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十二指腸壅積症2(1 / 2)

第十二章 十二指腸壅積症2

馬力行加減少腹逐瘀湯

(方藥)當歸15克,赤芍、白芍各12克,炒靈脂、延胡索各9克,炒幹薑、川芎、製乳香、沒藥各6克,肉桂10克,春砂仁3克,炒薏仁2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功效)溫陽除濕,活血散結。

(案例)王某,男,41歲。1988年10月3日診。每日拉大便3—4次,質稀夾有白色粘凍,伴少腹疼痛,怕冷,忌食涼物,身體消瘦,病已2年有餘。曾服西藥抗生素、鞣酸蛋白、矽炭銀及附子理中、參苓自術湯(丸)等,屢治罔效。在市醫院經乙狀結腸鏡檢查:腸粘膜充血水腫,有2個病灶。確診為慢性結腸炎。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證屬寒濕凝結,血瘀結腸。投上方,水煎服,日1劑。藥進6劑,腹痛大減,大便日行2次,白色粘液減少;繼進6劑,腹痛消失,大便恢複正常而愈。後經乙狀結腸鏡複查已無病灶存在。追訪1年,病未複發。

(按語)本例始為脾胃陽虛,寒濕內停客於腸道,久治不愈,由氣人血,血瘀結腸。王清任雲:“瀉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瘀血過多。”故用少腹逐瘀湯治之,加乳香、白芍增其活血化瘀止痛之力;砂仁、薏仁祛濕醒脾恢複其後天。服藥6劑即見效,一法到底,而收全功。

韋榮貞苦參灌腸方

(方藥)苦參30克。

(用法)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80—100毫升,每夜臨睡前保留灌腸。據直腸鏡時病變部位的深淺而定灌腸時的深淺。如部位較高時,灌完後把臀部抬高些以便藥液充分流入。灌完後睡覺,防止藥液排出,第2天排便。灌腸期間忌食生冷、辛辣、由膩食物。7天為一療程,休息2天,再做第2個療程。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斂瘡。

(案例)惠某,男,52歲,本院幹部,門診號33—1。10年前因冒風寒到車站接人,回來後即感腹痛、腹泄稀便,經西藥治療稍好,因未堅持服藥,病情反複發作,愈加嚴重,大便日達10次,住院經西藥治療無效,患者倦怠無力,消瘦,求治於中醫。餘以上法,每日保留灌腸1次,經4個療程,病痊愈,追訪至今3年餘未複發。

(按語)苦參能“涼血,解熱毒”。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忘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別錄》。水煎保留灌腸,藥達病所,經臨床運用,確有卓效。

李盛甫加減大黃牡丹皮湯

(方藥)丹皮、桃仁各9克,冬瓜仁30克,大黃、芒硝(衝人)各6克。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功效)活血化瘀,通腑散結。

(案例)辛某,男,18歲。1982年7月22日診。患腹痛,大便膿血1年多,某醫院診為“慢性增生性結腸炎”。近日來日瀉十餘次,呈膿血便,伴見腹痛拒按,裏急後重,麵色晦暗,形體羸弱,語聲低微,呼吸短促,氣不接續,口不渴,喜熱飲,惡寒怕冷,食欲尚可,脈滑而數。鏡檢大便見:膿細胞(++++),紅細胞(++++)。辨證為濕熱瘀滯,腸道壅結。治宜活血化瘀,通腑散結。投上方服3劑後,大便已減為日瀉約6次,仍有膿血,腹痛下墜已減。原方加枳實、桔梗各9克,赤芍12克。又服3劑,日瀉減為3—5次,食欲增加,脈象弦滑,黃苔已去。此熱邪瘀滯漸解,寒濕顯露。仍用上方赤芍易白芍,加幹薑6克。服3劑後,大便日瀉又減為2-3次,僅有少量粘液,腹痛己除,食欲大增,麵帶紅潤,舌苔薄微黃,脈沉略數。囑仍用上方服用,鞏固療效。共服藥11劑,大便實驗室檢查正常,隨訪2年餘未見複發。

(按語)大黃牡丹皮湯係治療腸癰的方劑,該患者雖非腸癰,但病在大腸,為濕熱壅聚蒸腐腸道氣血成膿成血,其病機與腸癰相同,故用以治之。濕熱膿血已去,腸道升清別濁運化水穀之功能自然得以恢複,是以能奏佳效。

王旭東加味苓桂術甘湯

(方藥)茯苓、白術、炒麥芽各15克,桂枝、肉豆蔻各10克,訶子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10天為一療程。

(功效)溫陽健脾,利水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