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性教育10
脂溢性皮炎
脂溢皮炎是發於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慢性、淺表性、炎症性皮膚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與遺傳,精神因素,維生素B族缺乏,飲食習慣等有關;或因皮脂分泌增多致使皮膚表麵正常菌群失調,而引發皮炎。
成人患者大多皮膚多油。皮損好發於頭部、眉部、眼瞼、鼻唇溝、耳後、胸前區及肩胛區等處,重者可侵犯腋窩、乳房下、臍、外陰及肛門等處。皮損為暗黃紅丘疹或斑片,邊緣清楚,表麵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脫屑明顯。常伴不同程度瘙癢或脫發。
嬰兒脂溢性皮炎常發生於生後1~3月內,皮損多在頭皮、額部、雙頰及眉間等部位,呈滲出的紅色斑塊,附有油膩性黃痂。
本病注意與銀屑病、白癬、白色糠疹及濕疹鑒別。
防治方法有:
1.一般原則:生活規律,忌多糖、多脂及刺激性食物,注意衛生,避免搔抓。輕症者以外用藥為主。
2.全身治療:服用複合維生素B、B2、B6、C及鎮靜止癢劑等。皮炎範圍較大時,可短期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鬆10mg,1日3次,一般不超過3周。滲出明顯,有感染時,可選用有效抗生素口服或肌注。
3.局部治療:以減少皮脂、殺菌、消炎、止癢為原則。常用藥物有皮質類固醇霜膏、複方硫磺洗劑、魚石脂膏等,伴發感染時可調入抗生素。目前認為,脂溢性皮炎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有關,並用抗真菌類藥物治療效果較好,常用藥物有複方咪康唑霜、酮康唑及克黴唑霜膏等。全身可行高錳酸鉀、麥麩浴等。
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一種血管反應性皮膚病。表現為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發生和消退都較快,伴有瘙癢和燒灼感。食物、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蟲叮咬等均可誘發,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發症狀,但大多病因不明。
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1.急性蕁麻疹:起病急,皮膚突然發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鮮紅色風團,多孤立散在,亦可融合成片,單個風團常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消退後不留痕跡,但此伏彼起,可反複發作。少數患者伴發熱、關節腫脹、頭疼、嘔吐,甚至腹痛腹瀉、胸悶、呼吸困難等。常在治療或脫離誘因後數日或1~2周痊愈。
2.慢性蕁麻疹:蕁麻疹反複發作,病程超過6~8周。多數找不到誘因。治療較困難。
另見一些特殊類型的蕁麻疹,如:
1.皮膚劃痕症:亦稱人工蕁麻疹,搔抓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後,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有瘙癢,不久消退。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疹伴發。
2.血管性水腫:亦稱巨大蕁麻疹,多見於組織疏鬆部位,如眼瞼、口唇、外生殖器等處。呈突然發生的局限性水腫,邊界不清,表麵膚色正常或淡紅、發亮,觸之有彈性感,持續1~3日可自行消退。多為單發,也可在同一部位反複發作。若咽喉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3.冷性蕁麻疹:可分為二種:一種為遺傳性冷蕁麻疹,較罕見,多於出生不久發病,持續終生。遇冷後除泛發風團外。可伴發發熱、頭痛、關節痛等症狀,嗜中性白細胞增多。另一種為獲得性冷蕁麻疹,多見於女性青年。常在遇冷刺激回暖時,於暴露或接觸部位產生風團,自覺癢,持續半小時至1小時左右。經數日至數年後,冷過敏可自行消失。
蕁麻疹需與丘疹性蕁麻疹及多形性紅斑等鑒別。伴有腹痛或腹瀉者,應與急腹症及胃腸炎等鑒別。
蕁麻疹的一般護理方法有:
關鍵是找出病因,排除發病因素。若病因不明時,可對症處理,以全身治療為主,以止癢減輕發作為目的,局部外搽爐甘石洗劑或不用藥。
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對病因明確又無法避免者可預防性服藥,如在可能誘發前1小時應用抗組胺藥物。對冷性蕁麻疹患者最好勿遊泳,以免整個身體浸入冷水後引發蕁麻疹。
頭癬
頭癬是頭皮和頭發的淺層黴菌感染。多見於兒童,傳染性較大,主要通過理發工具、帽、梳子、枕巾等間接傳染,或由動物直接傳染。頭癬分為黃癬、白癬、黑點癬三種,其中黃癬易引起瘢痕及永久性禿發,危害較大。
1.黃癬,俗稱“禿瘡”或“瘌痢頭”。典型黃癬有三大特征:黃癬痂,萎縮性瘢痕及斷發。初起為毛囊口炎性丘疹,後形成小膿皰,幹後結黃痂,如碟狀。除去黃痂,其下為鮮紅濕潤糜爛麵,有鼠臭味。黃痂中有大量真菌,治療不及時可破壞毛囊,形成萎縮疤痕,造成永久性禿發。
2.白癬,又稱“蛀發癬”,多見於學齡兒童。初為頭皮毛發處出現一至數個灰白色鱗屑斑點,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斑,斑上的毛發失去光澤,外周繞以白色菌鞘,多在離頭皮3~8mm處折斷。皮損常呈“衛星狀”分布。至青春期趨向自愈。
3.黑點癬:兒童和成人均可感染。皮損類似白癬,大多為甲蓋大小的白色鱗屑斑,但病發一出頭皮表麵即折斷,殘留的斷發樁形成黑點狀,故而得名。病程一般較長,可以數年不愈,愈後可有瘢痕形成,發生脫發。
頭癬須與頭皮糠疹、脂溢性皮炎、銀屑病等鑒別。
頭癬的一般防護措施有:
1.注意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發現病人應積極治療,注意隔離,患者的麵盆、毛巾、梳子、帽子等要專用,定期滅菌。若有病畜,應積極處理。
2.理發是頭癬重要的傳染途徑,故病發及脫屑要集中燒毀。汙染的用具要消毒。
疥瘡
疥瘡是由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易在家庭和集體中流行。疥蟎俗稱疥蟲,是一種皮內寄生蟲,種類很多。人的疥瘡主要由人疥蟎引起,偶可由動物疥蟎引起,但病程短,症狀輕。疥蟎在表皮內掘成隧道,並在其中齧噬角層組織、生活、繁殖,其糞便、卵殼、死蟲及鑽行可引起皮膚損害和瘙癢。成蟲壽命2月左右,離開人體還能生存2~3天,常通過密切接觸或衣物用品傳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