丈夫,“我覺得膽怯、別扭。班上每一個人都好像很沉著、自信。一想到我的缺點就令我感到氣餒,於是就表達不出我心中所想說的話了。”

她剖析完自己的弱點後,戴爾對她說了一句令我終生難忘的話,那句話很簡單:

“忘記你的缺點。毀掉你的演說的不是缺點而是缺乏優點。”

是的,毀掉一篇演說、一個人,或一件藝術品的不是那些缺點。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充滿了曆史和地理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更充滿了過分感傷、煽情的段落。但是有誰在乎?這些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依舊流傳千古,光芒四射;它們的優點蓋過了缺點,使得缺點變得不足掛齒。我們喜愛朋友是因為他們的優點——卻不在乎他們的缺點。

進步和自我的實現來自集中心思在自己的長處上、發展最佳的特性、把缺點拋在腦後。我們必須改正自己的錯誤,然後忘掉它們。

罪惡感和自卑感,對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過失的偏執觀念是既不可愛又要不得的心態。一旦陷入這些心態中,我們便無法尊重或喜歡自己,而且也不會欣賞別人的這些心態。我們必須把過去埋葬,重新開始。

在學習喜歡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先發掘出對自己缺點的容忍心。這意思並不是說我們應該降低標準,變得懶惰無能或不做最大的努力。我們必須明白沒有任何人能夠永遠得到滿分,包括我們自己。要求別人十全十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十全十美則是自我本位的愚行。

數年前我加入一個組織,其中有一位女士是個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者。她對她所做的一切都要求絲毫不差;但對別人來說,她的工作幾乎都是失敗的。一個簡單的報告她都得研究好幾個小時才能提交出來;發表演講時,她總是把題目講得淋漓盡致,卻累壞了聽眾;她家從來不歡迎臨時探訪的客人;舉行宴會時她連最小的細節都事先安排好。這位女士費盡心力,也的確做到了一種機械式的完美,但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歡樂、自然和溫暖。她是一個完美得無聊透頂的人。

不斷要求自己完美便是一種無情的自負形式。他們無法忍受隻是跟別人一樣好而已,他們要超越別人,光采四溢,成為眾人矚目的明星。他們的注意力不是擺在付出自己和自己的才能上、為了做事而做事,而是擺在勝過別人、把自己高高放在完美的架子上。

身為一個人,完美主義者也像其他的人一樣經常會遭受失敗,但他無法容忍或超越自己的失敗,結果變成恨自己。

不要把自己看得過於認真,能夠偶爾停下來自我欣賞一番,是學會更喜歡自己的一個條件。

在前麵一章中,我強調每天擠出一段獨處的時間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必要性。孤獨對學習喜歡自己也是一個幫助。馬裏蘭州巴爾的摩薛頓精神病學協會的董事裏奧·巴蒂梅爾博士寫道:“以前的人習慣在晚上睡覺前反省一下當天的活動。這仍是學習如何與他人和與自己相處的更好的一個好方法。”

在我們能忍受自己之前,實在無法奢望別人會為我們的在場感到高興。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說,無法忍受獨處的人就像“永遠受風吹拂的池塘,永遠無法平靜下來反映出任何美好的東西”。

通過學習跟自己單獨相處,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心靈的停泊處、一個參考點、一個我們與外界關係的本壘位置。安妮·莫羅·林伯格在《來自大海的禮物》一書中寫道:“一個人隻有在與自己的核心相關連時,才能與他人相關連。就我來說,透過孤獨最能找到我的核心、我內在的源泉。”

孤獨提供給我們一個較客觀地審視生活的遠景。“靜下來,同時了解我就是上帝”是聖經詩篇中給我們的忠告,這仍然是個非常好的忠告。孤獨對靈魂的好處跟新鮮空氣對身體的好處是一樣的。

把自己的滿足和快樂寄托在別人身上,無異於把重擔加在我們所愛的人身上,從我們與他們的關係中抽取快樂。喜歡、尊重和欣賞我們自己跟喜歡別人一樣,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

拒絕順從

如果我們真正成熟了,就不需要回到擔驚受怕者的避難所——順從,不需要將個性隱藏在群體中,不需要盲目地不加思考地接受他人的思想。

“想要成為一個人,就必須是個不服從主義者。最終除了你自己心靈的保全之外沒有什麼是神聖的……我所犯的一切錯誤都由於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而想要用別人的觀點來看事物。”

偉大的不服從主義者拉爾夫·華多·艾默生的這番話,對那些相信“用別人的觀點來看事物”是促進良好人際關係第一要素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震撼。

也許我們可以將愛默生的話改寫成這樣:“務必要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物,但是一定要根據你自己的觀點來行事。”

如果成熟有任何好處的話,那麼一定是發掘我們自己的信念,以及無論什麼情況都根據自己的信念行事的勇氣。

年輕、沒有經驗的人怕跟別人不同……怕自己的穿著、行為、言談或思想不被他所屬的群體接受。有青少年子女的中年父母時常受到這些想法的困擾:“莎莉的母親讓她擦口紅。”“跟我同年的女孩都跟男孩子出去約會。”“我的天哪!你們想要我成為怪物嗎?別人都不需在11點以前回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