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消化道出血(1 / 3)

第一章 上消化道出血

雲南白藥

(方源)雲南曲煥章方,《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十八冊有收載。

(組成)三七、重樓、麝香等多種中草藥。

(用法)口服,散劑每次服用0.5克,每日3次;冰水調服。同時每日甲氰味胍1.0克分2次靜脈滴注。

(主治)術後胃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證見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嘔吐咖啡色物,拉柏油樣大便,伴頭昏眼花,納呆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按語)①三方證以上腹部疼痛,嘔吐咖啡色物,拉柏油樣大便,頭昏,納呆,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創傷出血,嘔血咯血,婦女崩漏及紅腫毒瘡等。

四黃湯

(方源)《中醫雜誌》

(組成)大黃15克,黃連9克,生地黃30克,生黃芪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益氣攝血。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證見嘔血,便血,神疲,納呆,食欲不振,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細。

(按語)本方證治以嘔血,便血,神疲,舌淡紅,苔膩,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紫地止血湯

(方源)廣州中醫學院·黃耀櫫醫療驗方《廣州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地榆30克,紫珠草30克,益母草30克,旱蓮草30克,仙鶴草20克,艾葉10克,阿膠10克(熔服),白芨10克,田七片10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涼血止血。

(主治)嘔血,吐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證見嘔血,血色鮮紅,量較多,來勢急;或柏油樣大便,脈細。

(按語)①本方證以嘔吐鮮紅色血,量多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上消化道大出血,應激性潰瘍病。

止血合劑

(方源)《上海中醫藥雜誌》

(組成)白芍12克,炙草9克,炙烏賊骨12克,白芨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黃15克,仙鶴草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清熱,收斂止血。

(主治)便血,嘔血(潰瘍病出血)。證見胃脘脹痛,納差,神疲乏力,嘔血,便血如柏油狀,舌質淡,脈細弱。

(按語)本方證以嘔血、便血,胃脘脹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黃土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10克,幹地黃10克,白術10克,附子10克,阿膠10克,黃芩10克,灶心黃土30克。

(用法)水煎服,先將灶心黃土水煎取湯,再煎餘藥,分2次服,每日1劑。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神疲懶言,便溏,麵色不華,舌質淡,脈細。

(按語)①本方證以便血紫黯,甚則黑色,便溏。腹痛,喜熱飲,神疲。麵色無華,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以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症。

紫地合劑

(方源)《廣州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紫珠草、地榆等分。

(用法)水煎,製成60%濃度的合劑,裝瓶經滅菌備用。口服法: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適用於便血及吐血(上消化道出血)者。冰凍洗胃法:將合劑放置冰箱冰至攝氏3—4度,每次經胃管注入500毫升,3分鍾後抽出,如此反得2~3次;然後再注入200毫升,保留胃內,視病情每天1—3次;然後再注入200毫升,保留胃內,視病情每天1—3次,觀察24小時後,未再出血者,則拔出胃管,改為口服。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證見便血,神疲乏力,納差,舌質淡紅。

潰瘍止血方(粉)

(方源)《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謝昌仁》

(組成)方: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6克,炙甘草5克,當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地榆炭10克,側柏炭10克,烏賊骨12克,煆龍牡各15克。粉:烏賊骨3份,白芨2份,參三七粉1份。

(用法)潰瘍止血方以水約1000毫升,煎煮濾液350—400毫升,每日1劑,每煎2次,早晚頻服。潰瘍止血粉以上比例混合,共研極細末,每次5~10克,每日2—3次,溫水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