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如何在奢侈麵前穩住自我
奢侈之風一有,人的思想就會受到侵蝕,貪欲也會越來越大,那
麼災難也就接踵而來了。
《忍經》有雲:“上天賦於人,名位利祿,莫不有數。人受於天,服食器用,豈宜過度。樂極而悲來,禍來而福去。”意思是說,上天賦予人們的名位利碌都有一定的數量,人們從上天接受的衣服、食物、器具,是不宜超過限度的,否則這就樂極而生悲,禍來則福去。
王愷是文明皇後的弟弟
。石崇曾經和王愷相互競爭奢侈,王愷以紫色的絲做布障,長達40裏;石崇就做錦步障50裏
來和他比。石崇後來被趙王司馬倫所殺,母親、哥哥和妻子兒女都被殺害。史家下結論說:
石崇知識廣博,見多識廣,但做事從不後悔,富貴比得過當時四豪,豪華蓋得過五侯。菜園
綠色一片像春天一樣,但季節卻是冬天;錦障連綿不斷,在山川之外隱約可見。
石崇因為生活奢侈腐化太過的緣故,被朝廷逮捕。石崇歎息說:“這隻不過是小人想瓜分我
的財產罷了!”逮捕他的人說:“你既然早知道財富是禍害,為什麼不早早地散掉它呢?”石
崇無言以對,被處斬刑。
自認為聰明一世的王愷、石崇,竟沒想到錢財會使自己喪命。
晉代王濟,字武子。娶常山公主為妻,被提升做侍中。他的父親王渾,曾平了吳國,立下軍功,做了尚書仆射。王濟宗族門徒勢力相當強盛,多有風流倜儻、豪邁直率之輩,豪氣蓋過當世。當時武帝親自去王濟家赴宴,宴席安排得極為豐盛。所有的東西都用玻璃器皿乘著,伺候的女婢有100多人,都穿著綾羅綢緞。蒸的豬很肥美,和一般的味道很不一樣。皇帝很奇怪,就問是怎麼做的。王濟回答:“是用人奶蒸的。”皇帝臉色大變,很不高興,沒吃完就走了。
奢侈之風一有,人的思想就會受到侵蝕,貪欲也會越來越大,那
麼災難也就接踵而來了。能不忍嗎?
與奢侈相對的是節儉。一個人要是以節儉修身,就不會有憂慮;以節儉治家,則無求於人。
古人言行一致,行儉忍奢的例子也很多。
晏嬰出身齊國的世家,曾經輔佐三個君主,因為節儉而在齊國聲名很大。吃飯時沒有多少肉,妻妾不穿綢緞,祭祀先人的時候,豬肩蓋不住盛器。所以《禮記·禮器》說:“晏嬰祭祀他的祖先,祭牲盛不滿肉器,穿著洗過多次的衣帽上朝。”
北魏李崇擔任尚書令,家裏經常隻吃炒韭菜和煮韭菜。李崇的一個門客對人說:“李令公一頓吃飯吃18種菜。”別人問這話是什麼意思,門客說:“二韭十八。”聽到的人哈哈大笑。
奢侈之風不可長。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有了飯吃,想吃魚肉,有了魚肉又要想吃山珍海味。有了衣服不滿足,還要有高極華麗的服飾。奢侈之風令人胸無大誌,一心隻想享受,正因為極力追求奢侈,才有了一切罪惡。奢侈之事要遠離,才能成大事,因為追求奢侈的生活,就要貪贓枉法。需知由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呀!安於平淡,清廉自守,也是人的高潔品質的一個方麵。
如何從空想中走出自我
成功是誘人的,即便是空想中的成功也是引人入勝的。但在空想中是無法真正實現成功的。空想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必須懂得如何采摘,才能讓它散發出芬芳。
生活中有大量的詞彙用來指代空想:想入非非、胡思亂想、想當然……
人們對空想總是持一種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實際上每個人,從童年直到老年,誰也無法擺脫空想的糾纏。
因為空想是人類的天性。因為空想能帶來暫時的心理上的滿足。
對於空想,我國古代有個故事,叫“黃粱美夢”,講的是:
有一個落魄的窮書生,一心追求功名卻苦求不得。一日,他沮喪萬分地來到一座破廟中。一位老和尚在他睡午覺時給了他一個枕頭,並告訴他,此枕頭妙用無窮,枕著它睡上一覺,所有的人生願望便都實現了。書生大喜,一睡果然很靈驗:他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封妻蔭子,官一直做到宰相,真是風光無限,好不得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他因某事受牽連,得罪了皇上,結果一夜間烏紗帽丟了,家產被抄了,榮華富貴轉眼間便為煙消雲散……
書生大汗淋漓地醒來,驚魂未定,發現自己正睡在一座破廟裏,一位老和尚正笑吟吟地看著他。他頓時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就是空想帶來的一切!
成功是誘人的,即便是空想中的成功也是引人入勝的。但在空想中是無法真正實現成功的。空想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必須懂得如何采摘,才能讓它散發出芬芳。
如何從空想中走出自我呢?
(1)正視現實
現實當然不比想象來得令人滿足,但現實就是現實,並非想象可以比擬。想象的東西隻有落實到現實才有意義。如果一個人能正視現實,那麼,當想象不能實現時,他便不會因此而灰心,而是繼續向著自己的目標、沿著成功的道路不斷地邁進。
(2)學會比較
比較,就是同別人或同以前的自己進行比較。隻有不斷地比較,才能發現真正的自己與世界,才能正麵看待眼前的現實。
(3)當空想實在不可抑製時,就去努力實現它
既然是空想,當然不能實現。但是,當你為了這個空想去做了,雖然不能實現這個空想,但你的行動本身,仍會給你帶來成功。這種成功,雖然比空想的來得小,但一定比現實來得大。
(4)成功來自踏踏實實的努力,而非想入非非
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這樣的要求,雖說早已是陳辭濫調,可是,真理雖然樸素,卻總能發出光芒。
如何在放縱之時牽住自我
放縱自己,是一種精神上的醜,思想上的邪,品德上的惡,是損壞自己靈魂的一味毒藥,它會使自己原本純淨的心靈出現鏽斑,使自己健全的肌體受到腐蝕,使自己走向一條灰暗的、猥褻的甚至是頹廢的、邪惡的人生之路。
古人雲:“人之持身立事,常成於慎,而敗於縱。”也就是說,人在立身創業的過程中,往往因為謹慎行事,才能獲得成功,而放縱任性則會導致失敗。
求知上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變得無知和淺薄;工作上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變得疲塌和馬虎;生活上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變得自私和享樂;品德修養上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變得虛偽和輕浮;勝利時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變得狂妄自負;失敗時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變得頹靡消極;富有時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變得揮霍腐化;貧窮時放縱自己,就會使自己犯罪墮落……一句話,放縱自己,是一種精神上的醜,思想上的邪,品德上的惡,是損壞自己靈魂的一味毒藥,它會使自己原本純淨的心靈出現鏽斑,使自己健全的肌體受到腐蝕,使自己走向一條灰暗的、猥褻的甚至是頹廢的、邪惡的人生之路。
有一個名叫“神仙賜寶”的寓言:
一個窮人為給身患絕症的母親治病,賣掉了家裏僅有的衣被和鍋灶,自己身穿單薄的衣褲,在寒冷的冬季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裏采藥。
他的孝心感動了神仙,神仙下凡,送給窮人一個“如意算盤”,稱有什麼願望隻要撥動算盤珠子,就可以實現。
窮人第一個願望當然是希望母親治愈,於是他撥了一下算盤珠子,果然母親的身體很快就好了。
窮人興奮無比,又連續撥動算盤珠子,要吃要穿要金要銀,才一會兒功夫,他就變成了富翁。可他還不滿足,一再撥動算盤珠子,要樓房要美女要金山要銀山,沒有止境。後來竟然要神仙當他的待者,這激怒了神仙,神仙收走了寶貝和寶貝帶來的所有財富,使他回到了母親得病前的“原本狀態”。
這個窮人本來已擁有足夠的財富,可由於他不能理智地把握欲望,致使善的欲望轉化為惡的欲望,結果一敗塗地,這就是欲壑難填所造成的悲劇。
欲壑難填,放縱自己,結果招致慘敗的例子曆史上比比皆是。而同樣,古代一些有為的君臣,在對待功名利祿這些事情時,就懂得克製自己,保全自己的道理,可以說頭腦是頗為清醒的。
公元前545年,齊國大臣晏嬰輔助齊景公鏟除了專權跋扈的慶封一夥,立下大功。齊景公打算把富饒的邶殿60個邑賞賜給他,晏嬰卻拒不接受。大臣子尾覺得奇怪,問晏嬰:“富貴,是人人所追求的,你為何獨獨不接受呢?”晏嬰回答:“慶封專權時,攫取了那麼多田園,算得上滿足了自己的欲望;正因為他一心滿足欲望,所以被打跑了。他逃到國外,連一塊封邑也享受不到。我的封地不多,算不上能滿足欲望,現在封給我邶殿這麼多好地方,算是能滿足欲望了;可是一旦感到欲望滿足,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我不接受邶殿,並不是討厭富貴,而是害怕失去富貴啊!富貴,就像編織布帛要有寬度界限一樣,給它設定尺寸,是為了不讓它無邊無沿……貪圖私利太多了,必然會遭受失敗。我不敢貪多,就好比布帛要有幅度界限一樣啊!”
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留給兒子劉禪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位一生戎馬的政治家所說的這句話雖然已經過了近千年,但是它的哲理並沒有消失。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不好的行為很小就去做它。小惡不製,必然發展。這實在是至理名言。
看看社會中的那些犯罪分子哪個不是從“小惡”開始走上犯罪道路的呢?有一個盜竊犯從小就小偷小摸,但他的父母並不加以製止反而鼓勵,從偷車鈴漸漸發展到偷自行車、偷衣服,最終發展到偷單位的錢成為了罪犯。小惡不除必為大患,所以決不能“以小惡而為之”,而要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因此,不要對內心的欲望持無所謂的放縱態度,因為它們從不單行,而是接踵而來。如果你滿足了一個個不合理的欲望,那麼你人生的不幸也就從沉睡中醒來了。
如何在吝嗇之時開闊自我
如果一個人過於吝嗇自己的財產、金錢,他會因此而失去許多朋友,也會失去許多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然則可儉而不可凜已。儉者,省約之禮之謂也;吝者,窮急於恤之謂也。”此話說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節儉固然可嘉,但太過則為吝嗇。
世界上許多壞事都是因為舍不得錢財才發生,也有許多好事都因為不吝惜金銀而成功。縱觀曆史,還沒有一個吝嗇的人做成過大事,或者成了受人尊敬的人物。金錢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而有人就是不能理解這一點,一生廣聚財富,對人卻吝惜的不得了。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臨死之前,伸著兩個手指頭,怎麼也無法瞑目。眾人紛紛猜測他的意圖。大侄子走上前來問他:“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有見麵?”他搖頭。二侄子又走過來說:“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裏沒有吩咐?”他又搖了搖頭。媽媽抱著嚴監生的兒子在一邊插嘴說:“老爺是想兩位舅爺不在眼前,因而記念著他們?”他閉上眼睛,隻是搖頭,手依然指著。他的填房老婆趙氏揩幹了眼淚,走上前來說:“老爺,別人說的都是不相幹的事,隻有我知道你的心思,你是為了燈盞裏頭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怕浪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說著走過去挑掉一莖燈草芯,嚴監生才把頭一點,手垂下來,咽了氣,真可謂是舍命不舍財。
真正明了錢財是身外之物的人,他們也才知道怎樣去用財。
東吳的魯肅、唐朝的於順、宋朝的範仲淹,都是不吝自己的錢財,把它用於有益之處的人。唐代的嚴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時,有一個人向他討錢謀生,嚴震就召集他的兒子公弼等人征求意見,公弼認為是社會風氣太壞了,有人不事勞作,隻想發財,完全可以不答應這種無理的要求。嚴震聽了很不高興,他說:“你這樣吝嗇肯定會毀了我的家門。作為兒子,你應該勸我盡力多做善事,怎麼可以勸我吝惜財物呢?這個向我借錢的人,一張口就要借300千,這不是個小數目,敢開口借這麼多錢的人,的確也不是一般的人。”於是命令手下的人如數把錢借給了那個人。這樣一來劍南西川、東川及山南西道三川的士子爭先恐後歸順於嚴震,而且其中也沒有人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嚴震正是因為不吝嗇錢財而獲得了眾人的擁護。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古人都能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急人之急,不吝自己的財物,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也正是這樣,才能團結、吸引人才和他們一起成就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