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肝髒是人體的“化工廠”
肝髒是人體內最大的內髒,成年人的肝髒重約1500克。肝髒位於腹腔右上部,橫隔肌下麵,右肋弓內側,由8根韌帶、一層包膜和豐富的結締組織固定著。
肝髒分為左右兩葉,左葉小而薄,右葉大而厚。在肝髒下邊中央有一個門,叫做肝門,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從這裏進入肝髒,負責把肝髒分泌的膽汁輸送出來的輸膽總管也是從這裏出肝,把膽汁送到膽囊和十二指腸裏去。
肝髒構造的基本單位是肝小葉,肝小葉的直徑約1.5毫米。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肝小葉內有無數不規則的多邊形肝細胞。肝小葉中央有1~2根中央靜脈血管,肝細胞圍繞中央靜脈呈放射狀排列。在肝小葉與肝小葉之間有動脈、靜脈血管和小膽管。肝小葉分泌的膽汁進入小膽管,小膽管最後彙合成一根粗大的輸膽總管。
肝髒每天約能分泌膽汁800~1000毫升。膽汁中的膽鹽能將脂肪乳化成極細微的小滴,以便於消化液中的酶起消化作用。
從腸道吸收來的各種營養物質在進入全身血液循環之前,都必須先經過肝髒加工處理,因此說肝髒不僅是個消化腺,而且還是個重要的代謝器官。肝髒把從腸道吸收來的營養物質,加工製造成人體可以利用的東西,然後通過血液循環送往全身。如果腸道吸收來的營養物質身體暫時還不需要的話,肝髒還可以把這些物質儲存起來。看來肝髒不僅像座化工廠,還像座倉庫。
進入人體內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多數也是在肝髒解毒而後排出體外的。
人體主要靠小腸吸收營養
胃對食物經過初步加工,使食物變成了粥狀食糜,隨著胃的蠕動,分批通過胃的出口幽門,進入小腸。
小腸從上到下分為三段:分別叫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小腸總長度約有6~9米。
緊接著胃的一段小腸叫十二指腸。它的名字表明它大約有人的12個手指並排起來那麼長,大約是25厘米左右。從肝髒來的輸膽總管和從胰髒來的胰管都在十二指腸開口處,所以十二指腸在消化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
十二指腸下邊接著的一段小腸是腸道中最重要的一段,叫空腸,我們吃下食物的營養成分90%以上是在這段小腸裏吸收的。
空腸內壁粘膜一環一環地折疊成皺槽狀。有的皺褶高達7毫米。在空腸粘膜上還密密麻麻地捧列著500萬根小腸絨毛。由於有皺褶和這麼多的小腸絨毛,使得小腸粘膜的總麵積達55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籃球場那麼大。這就為食物的充分消化與吸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最末尾的一段小腸叫回腸,回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就比較差了。回腸末端與大腸的首部——盲腸相通,把食物殘渣送到大腸裏去。回腸與盲腸之間有一個回盲辦,阻止大腸內容物倒流回小腸。
大腸的構成和功能
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三部分,成年人的大腸約有1.5米長。
大腸的起始部是個盲端,叫盲腸,人類的盲腸大約隻有6~8厘米長。食草動物盲腸很發達,如馬的盲腸有60~70厘米,兔的盲腸容積達胃的30倍,澳大利亞袋鼠的盲腸長度達體長的2倍。
在我們人類盲腸的下端還長著一個像蚯蚓一樣的小贅生物,長約5~7厘米,這就是闌尾。闌尾管腔狹小,很容易堵塞而發炎。迄今人們還沒有搞清楚闌尾到底有何功能。
盲腸向上即為結腸。結腸包繞在小腸周圍,在整個腹腔繞一大圈,像一個“門”字,從右下腹開始上升的一段叫升結腸;到右上腹部肝髒下邊向左拐橫著走的一段叫橫結腸;到左上腹部又拐向下去,這一段叫降結腸;到左下腹部後結腸拐一個彎,接上直腸,這一段形狀像“乙”字,所以叫乙狀結腸。
結腸中橫行的一段即橫結腸的下邊,掛著像簾似的膜,叫大網膜。大網膜除了對胃腸等內髒有保護作用外,還是體內脂庫之一。人胖了會大腹便便,主要就是大網膜裏脂肪太多的緣故。
結腸裏有食物殘渣,有水分,呈弱堿性環境,很適合細菌生長,結腸幾乎成了細菌的大本營。結腸除了貯存食物殘渣、吸收水分和少量無機鹽之外,似乎沒有什麼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大量細菌的存在,結腸的重要性似乎提高了。因為細菌在代謝過程中能夠合成像維生素K等維生素,可以供給人體需要。
直腸約有15~20厘米長,是消化道的最後一段,糞便由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
泌尿係統的主要作用
人體有一套完備的排泄廢水的係統,這就是我們身體裏的下水道,即泌尿係統,包括腎髒,以及配合腎髒完成排尿任務的輸尿管、膀胱和尿道。
腎髒,俗稱腰子,形如蠶豆,兩個加在一塊兒約有250克多重,位於後腰兩側。
腎髒的主要功能是泌尿,排泄體內一切能夠溶於水的代謝廢物。
腎髒排泄廢物的方法是極其巧妙的。當腎動脈進入腎髒以後,馬上被帶到一叢叢的微血管叢中,每個微血管叢形成一個腎小球,腎小球被兩層薄膜緊緊包裹著。這兩層薄膜外邊連著一根小管叫腎小管。腎小球、薄膜加上腎小管形成了腎髒的一個基本功能單位,叫腎單位,又叫腎元。每一側腎髒有腎單位100~150萬個。腎單位就是一個小小的過濾器。一個腎小球的直徑約有0.02厘米,兩個腎髒所有腎小球加到一起總的過濾麵積有1.5平方米那麼大。
平均每分鍾約有1.5升血液流經腎髒,一天中流往腎髒的血液量大約是2000升。人體內的全部血液被腎髒過濾一遍所需時間不過4分鍾。這就是說,我們全身上的血液每晝夜要流過腎髒360次。每晝夜腎髒約從過濾的2000升血液中產生出1~2公升尿液。
腎髒病了,喪失濾尿功能時,可以用人工腎,也叫腎透析的辦法來清除血液中的廢物。近些年腎移植,即用健康人的腎來替代病腎,已較廣泛應用。
兩側腎髒下邊分別各有一根輸尿管,將尿液彙入膀胱,最後通過尿道將尿液排出體外。
呼吸係統的重要作用
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不斷地吸入氧氣。並隨時將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完成這一重要功能的器官就是呼吸係統。
呼吸係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兩大部分。呼吸道是輸送氣體的管道,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呼吸道又分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口腔、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氣管和支氣管。
在呼吸道的粘膜上有豐富的血管,粘膜上覆蓋著一層粘液,還生有無敷纖細的纖毛,所以呼吸道有如下功能:①對吸入的空氣加濕、加溫;②過濾空氣,防止灰塵進入肺髒;③對空氣還有消毒作用。
氣管長約12厘米,粗約2.5厘米,下端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右主支氣管是氣管的直接延伸,角度較直,所以氣管異物卡在右主支氣管的機會比左側為多。
肺分左右兩肺,分別位於左右兩側胸腔。右肺分上、中、下三葉,左肺隻有上下兩葉。
支氣管分為細支氣管,再分為微細支氣管,直到末端細支氣管與肺髒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泡。
肺泡是肺內最小的呼吸單位。由非常柔薄的膜構成,為毛細血管網所包繞。血液內的氣體與肺泡內空氣,主要是氧與二氧化碳在這裏可以充分地進行交換。
人體中肌肉的種類
肌肉是人體基本組織之一,由肌細胞所組成.肌細胞呈纖維狀。又細又長,所以又叫肌纖維。肌肉具有收縮的特性,是軀體、四肢運動和體內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等生理活動的動力來源。
人體上的肌肉分為三種:
——平滑肌:分布在腸胃、血管,氣管等部位。平滑肌的收縮、舒張受植物神經和激素的支配,不能隨著人的主觀意誌活動,所以又叫不隨意肌。
——心肌:組成心壁的肌肉。心肌具有自動節律性和傳導係統,所以心肌能夠有節律地跳動。
——骨骼肌:因是附著在骨骼上而得名。肌纖維上有橫紋,所以又叫橫紋肌。因能隨意運動,所以又叫隨意肌。
我們全身有骨骼肌639塊。最大的肌肉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成年人的股四頭肌可達2公斤重。最小的骨骼肌隻有幾克重。
在600多塊隨意肌行列中,有一部分特殊肌肉,這就是顏麵肌,也叫表情肌。它們與一般骨骼肌兩端都附著在骨路上不同。有的是一端附著在骨骼上,另一端附著在皮膚下邊;有的兩端都隻附著在皮下組織上。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就是表情肌牽動顏麵部皮膚產生的。
肌肉和我們身體上的其他組織一樣是“用進廢退”的。經常運動的肌肉會變得粗大有力,缺乏鍛煉和運動的肌肉會出現萎縮,變得軟弱無力。缺乏肌肉運動是危害現代人健康的突出問題之一。
“生命在於運動”,今天,我們更感到這句話是至理名言。
骨骼是身體的支架
骨骼是我們身體的支架。
我們身體上的骨頭根據所在部位的不同,分為三種:頭骨、軀幹骨和四肢骨。
全身的骨頭共有212塊,分布如下:頭顱25塊;脊柱34塊;胸廓25塊;肩胛帶4塊;手臂6塊;手掌54塊;骨盆6塊,腿部6塊;腳掌52塊。
這212塊骨頭大小不同,形態各異,各有自己獨特功能,這些骨頭也都有自己的名字。這二百多塊骨頭的巧妙組合,形成了完整的人體骨架。
骨骼的功能主要有:(1)構成人體的支架和外形;(2)在肌肉牽引下產生有效的動作;(3)保護內髒器官;(4)造血,製造紅血球、骨盆、脊椎骨、肩胛骨和顱骨等扁狀骨頭的骨髓腔裏都有製造紅血球的紅骨髓。四肢長骨的骨髓腔裏幾乎都是脂肪,叫黃骨髓。基本上不具備造血功能;(5)儲存鈣質。
一個人個子的高矮是由骨骼來決定的,而且主要取決於下肢骨的長短。從出生到成年骨骼的生長有三個高峰:第一次是剛出生後的半年內,身長平均每月增長2.5厘米;第二次是1~3歲,這期間要長高20厘米左右;第三次是青春發育期,即12~13歲到22~23歲,這期間每年身高平均增長6~8厘米,多的可達10~11厘米。女孩子一般到19歲,男孩子一般到23歲,骨骼生長宣告結束,身高的增長也自然會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