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苟祿之忍(1 / 3)

第一章 苟祿之忍

所謂苟祿,就是貪戀權位和厚祿。有些人占居高位之後,隻是為自己謀求私利,並不是真心地為社會做工作,這樣的人是受社會鄙棄的。那麼苟祿之忍應該忍什麼呢?

一、要忍貪心,貪圖權利地位之心。應該知進退,該占據其位則在其位謀其政,一旦條件有變,應知道退下來保全自己’已經獲得的成就,審時度勢地歸隱。每個人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曆史任務,所以應該把能退、敢退看成是隱忍官癮的第一步。

二、應該看具體的條件,能為官則為官,不能為官則不為官。三國時的諸葛亮的思想中就有“風翱之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的主旨。在沒有遇到他所認同的君主時,他是不肯輕易出山,而隻是樂耕於隴畝,以待天時。

三、應該知道貪圖權祿是有很大害處的。所以很多古人寧肯埋沒自己的才幹,也不肯隨便出來,進入仕途。

戰國時宋國的國君聽說熊蟄父這個人很有才幹,於是想讓他做司馬,熊蟄父聽說以後推辭不幹。宋王很納悶,就問劄離: “難道說熊蟄父還嫌司馬這個職位太低,官太小嗎?那好,我會任命他做太宰。”杞離聽了以後說:“我也不知道他的想法,不過我可以去試探一下他。”第二天杞離就來到熊蟄父的家,卻撲了個空,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熊蟄父的仆人,就對他說了來意,轉達了宋王的要求。熊蟄父的仆人聽完以後說:“我也不知道主人的意思。但我聽說過這樣的事:南海島上的人喜歡吃蛇,他們北遊來到中原,捕了許多蛇帶在身邊做食糧。後來到了齊國,齊人盛情款待他們,客人很高興,就取出一條條長的帶花紋的蛇回報主人,主人嚇得吐舌而逃,客人還不明白為什麼,以為是主人嫌禮輕物薄,就命自己的奴仆再去尋一條更長更大的毒蛇來謝主人。如今宋王和您不就像那客人一樣嗎?”杞離聽了以後很慚愧,也明白了熊蟄父的為人。

對於功名利祿,得之有道,得之是喜;如果是得之無道,失之何惜?古人對此曾有這樣的話:“竊位敬祿,君子所恥;相待而動,可任則仕。墨子不會朝歌之邑,誌士不飲盜泉之水。折圭儋爵,將榮其身,鳥棲擇木,而況於人。逢萌掛冠於東都,陶亮解印於彭澤,權皋詐死於祿山之薦,費貽漆身於公孫之迫。持琬琰,易一羊皮,枉尺直尋,顏厚怩。”功成而身退,為天之道;知進而不知退,為乾之亢。驗寒暑之候於火中,悟羝羊之悔於大垃。天人一機,進退一理;當退不退,災害並至。祖帳東都,二疏可喜;兔死狗烹,何嗟及矣。”

這兩段話的大意是說:竊居高位,混取俸祿,君子認為是可恥的事;應該根據情況而定,可以出來作官才出來作官。墨子不進入名叫朝歌的城邑,有誌之士不喝盜泉裏的泉水。有人隻為佩戴著君王分送的玉,享受君王賜與的爵位,能獲得榮耀,然而卻不問是否是正道得來的,鳥尚且選擇樹木棲息,何況人呢?逢萌把官帽掛在洛陽城門上離開,陶潛在彭澤解去官印歸隱,權皋裝死以逃避安祿山的舉薦,費貽用漆塗身來躲避公孫述的征召。手裏拿著玉石,卻去換一張羊皮。小有所屈而大有所獲,不知羞恥的人內心深處卻有羞愧。一個人成就了功業就應及時抽身引退,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隻知道進取而不知道引退,這就是《易經》“乾卦”所說的“亢”,也就是過份的意思。火中能驗證寒暑交替的征侯,處在鼎盛時要警覺有羊撞藩籬進退兩難的災咎。天時人事同一樞機,進取引退道理相同,應當引退而不退,災害就會一起降臨。設帳洛陽城外為疏廣、疏受送行,二人被稱為賢大夫;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就會被殺掉,到那時再嗟歎後悔,哪裏來得及!

趙宋時的王禹在《待漏院記》中說:“占居高位,貪圖俸祿的人很多,他們在官場中充數。而明哲保身的人,反而沒有任何可以讓他們取得的官位。”

古人對於苟祿之徒是很看不起的,認為他們是敗壞了為官的風氣,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後果。例如《書經·五子之歌》說:“那些臉皮厚的人,心裏其實很虛弱。他們表麵看起來很理直氣壯,但內心深處都有羞愧。”這主要是針對那些貪圖富貴不知忍苟祿的人說的。這些人也正像揚雄在《解嘲文》中所說的那樣,“拿著的是人家分送的玉;享受的是人家賜與的爵位;懷裏放的是人家頒發的印信;領取的是人家給與的俸祿。”一個人貪圖名利、地位、權勢,而不知克製,就像在《周易·大壯卦·上六》裏說的: “羊撞到藩籬上,進不得退不得,是沒有什麼好處的。”羊角纏在藩籬之中,想出出不來,想進又進不去,處境是很難受的。一個人做官、當權到了這個地步,不能前進,也無法後退,這是不祥的征兆。人處在鼎盛的時侯,不能不慎重考慮,克製自己,按照義理退後。

《老子·持盈章》議論說:“一個人成就了功業,建立了名望,就應該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就好像太陽到了中天就會斜,月亮圓了就會缺,事物達到了鼎盛就會走向衰亡,這是千百年不變的真理,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

《孟子》一書中說:“可以隱居則隱居,可以出仕則出仕,孔子是這麼做的,所以說孔子是能夠審時度勢的聖人。”哀公十一年,孔文子要去打仗,太叔去拜訪孔子。孔子回答說:“禮儀方麵的問題如簋的使用,我知道一些,可帶兵打仗的事,我從沒有聽人說起過。”於是叫人駕好車趕快離開了,並且說:“鳥可以選擇樹木來停棲。”孔子曾經為官,後來由於君主的荒淫,憤然辭官而轉為教學,這也是孔子知道忍受苟祿的緣故。

西漢人疏廣,字仲翁,東海人,任太子太傅。疏廣哥哥的兒子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職五年後,疏廣對疏受說:“我聽人說過,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到侮辱,知道滿足的人不會遭受危險,成就了功名隱退,這是合於規律的。現在已功成名就,現在不離開,恐怕會後悔的。”於是,以身體有病為名向皇帝上書請求回家安度晚年。皇帝都同意了,並賜給他們黃金20斤,太子賜給他們黃金50斤。大臣和朋友們在京城外舉行送別儀式,送他的共有100多輛車子。路上看熱鬧的人都說:“這兩個大夫,真是賢明的人。”

漢人王莽殺了自己的兒子王宇,誅滅了中山王後家,又囚禁敬武公主及汜鄉侯何武、司隸校尉鮑宣等數百人,天下為之震恐。當時有個人叫逢萌,字子憂,是北海都昌人,擔任亭長。看到這種情況,他扔掉盾歎道:“男子漢不應該隨便讓人使喚。”又對朋友說:“社會秩序已經紊亂不堪了,還不離開,大禍會臨頭的。”於是脫下帽子掛在洛陽城的大門上,便回家了,又帶全家人渡海,寄居在遠東。後來漢光武帝多次征召,都沒有出仕。

唐人權皋,宇子由,也是一個不貪官祿的人。他曾考進士及第。安祿山請他做幕僚。權皋知道安祿山將造反,又因為這個人好猜忌,就想離開,又擔心父母被連累。天寶十四年,派他到京城獻俘虜。他乘機拜訪福昌尉仲謨,並私下約定用有病的借口找他。仲謨到後,權皋突然說不出話來,眼睛直視仲謨而“死”。仲謨為他料理了喪事,權皋偷偷地逃逸而去。官吏拿著詔書告訴他母親,母親以為他真的死了,便大哭起來,過路人都為她感動了。權皋在家裏等著,日夜往南逃。渡江之後,安祿山造反,天下的權要人物都聽說:這個人,爭著要讓他在自己的手下做官,後來顏真卿推薦他為行軍司馬,皇帝委任他起居舍人,他都推辭不做。

以上的古人可謂明智,他們或是擇主而仕,或是退而歸隱,或是功成身退,都是具有苟祿之忍的人。相反曆史上也有不知退而自保的人。例如西漢人韓信,淮陰人。蕭何將他推薦給漢高祖,任為大將軍。為劉邦打天下,他立功最多,被劉邦稱為“三傑”之一,並把他封為齊王。後來有人寫信給皇帝說他要造反,皇帝下令將他抓了起來。韓信說:“果然像人們說的那樣:狡猾的兔子打死了,獵狗就要煮了吃。飛鳥射光了,好的弓就要收藏起來。敵國被攻破了,謀臣們就要被殺。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自然要被抓來殺掉。”於是他被枷著、捆著送到了京城,貶為淮陰侯。l0年後,皇帝又將他殺了,並殺掉了他的族人。

人對於功名利祿不可以過分地去追求。應該知道這一切不過是過眼煙雲,要把功名利祿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那樣世上將會少多少妒忌之語,誹謗之為,又將會少多少仇殺紛爭之亂?人不可能一生都是處在高位,享受榮華富貴,應該明白權多勢重,也會導致不必要的麻煩。自古多少豪傑都是看不到這一點,才有父子失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

孫武忍受權利激流勇退

身懷匡扶社稷的才智,具有極高的軍事、政治才幹的人,自古並不多見。吳國的傑出軍事家孫武就是這樣的。但他更為人稱道的不是他的赫赫功業,而是他知道忍受權利的引誘,善忍苟祿之心,激流勇退的品質。

孫武不僅是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麵對風起雲湧、危機四伏的政壇能夠審時度勢,在功成名就之時,激流勇退,善始善終,留得一世清名。

孫武,原是齊國人,田姓。其祖父是齊國的大夫,在戰爭中立過大功。孫姓是齊景公為表彰他的戰功而賜予的。後來,由於田氏家族與其他家族之間發生爭鬥,結下仇怨,孫武為了避難,來到了吳國。

孫武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特別喜歡聽別人講故事,故事的內容大多是關於戰爭的。孫武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動亂的時候,戰事頻頻,難得有太平盛世,所以,很多事情都與戰爭有關聯。孫武聽故事,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每次聽故事都要尋根問底,得知究竟,然後還要細心品味,從故事中找出失敗和勝利的原因。久而久之,他發覺故事裏有許多精妙之處,在許多戰例中,勝利和失敗都有其共同點。於是他將這些體會用刀子刻到木板上記錄下來,然後,再根據故事中描述的情節,在獸皮上繪製成圖,並做上標記。

孫武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為以後成為傑出的軍事家奠定了基礎。

孫武來到吳國以後,一麵帶領人墾荒種田,發展農業生產,一麵繼續潛心研究軍事戰爭。

在刀光劍影、危機四伏的政治鬥爭中,孫武能夠在成就一番事業後,做到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與他看透官場黑暗和不求功祿是分不開的。孫武幾十年如一日,不辭艱辛勞苦地苦心鑽研軍事,完全是因為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欲罷不能,並非為了高官厚祿,耀祖光宗。孫武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在田園中,安靜地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