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肝硬化2
病因病機
西醫學認為,正常胰腺分泌十幾種酶,其中以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為主。在胰腺內除澱粉酶、脂肪酶及核糖核酸酶為活性酶外,其餘均以酶原形式存在,因而可以防止對胰腺本身發生消化作用。一旦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即對胰腺本身起消化作用。其中以蛋白酶作用為最強,因為少量蛋白酶被激活後,它可以激活大量其他胰酶包括其本身,因而可以引起胰腺組織的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充血、出血及壞死。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炎的原因,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膽道係統疾病急性胰腺炎與膽道係統的疾病關係密切,因為膽管和胰管共同開口於Vater氏壺腹者占80%,彙合後進入十二指腸,這段共同管道長約2-5mm,如果壺腹部發生阻塞,膽囊收縮膽管內壓力超過胰管內壓時,膽汁便可反流到胰管內激活胰酶原;急性感染分泌物的堵塞,Oddi氏括約肌痙攣,膽道蛔蟲等。慢性阻塞如腫物壓迫,或慢性炎症纖維化使壺腹部狹窄等。
2.胰管阻塞蛔蟲、結石(有些微小結石常規檢查難於發現)、水腫、痙攣或胰管纖維化是胰管堵塞的常見原因,如同時有暴飲暴食可促使胰腺分泌旺盛,因排泄不暢內壓升高可導致胰泡破裂,胰酶進入間質被組織液激活而引起炎症。
3.十二指腸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腸腔狹窄,如腫瘤、炎症性收縮、腸係膜上動脈壓迫以及環形胰腺等,均可使十二指腸阻塞,腸腔內壓力升高,十二指腸液進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炎症;十二指腸憩室或息肉也能引起Vater氏壺腹阻塞,胰液排泄不暢,同樣可引起胰腺炎。
4.感染很多傳染病可並發急性胰腺炎,常見的有傷寒、敗血症、腮腺炎、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腸蛔蟲症等。
5.酒精酗酒者易患本病。據說酒精能刺激C細胞分泌胃泌素,使胃酸分泌增多以致十二指腸腔內pH下降,進一步使胰腺分泌旺盛,如排出不暢,勢必導致腺泡破裂;飲酒後胰液內蛋白增多,發生蛋白栓子阻塞胰管;酒精本身能使十二指腸粘膜發生水腫,如乳頭發生水腫,則妨礙胰液排出,引起胰腺炎。
6.機械及化學性刺激上腹部手術或外傷可損傷胰腺引起胰腺炎。用十二指腸鏡作逆行胰膽管造影,可並發胰腺炎。
7.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症7%的病人合並胰腺炎,病情嚴重,病死率高。
8.其他血管因素,如動脈硬化;藥物因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雙氫克尿塞及硫唑瞟呤等均可誘發急性胰腺炎的產生。
中醫一般認為本病病位在肝、膽、脾、胃。常見的發病因素大致有以下幾方麵:.
1.飲食不節暴食暴飲,特別是飽進甘肥膏粱之餐,損傷脾胃,積滯於中,化濕生熱,邪熱濕食互結,導致陽明腑實;熱水相結,形成實熱結胸;出現腹痛,重則可熏蒸肝膽,身目悉黃。
2.飲酒酒精性辛熱走竄,《本草綱目調》謂:“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津,生痰動火。”
3.魷蟲內擾魷蟲竄人肝膽之道,肝氣膽液蘊結,胰腑之氣液不得宣泄,故氣機失暢,清津變濁,流通者滯,順行者逆。
4.六淫之邪感受外邪,日久內傳,中焦氣機紊亂,胰腑功能失調。
5.七情情誌不遂,惱怒發作,可傷肝脾,肝氣鬱結,橫逆犯脾有胃,升降失常,濁液上犯。
以上諸因可致肝鬱氣滯、濕熱蘊結、腑氣升降失常而出現腹痛、嘔吐,甚則發熱,黃疸;部分病人可演變成氣血暴脫,或熱深厥深,或血熱結塊,或熱迫胃絡等重證危及生命。
臨床表現
症狀
急性胰腺炎常在飽食、脂餐或飲酒後發生,其臨床表現和病情輕重取決於病因、病理類型和診療是否及時。主要臨床表現有:
1.突然發作的劇烈上腹痛95%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此症狀。疼痛多呈刺痛、鈍痛或刀割樣痛,呈持續性,可有陣發性加劇。多數位於中上腹,也可位於左右上腹部,並向腰背部放射。前傾坐位或屈膝臥位可部分減輕疼痛,一般止痛劑無效。極少數患者全無腹痛而突然休克或昏迷,預後極差,為碎死原因之一。
2.惡心、嘔吐。約有80%-90%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在起病後產生惡心、嘔吐。吐出食物或膽汁,少數可吐出蛔蟲;嘔吐並不能使疼痛緩解。
3.發熱多數患者有中等度以上發熱,持續3—5天;持續發熱不退或逐日升高應懷疑有繼發感染,如胰腺膿腫或膽管感染。
4.黃疸輕型急性胰腺炎少數可出現輕度梗阻性黃疸,係腫大的胰頭壓迫膽總管引起。若黃疸持續不退並加深,應考慮合並膽管結石。後期出現黃應疸考慮並發胰腺膿腫或假囊腫形成壓迫膽總管所致,或由於繼發肝細胞損害所致。
5.低血壓或休克,病程中出現低血壓或休克提示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產生休克的原因可能是血漿滲入腹膜、嘔吐丟失體液、內出血以及周圍血管擴張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6.若出現下列臨床表現者應考慮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
(1)寒戰、高熱、腹部壓痛不減輕或出現包塊、腹肌緊張常提示有繼發感染或形成膿腫;兩側腹部和腰部有明顯水腫或壓痛;
(2)臍周圍皮膚呈淡藍色或棕褐色、兩側腰三角區皮膚呈淡藍色或棕褐色、皮下出血瘀斑,提示腹腔內有出血、壞死和血性腹水滲漏到腹壁皮下;
(3)黃疸不斷加重並出現腹水;
(4)出現低血容量或非低血容量性休克;
(5)呼吸功能不全,頑固的低氧血症;
(6)腎功能不全:主要表現為少尿或無尿及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升高;
(7)胰性腦病:臨床表現為譫妄,有時出現幻覺、失語、痙攣或癲癇。
體征
1.發熱多為低~中度發熱。
2.常有休克表現如血壓低、脈搏細速、四肢冷等。
3.上腹部壓痛、反跳痛,腹部脹氣,腸鳴音減弱;出血壞死型腹膜炎體證明顯,並可引起胰源性腹水。
4.少數病人有黃疸,也可在腰部皮膚出現藍、綠、棕色斑(Grey—Tumer)及臍部皮膚藍色改變(Cullen征),見於出血壞死型。
常見並發症
急性水腫型胰腺經治大多數無明顯並發症,出血壞死型者常有並發症出現。
1.敗血症出血性壞死型胰腺炎,由於肌體防禦機能嚴重失調,局部感染灶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早期常以革蘭陰性杆菌為主,後期常為混合菌種,敗血症常與胰腺膿腫同時存在。
2.腎功能衰竭急重病人由於腎小管壞死,可引起腎功能衰竭、少尿、無尿及氮質血症。3.酮症酸中毒病前即有糖尿病的病人,因患急性胰腺炎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酮中毒昏迷。
中醫辨證治療
肝鬱氣滯型
(臨床見證)上腹脹痛,痛及兩脅,時發時止,惡心,嘔吐苦黃水,口苦,噯氣,大便秘結,或低熱,舌紅苔薄黃,脈弦。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
(代表方藥)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9克,枳實9克,延胡索12克,鬱金12克,白芍12克,厚樸10克,法夏10克,木香10克(後下)。水煎服,日1劑。
(中成藥)小柴胡衝劑,每次1包,溫開水衝服,每日3次;或逍遙散,每次1包,溫開水衝服,每日2次;或柴胡疏肝散,每次1包,溫開水衝服,每日3次。
(單方驗方)
1.柴胡10克,白芍20克,丹參20克,枳實10克,鬱金10克,佛手10克,陳皮6克,川楝子10克,法夏10克,木香6克(後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柴胡10克,赤芍15克,蒲公英20克,枳殼10克,佛手10克,川楝子10克,陳皮6克,甘草6克,大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金錢草20克,車前草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