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胃的常識5(1 / 3)

第五章 胃的常識5

運動操

運動操,又叫老年益壽操,對胃腸保健有一定的作用。

運動操共有扭轉運動、伸展運動、頸部運動、骨盆提伸和肢體扭轉5節。

一是扭轉運動,身體直立,雙腳分開,雙手叉腰,目視前方,呼吸自然,靜立數分鍾。身體向左、右側彎曲,活動脊柱,使肩部也得以運動。上體後仰至最大限度,運動後頸部,同時鍛煉平衡能力。上體前屈使之與兩腿成90°,停留20秒,還原站立,重複10次。

二是伸展運動,兩腿分開,坐於椅上,兩臂向前平伸,上體挺直,並隨之向前傾,然後複原。重複10次。雙腿分開,平坐椅上,兩臂向斜上方伸直,同時抬頭後仰上體,停留20秒。重複該動作10次。坐姿同前,兩臂向上方挺伸,停留20秒,同時抬頭,收下顎,兩臂盡量伸直,慢慢呼氣。重複該動作10次,坐姿同前,雙手用力抓兩側扶手,上體盡量向前傾,停留20秒。重複該動作10次。

三是頸部運動,仰臥墊上,雙手抱腦後,屈腿,雙平踏墊上。雙手抱頭向右轉,同時抬右腿,停留20秒;然後做左側運動。左右側交替,各做10次。身體姿勢同前,雙臂自然放於兩側,然後以胸腹力量使身體挺起,頭部不動,停留10秒後複原。重複做10次。

四是骨盆提伸,跪伏墊上,雙手支撐,頭稍抬起,臂微屈,腰下挺,停留10秒;再垂首伸臂挺腰,停留10秒。各重複10次。

五是肢體扭轉,身體側臥墊上,左腿伸直,右腿屈曲,雙臂向前伸直,雙手合掌,停留10秒,再轉身做同樣動作。左右交替,各做10次。

在做這套運動前,應做些放鬆運動;做操時動作幅度要緩和,節奏要均勻;用力分配要均勻;結束後同樣要做些放鬆運動。

跳交誼舞

交誼舞是界於步行和慢跑之間的一種有氧性鍛煉。以腰為軸,肢體配合類似太極拳的流暢型的全身運動,能鍛煉肌力、耐力、速度和靈活性,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調節胃腸功能。

悅耳的音樂,對神經係統產生良好的刺激,優美的舞曲能鬆弛大腦,給人以輕鬆、舒適和歡快的情感,可以使升高的血壓降低,並有助於防治神經衰弱,消除緊張不安,增進食欲。

舞蹈可以使人運動反應潛伏期縮短,動作靈活優美,防止肌肉、關節、韌帶的老化。經常跳舞,可使心肺功能得到提高,尤其是快旋律的舞步,又可使心肌收縮加強,心髒輸出的血液量明顯增加,血流加速同時呼吸也會變得快而深長,氣體交換增加,有利心肺功能的改善;可使消化能力提高,紊亂的胃腸功能得到調整;還可減少痔瘡、消化不良、肥胖、動脈硬化等病症的發牛,並能使大腦的緊張狀態得以緩和,改善睡眠,防止大腦過度疲勞,防治神經衰弱。

胃病患者怎樣選用菜肴

胃腸病患者在選用菜肴時,要根據泛酸、噯氣、胃痛等不同的病症特點,選用有輔助治療作用的原料為主,注意病症是屬於氣滯、食阻、濕盛、陽虛還是陰津不足,具體對待。

氣滯的,其發作或加重,多與精神因素有一定關係,菜肴選用上應注意選用有理氣行滯作用的蘿卜、生薑、大蒜、香菜、苦瓜、山楂、佛手、橘皮、桃仁等為原料製作的菜肴。

食阻的,宜選食有助消化及易於消化的食物,如雞內金、雞肫、鴨肫、山楂、蘿卜、白菜、青菜、包心菜、花菜、冬瓜、南瓜、香菇等為原料製作的菜肴。

濕盛的,宜選食有祛濕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赤豆、苡仁、扁豆、橘皮、生薑、絲瓜等製作的菜肴。

陽虛的,宜選用有溫陽補虛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鹿肉、海參、泥鰍、對蝦、雀肉、雞肉、刀豆等製作的菜肴。

陰津虧虛的,宜選用有滋陰補虛作用的食物,如龜肉、鱉肉、烏骨雞、墨魚、燕窩、鴨肉、蛤蜊肉、銀魚、銀耳、豆腐等製作的菜肴。

還要注意,急性胃炎宜重視清泄,可選用青菜、芹菜、莧菜、馬齒莧、蘿卜、冬瓜、絲瓜、茄子、番茄、茭白、荸薺、青瓜、蓮藕等性偏清涼的食物製作的菜肴。

胃下垂病症多屬氣虛不足,升舉乏力,治法在於補氣升提,可多食用有益氣升陽作用的食物,如山藥、紅棗、雞肉等製作的菜肴。

根據中醫理論,“以髒補髒”,動物的胃、大腸對於胃腸保健有特殊的效用,可以多選用豬肚、羊肚、狗肚、豬腸等製作的萊肴、

中醫理淪認為,胃喜和降,喜涼潤。菜肴選用上要注意涼潤養胃,促進胃腸的和通,可多選用苦瓜、百合、芹菜、蘿卜、白菜、猴頭菇、海帶等食物製作的菜肴,以涼潤養胃,促進和通。

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太強的食物。食物首先進入的是胃,胃有病變者對食物的刺激較為敏感,攝食時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太強的食物,辣椒、生薑、大蒜等有溫通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止痛,可以采用,但對胃黏膜的刺激也較強烈,不宜多用。

胃腸病者的菜肴,選料時要避免堅硬、粗糙的食物,烹調上,可采用燉、蒸、煮、燜及滑炒、軟炒的方法,使燒作的食物柔軟,不至於對有病變的胃腸產生過強的刺激,並易於消化,不至於加重功能受損的胃腸的負擔。而煎炸烤炙之類的方法烹調而成的菜肴較難消化,應當少用。

烹調時,調味品不要用得過多,盡量注意清淡,太鹹、太甜、太酸、太辣、過粗、過硬、過熱、過冷及熏炙過濃的菜肴不宜食用。

此外,進食宜細嚼。細嚼既能使食物在咀嚼過程中得到初步消化,又因唾液中含有黏蛋白和內源性碳酸氫鹽,前者能在胃腸中起潤滑作用,後者可以中和胃酸,有助於緩解和治愈因胃酸過多而導致的胃部潰瘍病變。

情緒緊張和胃病有關嗎

麵對當今社會各種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時常會感到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因為工作太忙碌而經常吃不消,這是引發胃病的一個原因。

精神容易恐慌及緊張的人,患胃病的幾率會比平常人高,因此,人們應該盡量保持精神輕鬆,不要在緊張的時候暴飲暴食。

人們的情緒波動也是引發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精神緊張或抑鬱狀態下,胃的蠕動與胃液分泌減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鬱、灰心時,腸蠕動呈抑製狀態,焦慮或抑鬱的心理狀態可引起體內某些激素分泌的改變和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從而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那麼如何才能以良好的身心狀態來迎接生活、事業中的挑戰呢?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人們應該學會在活中自已找“樂”,如聽音樂、做有氧操、繪畫、下棋等,這些都足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理想項目。此外,在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時,要學會善於調節自己的心理。控製不良情緒的發展,並采取各種方法加以化解。

生命賦予每個人隻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愛惜生命,合理控製您的情緒就是向健康邁出了第一步!

吃飯會患胃病嗎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許多上班族養成了一套與眾不同的生活模式。比如說,許多先生上班時太太往往仍未起床,所以隻好自己一人邊看報邊吃早餐;至於中餐則在公司附近的餐廳吃;晚上由於下班的晚,回到家時,家人早已吃過晚餐,所以又隻好一個人邊看電視邊吃飯……

類似此種情形,委實與單身族的飲食生活無異,但如果經常這樣一個人單獨吃飯,即使營養充分,也往往會覺得健康狀況不甚理想。

麵對這種問題,我們應保持輕鬆的心情,使胃液分泌旺盛,促進腸胃的蠕動。而一家人團圓享受晚餐,或與熟悉的朋友一起進餐,氣氛融洽,消化便能完全。如果單獨一人進餐,尤其是一邊看報一邊吃飯,或是一邊想著尚未完成的工作,或是在煩惱、氣憤等情形下進食,均足以對胃腸產生不良影響。但不可能一個人單獨吃飯一次,胃就穿孔一次。若經年累月地養成習慣並持續下去,則胃潰瘍的發生幾率必會大增,所以吃飯時最好和家人、朋友、同事等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總之,盡量使自己存輕鬆的心情下進食就可以了。

科學的飲食

健康的胃,需要用心地愛護。切忌不按時吃飯,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暴飲暴食。醫學研究發現,男性胃病的發病率比女性平均高出6.2倍,其中又以青壯年占多數,而且青年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與許多青年進食不科學有關:

(1)吃得過快。狼吞虎咽、囫圇吞棗,食物咀嚼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難以充分消化,久而久之,導致胃病。

(2)吃得過急過飽。暴飲暴食,不僅使胃的消化能力難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時還可導致急性胃擴張、胃穿孔等嚴重疾患。

(3)邊讀(玩)邊吃。有些人喜歡一邊看報,一邊吃飯,或邊玩邊吃。這樣,由於閱讀或玩時大量血液供腦,供胃腸消化吸收的血液相對減少,影響消化吸收,長期下去,易致慢性胃病。

(4)常吃零食。經常吃零食,會破壞胃消化酶分泌的正常規律,使胃經常“打無準備之仗”,得不到正常合理的休息,容易“積勞成疾”。

(5)蹲著吃飯。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北方農村,不少人有蹲著吃飯的習慣。這種進食方式,使腹部及消化道血管受擠壓,不利於血液供應;而進餐時,恰需大量血液入胃用於消化。調查表明:這些地區胃病高發,與此不良進食姿勢有關。

(6)多吃冷食。有些人偏愛冷食,尤其在夏天邊喝冷飲邊吃東西,這樣對胃豈能無害?多食冷食品會降低胃的溫度,使胃的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冷食中致病性微生物含量也往往較多,因此多食冷食容易導致胃病。

(7)食物過辣。經常進食辛辣食品,刺激胃黏膜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慢性胃炎。

常泛酸是否有毛病

胃泛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症狀,並非都是胃有毛病。當胃酸過多時,酸性分泌物會刺激胃黏膜,引起泛酸,讓人有燒心的感覺。造成胃酸過多和泛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兩種:

生理性泛酸。當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不佳時,大腦皮質功能紊亂,不能很好地管轄胃酸分泌的神經,促使胃酸分泌增多;飲食不當,如過甜、過鹹、過辣、過酸、過冷、過燙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某些粗糧、紅薯、馬鈴薯等含大量澱粉、糖、酸等,會刺激胃產生大量胃酸,況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剩餘的糖分在胃腸道裏發酵,也要誘發泛酸。此外,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鬆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病理性泛酸。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等,可促使胃酸增多,常常出現泛酸。

生理性泛酸不需要特殊治療,隻要消除誘發的因素即可解決。病理性泛酸除了要尋找病因外,可服用製酸的藥物,如碳酸鈣、胃舒平等,中藥烏貝散、左金丸等,效果也不錯。

小兒厭食症易引起胃病

所謂厭食,即指小兒較長時間的食欲不振,進食無規律、飲食不節製等,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1)食不定時。有的家長缺乏喂養知識,每餐吃得過多或太少;孩子任性,家長溺愛,經常一口一口哄著喂,邊喂邊逗,邊吃邊玩,一頓飯吃個把小時,如此吃法,小孩當然就感覺不到食物的美味了。

(2)飲食無度。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片麵追求高蛋白、高營養。二三歲的小孩每天要吃三四個雞蛋,還有牛奶、魚肉等;喝的是高熱量、高糖分飲料。孩子的飲食不加節製,這樣勢必會損傷小孩嬌嫩的胃腸,影響其正常的消化吸收,造成食欲下降。

(3)零食過多。有的家長惟恐小孩餓了,經常買糖果、點心、巧克力等零食。小孩整天零食不斷,肚子總沒有空著的時候,導致營養品過剩消化不良,到吃飯時,自然就乏味了。

(4)精神刺激。小兒的大腦發育不全,注意力不易集中。吃飯時家長應把注意力引導到吃上來,才能使小兒大腦皮層的食物中樞形成優勢的興奮灶。但是有的家長在小孩吃奶或吃飯時逗小孩玩,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有的家長利用吃飯時間管教、訓斥小孩,使孩子處於抑鬱、緊張甚至恐懼的狀態;有的父母吃飯時當著孩子的麵爭吵,給孩子造成精神刺激。這樣,即使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不易喚起小孩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