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腎病綜合征驗方1(1 / 3)

第一章 腎病綜合征驗方1

風邪外襲證

張琪醫案

張某,女,19歲。2001年1月4日初診:腎病綜合征病史2年餘,水腫反複發作,近日因感冒水腫又複發,周身肢節酸痛,惡寒發熱,咳嗽,小便不利,頭麵水腫,舌苔白,脈沉滑。尿化驗:蛋白(++++)。證屬風寒犯肺,肺氣不宣,脾腎陽虛。治宜宣肺解表,溫腎利水。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藥用:麻黃15g,細辛5g,附子15g(先煎),蒼術15g,杏仁15g,生石膏50g,生薑15g,紅玉米須50g,紅棗5枚。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3劑,尿量增多,24小時尿量從150ml增加至2000ml,水腫消退,咳嗽、惡寒、發熱、肢痛均減除,後用清心蓮子飲治療2個月,尿蛋白由(++++)降至(±),繼續以本院製劑清心蓮子丸鞏固治療4個月,隨訪尿蛋白轉陰,無明顯症狀,體力增強,遠期療效鞏固。

〔按語〕張氏認為水腫的治療宜從肺脾腎入手,辨證論治必須抓住何髒為主,何髒為輔,用藥方能分清主次。本例患者風水水濕不得下行,關鍵在肺,也與脾腎有關,故本方是以治肺為主,脾腎為輔,宣肺利水為首選,溫脾腎輔之,相輔相成,故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琪》)

朱進忠醫案

麼某,男,30歲。初診:腎病綜合征3年多,近年來,浮腫尿少更加嚴重。前醫先以激素、抗生素等治療無效,後又配合中藥補氣養陰、養陰補腎、培補腎氣、清熱解毒、活,血利水等治療亦無明顯效果。現症見:除典型的柯興氏綜合征的表現外,並見浮腫尿少,咽喉疼痛,反複感冒,舌苔黃白而膩,脈浮滑數。證屬表裏同病。治宜解表清裏。方用升降散加味。藥用:蟬蛻10g,僵蠶10g,薑黃10g,大黃3g,白茅根15g,連翹10g,紫蘇6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2個月,藥進50劑,咽喉疼痛好轉,尿蛋白由(++++)降至(++),管型消失。舌苔黃白膩,脈弦大緊數。綜合脈證,臨證分析:脈由浮滑數轉為弦大緊數,乃因表邪得解,而氣陰大衰之狀仍著也,當以扶正,不可再予祛邪也。治宜補氣養陰,利濕清熱。藥用:黃芪18g,當歸6g,黨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生地18g,蒼術10g,茯苓10g,澤瀉10g,丹皮10g。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服上方藥60劑,在逐漸減少激素的情況下。尿蛋白降至(+),乃停全部西藥;繼服上藥2個多月,臨床治愈。

〔按語〕某醫雲:前醫亦用補氣養陰而卻不效,其故何也?朱氏答曰:標本緩急,前後用藥未分耳。某醫又雲:餘用上方之法亦不效,其故何也?朱氏答曰:不當變而變,當變而不變氣所致。當久服而用藥輒止,即所謂火候不到即停止用藥,故不效也。並且標本不明,緩急不分,前後不清,以緩作急,以急作緩,前後不分,亂施藥餌。早期朱氏反思浮腫、肥胖之人脈當見沉,今脈反浮,而浮者為病在表,且症見咽喉疼痛,合而論之,當為病在表在上,舌苔黃白當為病在裏,脈症合參,當為表裏同病。故而早期治從表裏同治,後又發現脈浮滑數轉為弦大緊數,證為氣陰大衰,故治從氣陰著手,補氣養陰,守方用藥,臨床得以治愈。

(選自《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石景亮醫案

秦某,男,22歲。1987年5月19日初診:患者1年前曾確診為腎病綜合征,經綜合治療後臨床緩解。1987年2月病情複發,再次出現水腫,且日益加重,經治療後療效不佳,求治於石氏,現症見:中度浮腫,麵部痤瘡,脘腹脹滿。胸悶,惡心嘔吐,稍動即汗出,易感冒,舌質暗,苔厚膩,脈細弱。血化驗:血沉55mm/小時;膽固醇9mmo1/L;尿化驗:蛋白(+++)。證屬虛實夾雜,升降失宜。治宜清利濕熱,宣化暢中。方用藿香正氣散合i仁湯加減。藥用:藿香10g,蘇梗10g,大腹皮12g,厚樸6g,杏仁10g,白豆蔻10g,薏苡仁30g,萹蓄15g,茯苓15g,連翹12g,赤小豆30g,玉米須30g,麥芽30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6月3日):上方藥連服10劑後,膩苔去,飲食增加,麵部痤瘡依然,麵部虛浮,多汗,易感冒,舌質淡,苔滑,脈細緩。治當固表祛邪,方用玉屏風散加味。藥用:生黃芪30g,白術15g,防風10g,連翹10g,赤小豆30g,蒲公英30g,薏苡仁30g,地骨皮20g,蟬蛻10g,玉米須30g,蘆根30g,白茅根30g,麥芽30g。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6月25日):上方連服23劑,外感減少,食納正常,體力有增,病情日益好轉。但近10天出現遺精,3~5天1次。尿化驗:蛋白(++)。證屬精氣不固,上方略作加減。藥用:生黃芪30g,白術10g,防風10g,山藥30g,芡實30g,金櫻子15g,枸杞子15g,知母15g,地骨皮20g,炒梔子15g,益母草30g,玉米須30g,麥芽30g。水煎服,每天1劑。

四診(9月5日):上方連服72劑,病情明顯趨愈,尿化驗:蛋白(+)。當患者因食肉食後,晚上出現脘腹脹痛,經用保和湯加味,重用山楂、山楂炭各30g,病情漸好轉。

五診(9月14日):患者進食鬆花蛋後,當晚即脘腹脹痛,次日早晨,惡心嘔吐,不能進食,伴尿量減少,大便不爽,麵色晦暗,下肢浮腫,舌質暗,苔滑厚膩,脈沉實。尿化驗:蛋白(++++)。證屬濕濁壅滯胃腸,治用小承氣湯加味。藥用:枳實20g,厚樸10g,大黃30g(後下),丹參20g,烏藥12g,蘇梗12g,檳榔10g,炒萊菔子30g,肉桂6g,山楂炭30g,製香附20g,麥芽30g,鬆花蛋2枚(燒炭存性)。水煎服,每天1劑。同時停食1天,進半流質飲食2天。

六診(9月26日):上方服用1劑,瀉下穢臭溏便3次,惡心緩解,要求進食,將上方作如下調整:炒萊菔減為15g,大黃改為大黃炭眙,加茯苓20g,白術10g。連服10劑,每天1劑。

七診(10月14日):病情再度好轉,繼續應用前期有效方藥:生黃芪30g,白術10g,防風10g,山藥30g,芡實30g,金櫻子15g,枸杞子15g,知母15g,地骨皮20g,炒梔子15g,益母草30g,玉米須30g,麥芽30g。水煎服,每天1劑。

八診(10月20日):患者出現低熱,體溫374℃~378℃,經用中西藥物治療均無效,10月28日經X線檢查為:左上肺浸潤性肺結核。患者證屬少陽證兼有痰濁,治用小柴胡湯加味,藥用:柴胡15g,黃芩20g,半夏15g,葶藶子12g,蘇子12g,白芥子12g,生黃芪30g,白術15g,防風10g,百部15g,地骨皮20g,浙貝母12g,地龍30g,冬瓜子30g。水煎服,每天1劑。

九診(12月1日):上方服用9劑,體溫正常,服至26劑時,拍胸片報告:病情明顯好轉。血沉20mm/小時;尿化驗:蛋白(+)。舌體稍胖,質淡,苔薄,脈細弱。治宜益氣補腎法。藥用:生黃芪60g,白術15g,防風10g,山藥30g,芡實30g,覆盆子15g,菟絲子15g,枸杞子12g,百部15g,浙貝母15g,冬瓜子30g,麥芽30g,益母草30g。水煎服,每天1劑。

十診(1988年2月27日):上方服用2個月後,改用中成藥鞏固治療;六味地黃丸、歸脾丸,每天各2丸。尿化驗陰性,病告徹底緩解。

〔按語〕石氏多年研究認為,腎病綜合征多屬虛實夾雜症。其虛多屬先天稟賦薄弱、脾腎不足,其實多與應用激素後氣、血、濕、痰、鬱、淤引起氣機升降紊亂有關,且多鬱滯中焦有關,但後期仍是虛象畢露顯著。本案患者,早期治療一方麵宣肺祛邪,同時清利中焦濕熱,以改善後天之本功能,但患者飲食不慎即出現腸胃積滯不消,故而及時消導通下,特別是取傷食之物燒炭存性,取同氣相求之理,故而療效顯著。但後來患者又患肺病,雖診斷明確,但初期用藥療效欠佳,後改用小柴胡湯加味而治,不但肺病好轉,且體溫也恢複正常。後又轉入益氣補腎固精之法,強化先後天之功能,湯丸共施,持久見功也。

(石景亮教授親增醫案)

張誌堅醫案

何某,男,10歲。1983年8月18日初診:患者去年11月確診為腎病綜合征,經激素等治療病無改善,今年2月又在上海某醫院確診為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病情難以控製。求治於張氏。現症見:激素麵容,踝部微腫,經常鼻塞,近又新感3天,惡寒微熱少汗,咽痛,咳嗽,痰少帶黃,尿黃多沫,舌嫩紅,苔薄黃,脈浮數。體溫376℃。尿化驗:蛋白(+++),紅細胞少許,白細胞少許,顆粒管型(+)。血清膽固醇155mmol/L;血漿總蛋白40g/L,白蛋白273g/L,球蛋白127g/L:血沉80ram/小時。證屬久病衛弱,風熱犯肺,水失通調。治宜宣肺祛風,澄源潔流。藥用:金銀花15g,連翹15g,荊芥10g,牛蒡子10g,僵蠶10g,蟬蛻10g,桔梗10g,雞蘇散10g(包),佛手10g,浮萍15g。水煎服,每天1劑。3劑。並逐漸遞減強的鬆用量。

二診:服藥後汗出溱溱,身熱罷,咳嗽止,咽痛輕,踝腫減。尿化驗:蛋白(++)。守上方並佐入益氣固衛之品,調治3月餘,激素已撤,諸症消失。乃囑停服湯藥,予玉屏風散,早晚各服6g,扶正固衛,以善其後。隨訪3年,病未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