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人先說話
妙語應變術六種
在社交談話時如遇意料之外的情況或事件,那麼對應答語的要求就應該是果斷、恰當、得體,做到圓滿周密而無疏漏,恰到好處而無破綻。這就比有計劃、有準備的言語行為的難度大得多。如何隨機應變,化險為夷,這是對當事人的智慧、本領、經驗和適應能力等諸方麵素質的嚴峻考驗。
應變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即行為性應變、心理性應變和言語性應變。這三個方麵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本文側重言語應變能力的展示與分析。
言語應變之“變”即有自然發生的,也有人為造成的。人為之“變”,有一般的、善意的、也有惡意的、甚至敵意的。就像肌體的腫瘤,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但總的來說,都是當事人所沒有準備的,純屬遭遇性的。如記者來訪,隨時問卷,要求當場回答,適逢會議,即興發言;還有在言語交際中突然有人發難、質問、挑剔、或插話譏諷、或反駁挑釁……如何針對具體情況據理回複,從容應對?一些成功的社交談話應變例案可以作借鑒。
1、即景借物,化險為夷——應危機之“變”
吟詩作賦,要即景生情,應付臨時事變,有時也可借助於環境,就地取材。例如《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寫曹操宴請劉備“煮酒論英雄”。當曹操說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時,劉備大吃一驚(以為韜晦之計為曹操所察覺),於是六神無主,毛孔痙攣,手中的筷子也掉落在地上。如何擺脫這種尷尬的窘境,不致使曹操生疑呢?劉備畢竟是政治鬥爭經驗豐富的老手,他巧妙地利用“天時”為自己贏得了轉機。在他筷子落地的同時,天空“雷聲大作”,他靈機一動對曹操解釋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意思是,筷子落地是受雷聲的驚嚇,而與你曹操方才所說的話無關。真正是:“巧借驚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千鈞一發之際,一句話好像扳了個道岔兒,避免了一次“車禍。”既掩飾了內心的驚恐,使曹操免生疑心,同時雷響著落,演了一出小品,使劉備在曹操的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隻不過是一個膽小如鼠的懦夫而已。劉備的韜晦之計完全被假象封閉了起來,真是一言除災。這種言語應變,表現了他思維的敏捷,隨風轉舵的機智。否則,一旦手足無措,便陷於被動。因此,他的成功就在於抓住機遇,借助掩體。《沙家浜》中的阿慶嫂,也是如此。她能言善辯,在狡黠奸詐的刁德一麵前,從容周旋,左擋右護,不露一點蛛絲馬跡,這除了靠她的革命的膽識,驚人的鬥爭藝術之外,其言語應變能力,也成了她防身的盾牌。她巧妙地依靠“地形地物”——以胡司令為擋風牆,以“七星灶、八仙桌、銅壺”等為掩體,巧妙地躲過一場險惡的政治“空襲”。很像一個精熟的乒乓削球手,把攻勢淩厲的來球,一個一個地削死在對方的球台之上。
2、設喻明理,針鋒相對——應詆毀性之“變”
比喻是修辭上使用率很高。古今中外,言談話語,做文賦詩,都離不開它。古代有一個諫官叫惠施,他談話常以比喻敘事明理。一些大臣跟梁惠王說,如果你不讓惠施說話時打比方,他就不能說話。一次惠施拜見梁惠王,剛一開口就被止住了,今天你跟我說話不許打比方。麵對這種人為“障礙”,惠施毫不氣餒妥協。他當場設喻說,有一種兵器叫作“彈”,什麼叫“彈”呢?如果說:“彈就是彈,你能明白嗎?”梁惠王說:“不明白”。惠施接著說,“假如我說彈的樣子與弓相似,隻是用竹子作弦,這樣你就明白了吧?”梁惠王說:“能明白。”於是惠施向梁惠王請命:“我今後說話還要打比方。”梁惠王又批準了他的“專利”權,靠設喻明理,由被動變為主動。
3、心靈溝通,化張為馳——應招架性之“變”
拳擊在氣虛力衰時,為養精蓄銳,往往同對手摟抱在一起,使其無法出拳,待精力恢複時,再梅開二度。言語應變,有時也施此種佯裝妥協的招法。例如對對方提出的問題不便作答或一時懵住,或沒有把握答複時,可以照此辦理。如有一摔跤能手叫戰:“誰敢跟我較量較量?”馬上有一個應戰者:“我敢!”叫戰者一看,原來是個摔跤大王,自己不是他的對手,怎麼辦?刹那間計上心來:“請你過來!”等那人來到麵前,他迎過去一把抓住那人手臂,向空中一舉高喊:“誰敢跟俺較量?”這當然是個諷刺吹牛家的幽默笑話,但也有幾分智慧在裏麵,算作黠智吧。那個躍躍欲試的應戰者,本想把這位吹牛家一擲為快,想不到他一句話化敵為友了,反使對方英雄無用武之地。感情的溝通是隨機應變的重要契機。
據說有一位剛剛就職的總統,舉行記者招待會。一位記者問這位總統關於軍費開支的情況,這位總統尚不掌握詳情,但若說“無可奉告”不覺搪而自愧,等於交了白卷。這位總統決無汗顏,反問記者:“你能保密嗎?”記者深感意外,沒想到這位總統掌握國情如此神速,便操起話筒準備收錄,並表示:“我一定為你保密!”沒想到這位總統卻說:“我跟你一樣,也能保密。”記者錄下的是一個婉言的“無可奉告。”這種應變手法真叫人佩服、捧腹。
4、巧用熟語,臨場發揮——應酬性之“變”
有些應酬性的交際往來,雖然無關宏旨,但對人際關係的調整,場麵氣氛的活化卻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當前一些單位的吃請風,宴席間勸酒風可謂花樣翻新,已成了陋習——不把人灌醉,決不罷休。一次我也曾親赴一次會議舉辦的酒宴。我的一位“不勝杯杓者”,對那種無休止的勸酒頗有些厭惡,但他未能幸免酒杯的四麵楚歌。過了一會兒,他舉杯過頭,高聲唱道:“人逢知己幹杯少!”眾人齊聲喝彩道:“好!夠朋友!”誰知這位同事又即興補了下一句:“能喝多少喝多少!”說完呷了一口,坐下吃菜。臨散席時,一位領導發表了似有準備的告別演說。本來可以結束了,誰知又節外生枝,“熱烈歡迎× ×小姐向大家致告別詞!”這位小姐感到非常突兀,明知是故意捉弄,但她毫無懼色,欠身致詞:“美酒飄香使我想起了大詩仙也是酒仙李白,請允許我套用詩人的一句詩來表示對大家的答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各位鄉土情’!”多麼恰當簡練而又風趣瀟灑,自然博得一片喝彩聲。為酒桌文化增添了濃鬱的雅興。
5、化腐為奇,點石成金——應戲謔之“變”
人怕出名豬怕壯。對一個才華出眾的人,有的讚賞,有的妒嫉。德高而謗興,譽盛而毀來。更有甚者,專門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你恣意褻瀆,攻其不備,旨在使你難堪,無地自容。你置之不顧,泰然處之,還是怒目圓睜,以牙還牙,都非最佳選擇,何以處之,就看你的應變藝術了。《古今譚概》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三國時期有個諸葛恪,他的父親諸葛瑾(諸葛亮的兄長)是個大長臉。有一次,孫權大宴賓客,諸葛瑾應邀赴宴,席間有人牽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了“此諸葛子瑜”五個字,以此來羞辱諸葛謹。麵對這種戲謔之“變”,諸葛恪當即拿起筆來,在驢臉上添了兩個字“之驢”。四座驚服,孫權大喜,並決定把驢賜給他。巧添兩字,點石成金,反辱成榮,並傳為曆史佳話。
解縉是明代的一個大才子,既有學問,又很有辯才,他的言語應辯的能力,堪為觀止。傳說他在小時候過春節時,在自家的門上貼了一幅春聯:
門對千竿竹
家藏萬卷書
地主老財看了這幅對聯很是生氣,因為竹林是他家的,卻被寫進了解家的對子,在他看來,這屬“侵權”行為。為了出氣,他命雇工連夜將竹林砍伐,留下一片竹茬,以使解縉難堪、掃興。並派人偷看解縉是如何動作。探者回來通報,對聯不但沒揭,反增一字:
門對千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老員外一聽,不但沒有難倒解縉,反使其占了上風,於是氣急敗壞,命令夥計們把竹子連根拔掉,“看他這回怎麼辦?”他又失敗了,解縉的春聯又延伸了:
門對千竿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真是一字生輝,景變意深。
6、似譎不譎,戲謔成趣——應詭訛之“變”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特別是論辯性的交鋒,發難者不以理辯而采用詭辯之術,如用違背邏輯的類推法混淆視聽,堵塞思路。—些講究應變藝術的辯士,往往將計就計,不從正麵揭示其“謬”,而是應之以同樣荒謬的邏輯,令其捉襟見肘,即以毒攻毒。不僅反駁有力,而且幽默風趣。比如有人提出一個不存在的論題,應變者既不說“有”也不說“無”,而虛設另一個不存在的論題或現象,當對方表示否定時,再以此推及對方提出的論題,加以否定。如隋朝有個辯士,別人經常向他提出一些怪誕、荒謬的問題難為他,他很善於以毒攻毒。有人問他冬天被蛇咬傷怎麼治,他立即開個藥方:用五月五日南牆下邊的雪,塗在傷口就會痊愈。對方問他五月五日天氣炎熱,怎麼會有雪呢?他反問對方:既然五月五日無雪,那麼寒冬臘月何處有蛇呢?這種以訛報訛的應變方法,在某種情況下勝過直麵反駁。還有的仿擬修辭方法對心懷敵意者反唇相譏,如明代的王文成被破格提拔為新建伯。一日上朝,由於官帽過大,遮住了耳朵。身旁有個妒賢的老臣借此發揮道:“先生耳冷?”他立即聽出這“冷”語之外的話,並以“我不耳冷,先生眼熱”回敬了他。“眼熱”與“耳冷”構成反義關係,同時一語雙關。給那個以老臣自居的嫉妒者有力的反擊,但語氣含蓄委婉。這種語言應變,構思巧妙,出奇製勝。
順水推舟的論辯技巧
順水推舟,比喻順應趨勢采取相應的辦法。在交談中,順應對方的話茬,自然而然順接著說下去,讓其向著有利於自己的目標發展,最後使對方心悅誠服。
運用順水推舟法,能達到許多目的。
(1)婉言批評
有位老師,第一次到職工夜校上課,幾個年輕學員和她開玩笑:“喲,老師您寫的字真漂亮,和您的人一樣漂亮!”顯得有點油腔滑調。
老師笑了笑說:“你們和我開玩笑,這沒關係,但你們不能和自己開玩笑。你們付了學費,還占用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時間來學習,假如上課思想分散,學不到知識,時間、金錢統統白花,這豈不是在和自己開玩笑嗎?”
學員們頓時嚴肅無聲,變得十分認真。
(2)解除尷尬
有次,一位著名演員和丈夫舉辦一次敬老宴會,請文化藝術界許多著名前輩參加。90多歲的老畫家和他的看護陪同前來,老人坐下後,就拉著演員的手目不轉睛地看她。過了一會兒,老人的看護帶點責備的口氣對老人說:“你總看別人作什麼?”老人不高興了,說:“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說完,臉都氣紅了,弄得大家很尷尬,此時這位演員笑著對老人說:“您看吧,我是演員,不怕人看。”
演員就喜歡人家看,順水推舟,合情合理,既不忤逆看護的意思,又順乎老人的情緒。
(3)巧妙諷刺
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胸無點墨而熱衷科舉,考場上打開試卷,竟有一多半字不認識,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眼看交卷時間就要到了,該人靈機一動,在試卷上寫道:“我乃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妻(戚)。當主考官批閱這份考卷時,不禁拈須微笑,提筆在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取)你。”主考官巧借李某一個錯字,順水推舟,來個“錯”批,取得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4)就坡下驢——設置台階
處於下位的參謀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形:站在高位的參謀對象出於一種對尊嚴的維護,出於一種對麵子的考慮,即便參謀意見再正確,即便這種意見並不難懂,卻非要使氣任性地抵觸,或者對參謀的勸諫不予理睬,不置可否。麵對這樣的參謀對象,麵對這樣的參謀環境,有必要考慮一種新的進諫策略:研究如何在使參謀對象不失尊嚴、保全麵子的情況下愉快地走下台階,接受勸諫。
設置台階法的關鍵是台階的設置要巧妙。要使參謀對象感覺到高低大小正合適,下得來,其台詞最好不要說破。媽媽有意讓孩子睡覺,漫不經心地拋個枕頭到孩子的手邊,孩子可能順勢枕在頭下,呼呼入睡。如果鄭重其事地給孩子枕上,明確地教導他,說這樣會睡得更快一些等等大道理,說不定反倒把孩子的瞌睡趕跑了。這就是設台階時的技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