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二十四節氣與飲食調養1
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是自然現象。就其氣候而論,春季6節氣溫和,夏季6節氣炎熱,秋季6節氣幹燥,冬季6節氣寒冷。為人體提供所需營養的飲食,也必須順應四季二十四節氣。飲食具有酸、辛、苦、成、甘五味。飲食五味與人之五髒又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學有五味歸五髒之說,“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入腎,甘入脾”。
所以天人合一養生觀極其重視飲食,認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在不同時節裏養生應該選擇順應時節要求,符合人體所需的飲食。這樣才能既享受美食佳味,又祛病健身,延年益壽。
飲食應順應二十四節氣的要求
飲食養生應該根據二十四節氣各自的特點.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注意在不同的節氣裏,選擇食用不同的飲食,這對保健養生是十分必要的。
1.二十四節氣對飲食養生的要求
(1)春季6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春季,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它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6個節氣。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眷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說,當春歸大地之際,冰雪已經消融,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物複蘇,柳絲吐綠,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飲食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這個養生原則應具體貫穿到飲食中去。
春季在飲食方麵,首先要貫徹《黃帝內經》裏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也就是說,在飲食方麵,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隨著四季氣候的不同,在選擇食物的冷、熱、苦、酸、辛、甘等性味時也應有異。春季為人體肝氣當今,而肝脾關係最密,也就是說春季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根據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宜選辛、甘、溫之品,辛甘之品有助於升陽.溫食有助手護陽,且飲膳又要求清淡。因此,春季養生食物的選擇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2)夏季6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夏季,指陰曆四月至六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了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
《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天的節氣特點時這樣寫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3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裏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也相應地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麵。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裏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署取涼,長夏防涅。”這裏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夏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裏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飲食宜減苦增辛。
(3)秋天6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並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這裏的陰氣始下,是說在秋天由於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收。是指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
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季飲食養生皆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賽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
(4)冬天6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冬季是從立冬日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幹內。因此,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陽護陰為根本。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腎髒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時節,腎髒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所以,冬季養生飲食之味宜減成而增苦,以養心氣。
2.二十四節氣與飲食養生的原則
四季氣候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改變。為使人的身體在這種變化中不生病,保持健康,飲食養生應該研究四季二十四節氣的飲食養生原則,使人體能夠利用飲食來改變身體狀況,克服因氣候變化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達到養生:之目的。
(1)春季養生飲食:以升為主
春季為方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氣候溫暖,人體腠理疏鬆開泄,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所以飲食除注意清淡外,還需補充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供機體活動、生長發育之需要。根據春季特點,應適當選一些扶助正氣、生發元氣的食品,以開發人體之陽,強壯精力。尤其是對久病剛愈、病後或年老體虛、手術後失血虧虛,或兒童體質索弱者,更為必要。
春季在養生飲食上,應該由冬季的厚昧轉變為清溫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種少,人體攝入的維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采用一些新鮮蔬菜。如春筍及菠菜、芹菜等各種綠色蔬菜。在動物性食品中,應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吃類似母雞、蛋、牛奶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用來調補身體。還可以吃些青殼螺螄、鯽魚等。以補中益氣。在味道上,春季應少吃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尤其是度數高的烈性白酒,應少喝或不喝。
(2)夏季飲食養生:以清為主
夏季氣候炎熱而又多雨,由於暑熱挾濕,常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再加上氣候炎熱,使人多喜食生冷寒涼之物,往往因食之太過,又傷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過食生冷,更不可多食油膩厚味或不潔之品,以防痢疾、泄瀉等胃腸道疾病。此時的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利濕清暑、少油之品為宜。如西瓜、冬瓜、綠豆湯、酸梅湯、薄荷湯、綠茶等均為清熱利暑、利濕養陽之品,都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氣溫高,細菌十分活躍,一些含蛋白質、脂肪等豐富營養的食物極易腐敗變質。加之,人在此季節食欲較低,因此,中醫主張“清補”。清補是以涼性食物為主。包括植物性主食及多種綠葉蔬菜、水果等。諸如火腿冬瓜湯、綠豆粥、百合紅棗湯等,也有清暑止渴,生津涼血作用。
夏天又是多雨季節,暑濕當令,食欲不佳,可運用赤豆,薏米等既健補脾胃、化除濕邪,又性質平和、補而不膩的食品。又由於出汗多,水分和營養物質損耗很大,必須及時補充。
(3)秋季飲食養生:以平為主
秋季萬物收斂,涼風初長,燥氣當今。霜露乍降,早晚容易受涼,咳嗽氣喘等病易於複發。此季人們食欲大增,因為在夏季消耗的體力要靠此季節增加營養來補充。因此,秋季裏飲食宜用甘潤平和之品,即“平補”。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熱食物,也應忌生冷寒涼之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果蔬豐盛,蘿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銀耳、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補”佳品。
此外,還有許多食物,如山藥、扁豆等既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又具健補脾胃作用:燕窩、銀耳、百合之類;則既能養陰潤燥,又可益中補氣。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平補,有許多適宜的食品可以選擇。
(4)冬季飲食養生:以滋為主
冬季自古以來是人們最重視的進補時節,因為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與天地相應,各種功能活動也處於低潮期,此時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補應該順應自然,選擇食物注意益氣補陽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強機體抗禦風寒和外邪的能力。另外,嚴寒天氣,人體的代謝相應減慢,皮膚的血管收縮,散熱少了。在飲食調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昧。如燉肉、熬魚、火鍋籌。在調味品上可以選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薑、蒜等。綠色蔬菜當然是不可缺少的,牛肉、羊肉、狗肉滋養髒腑、增加營養,是冬季滋補佳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飲食養生原則,補要得法,補要辯證,補要因人、因時、因藥而宜,不盲目進補,才能真正達到健身祛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3.二十四節氣飲食養生的特點
節氣交替產生的天氣變化對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飲食養生方麵。也呈現出自己的特點。
(1)預防為主
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防患於未然的預防思想不僅貫徹運用在一般的醫療行為(如藥物、針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種致病因素,也充分體現在中醫食物的四季節氣補養中。如《千金要方》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指出不注意飲食營養衛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說明了注意飲食衛生對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