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慢性疲勞綜合征(1 / 3)

第十三章 慢性疲勞綜合征

輕度發熱。

反複出現喉部疼痛。

淋巴結疼痛。

肌肉無力。

肌肉疼痛。

運動後疲勞時間延長。

反複頭痛。

轉移性關節疼痛。

精神抑鬱。

睡眠節律紊亂(嗜睡或失眠)。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新近定義的一種綜合征,是指出現多種症狀的綜合征,包括反複疲勞、喉部疼痛、低熱、淋巴結腫大、頭痛、肌肉關節疼痛、腸道不適、情緒低落和(或)精神抑鬱,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盡管慢性疲勞綜合征剛剛才明確定義,而且在最近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但是它並不是一種才出現的疾病。醫療文獻中類似此病的描述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出現了。在過去,慢性疲勞綜合征曾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包括:慢性類單核細胞增多性綜合征、慢性EB病毒綜合征、雅皮士流感、病毒後疲勞綜合征、感染後神經肌無力、慢性疲勞及免疫機能障礙性綜合征(CFIDS)、冰島病、皇家公費醫院病及其他一些名稱。此外,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症狀與神經衰弱有些類似,對於這種症狀早在1869年就有相關描述。

定義

由於人們對這種綜合征的興趣日益濃厚,1988年,疾病控製中心(CDC)召集的評估小組一致同意正式確定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定義。他們的定義旨在指導臨床醫生及研究者評估不明原因所致的慢性疲勞。

CDC製定了一套正式的(也是具有爭議的)診斷標準。這些診斷標準之所以引起爭議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項是認為心理學症狀是一項不重要的標準,並把它作為排除此病的一項有力證據。醫生們對CDC定義的主要抱怨之一就是這種定義似乎更適於研究,而不適用於臨床需要。CDC標準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忽略了許多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陳述的常見症狀(見表1)。

表1慢性疲勞綜合征常見症狀出現頻率

症狀/體征 頻率

疲勞 100

低熱 60~95

肌肉酸痛 20~95

睡眠障礙 15~95

腦功能受損 50~85

精神抑鬱 70~85

頭痛 35~85

過敏 55~80

咽痛 50~75

焦慮 50~70

肌肉無力 40~70

運動後疲勞 50~60

經前綜合症(婦女) 50~60

手足僵直 50~60

視覺障礙 50~60

惡心 50~60

頭暈 30~50

關節痛 40~50

眼幹、口幹 30~40

腹瀉 30~40

咳嗽 30~40

食欲不振 30~40

盜汗 30~40

淋巴結痛 30~40

主要標準:

新發作的疲勞至少會在6個月內導致活動量降低50%能排除其它可導致疲勞的疾病

次要標準:

具有下列11項症狀中的8項,或者是具有下列中的6項症狀以及2項體征。

症狀:

1.輕度發熱

2.反複出現的喉部疼痛

3.淋巴結疼痛

4.肌肉無力

5.肌肉疼痛

6.運動後疲勞時間延長

7.反複出現的頭痛

8.轉移性關節疼痛

9.神經病學或心理學症狀:

對強光敏感

健忘

精神錯亂

注意力不集中

過度激動

精神抑鬱

10.睡眠紊亂(嗜睡或失眠)

11.突發的綜合性症狀

體征:

1.低熱

2.咽炎

3.淋巴結腫大或有觸痛

英國和澳大利亞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定義標準沒有CDC嚴格,尤其是不需要次要診斷標準,而且主要標準也不太嚴格。例如,澳大利亞對慢性疲勞綜合征定義的主要標準是:排除其它引起疲勞的疾病後的一種可影響日常生活的單純性疲勞。

按CDC的診斷標準,美國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約占慢性疲勞(一種範圍更大的包括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疲勞疾病種類)患者中的11.5%,按英國的標準約為15%,而按澳大利亞的標準則約為38%。

病因

許多研究將感染作為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發病原因。非洲淋巴瘤細胞病毒(EBV)被視為主導因素之一,然而對此還有一些爭議。EB病毒是皰疹病毒中的一種,皰疹病毒還包括I型和II型單純性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病毒、巨細胞病毒、假性狂犬病毒。這些病毒最常見的特征就是一旦感染,就會造成感染者終身具有潛在感染的可能。這種潛在感染受正常免疫係統的控製。當免疫係統無論受到何種損傷時,這些病毒就會加強複製及擴散,從而被激活。這種情況多發於皰疹病毒感染者,尤其是那些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癌症或藥物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在人類中,EB病毒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幾乎在所有即將步入中年的青年人血液中,都可以查到非洲淋巴瘤細胞病毒(EBV)的抗體。這就表明,這些人都曾經受到過EB病毒的感染。少兒期感染時,感染者通常不會出現症狀,但是青少年或中青年感染時,幾乎有50%的患者會表現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臨床症狀。

盡管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關於延長性或複發性類單核細胞增多症綜合征的報告,但是直到80年代才證實,EB病毒與慢性疲勞及具有相關症狀的大量臨床疾病有關。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許多此類綜合征患者血漿內,抗非洲淋巴瘤細胞抗體滴度持續性增高(特別是抗EB病毒殼體滴度高於1:80)。

在一項細致的研究中,134位懷疑患有慢性類單核細胞增多症綜合征的患者接受EB病毒抗體檢查,研究得出了EB病毒感染重要性的混合結果。15名被判定為具有嚴重的、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疲勞患者與剩餘119名症狀較輕患者及30名年齡、種族相似的對照組成員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病情更嚴重的患者的EB病毒抗體水平通常高於另外兩組。而且有趣的是,他們的巨細胞病毒、I型和II型單純性皰疹病毒和麻疹病毒的抗體滴度也很高。所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某些此類疾病(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可能具有異常感染和免疫問題。”而且仍然存在“慢性疲勞綜合征是否與EB病毒有關的問題”。

現將目前已知的關於EB病毒感染的知識總結如下:

1.EB病毒和皰疹病毒可造成終生潛在感染;

2.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時可控製潛在感染;

3.任何免疫係統的損傷均可將病毒激活,造成複發性感染;

4.病毒感染本身會損傷和(或)破壞免疫係統,導致其他疾病;

5.以免疫功能紊亂為特征的多種疾病患者中,EB病毒抗體水平升高;

6.懷疑患有慢性疲勞的患者中,EB病毒抗體滴度升高的同時,皰疹病毒、麻疹及其它病毒的抗體水平也會升高。EB病毒抗體檢測法(以及其他皰疹病毒及麻疹病毒抗體檢測法)可以有助於檢測免疫功能以及患者的整體抵抗力,但不能依賴它診斷慢性疲勞綜合征。

其他感染因素

除了EB病毒,經研究其他許多病毒也可能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因。尋找病毒因素與主要的藥物療法相一致,這些藥物療法主要注重於感染微生物,而不是降低易感染率以及支持患者免疫係統有效地對付微生物。

免疫係統異常

免疫功能紊亂在慢性疲勞綜合征起著核心作用,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據報道,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存在各種免疫功能異常現象。不過現在還沒有確定出特定的免疫功能障礙的類型,目前公認的異常現象是自然殺傷細胞(NK)的數量或活性降低。自然殺傷細胞因為可以殺滅癌變或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而得名。事實上,有一段時間,慢性疲勞綜合征也被稱為“自然殺傷細胞低下綜合征”(LNKS)。

其他較一致的發現還有淋巴細胞(一種吞噬病毒的重要白細胞)應激功能降低。原因之一是幹擾素的功能下降或分泌量減少。幹擾素是人體產生的抗病毒的關鍵物質。盡管在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當中,幹擾素水平偏高或偏低的現象都曾有過報道,但是大多數病例中還是幹擾素水平偏低。當幹擾素水平低下時,患者潛在的抗病毒反應能力也會隨之降低。反之,當幹擾素水平升高時(其他化學介質,如白介素—1,也升高時),也會出現許多症狀。使用幹擾素治療腫瘤及病毒性肝炎時,會引發許多與慢性疲勞綜合征類似的副作用。

象慢性疲勞綜合征一樣,纖維肌痛和對多種化學物質敏感也是近期才認識到的疾病,具有許多相同症狀。

纖維肌痛和慢性疲勞綜合征在診斷標準上唯一的區別就是,纖維肌痛出現肌肉骨骼疼痛,而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區別症狀為疲勞。由於具有相似之處,診斷為是纖維肌痛還是慢性疲勞綜合征取決於谘詢的醫生類型。具體而言,如果是一名風濕病或矯形外科醫生來診斷,則更易診斷為纖維肌痛(詳情請參見“纖維肌痛”一章)。

研究者仔細地比較了90名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征、對多種化學物質敏感和纖維肌痛患者(每組30名)症狀上的差異。向90名患者進行同樣的問卷調查後發現,70%的纖維肌痛患者和30%的對多種化學物質敏感患者符合CDC製定的慢性疲勞綜合征診斷標準,尤為顯著的是,80%的纖維肌痛和對多種化學物質敏感患者符合“活動量降低一半的情況長達6個月以上”的慢性疲勞綜合征診斷標準,有超過50%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和纖維肌痛患者對多種化學物質出現負麵反應。

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疲勞

除慢性疲勞綜合征以外,其他許多心理和生理因’素也會造成慢性疲勞。下表按在普通人口中引起慢性疲勞可能性大小的順序列出慢性疲勞主要致病因素。此表是根據幾項大規模的研究結果及作者臨床經曆得出的。

慢性疲勞德主要原因

預先存在的生理疾病

糖尿病

心髒病

肺部疾病

風濕性關節炎

慢性感染

慢性疼痛

癌症

肝髒疾病

多發硬化症

預先服用的藥物

抗高血壓藥物

消炎藥物

口服避孕藥

抗組胺藥物

皮質類固醇

鎮靜劑

抑鬱症

腎工腺功能異常

肝髒功能損傷和(或)環境疾病

免疫功能受損

慢性疲勞綜合征

慢性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