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對手那裏學習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他們不隻是把對手當作自己的敵人,他們時刻把對手當作自己的夥伴,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借鑒對手成功的秘訣,在對手的失敗處尋找機遇,從對手那裏學習好的方法以幫助自己達到目的。
你的對手不隻是你的敵人
真正的兩個對手之間是競爭的,又可奮發向上的,或許正因為你擁有一個對手,你的事業才會取得成功,所以你得感謝你的對手。
2003年世界愛鳥日,芬蘭維多利亞國家公園應廣大市民的要求,放飛了一隻在籠子裏關了4年的禿鷹。事過三日,當那些愛鳥者們還在為自己的善舉津津樂道時,一位遊客在距公園不遠處的一片小樹林裏發現了這隻禿鷹的屍體。解剖發現,禿鷹死於饑餓。
禿鷹本來是一種十分凶悍的鳥,甚至可以與美洲豹爭食。然而它由於在籠子裏關得太久,遠離天敵,結果失去了生存能力。
無獨有偶。一位動物學家在觀察生活於非洲奧蘭治河兩岸的動物時,注意到河東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樣,前者繁殖能力比後者更強,而且奔跑的速度每分鍾要快13米。
他感到十分驚奇,既然環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別如此之大?為了能解開其中之謎,動物學家和當地動物保護協會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兩岸分別捉10隻羚羊送到對岸生活。結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發展到了14隻,而送到東岸的羚羊隻剩下了3隻,另外7隻被狼吃掉了。
謎底終於被揭開,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身體強健,隻因為它們附近居住著一個狼群,這使羚羊天天處在一個“競爭氛圍”中。為了生存下去,它們變得越來越有“戰鬥力”。而西岸的羚羊長得弱不禁風,恰恰就是缺少天敵,沒有生存壓力。
上述現象對我們不無啟迪,生活中出現一個對手、一些壓力或一些磨難,的確並非壞事。一份研究資料說,一年中不患一次感冒的人,得癌症的概率是經常患感冒者的6倍。至於俗語“蚌病生珠”,則更說明問題。一粒砂子嵌入蚌的體內後,蚌將分泌出一種物質來療傷,時間長了,便會逐漸形成一顆晶瑩的珍珠。
你的對手不隻是你的敵人,你們可以攜手走向輝煌。相互拆台隻會兩敗俱傷。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的人把對手當作死敵,嫉妒對手的成功,結果用各種卑鄙的手段去攻擊對手。這種通病非常普遍。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他們不隻是把對手當作自己的敵人,他們時刻把對手當作自己的夥伴,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你的對手不僅僅是你的敵人,他也是你學習的對象,是促使你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
巧妙包容你的對手
“愛你的對手”,這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大多數人看到“對手”都會覺的對自己有威脅,能當眾擁抱對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愛對手的人大得多。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狼把小鹿撲倒,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狼平分這隻小鹿,於是想把狼也咬死,可是狼拚命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受了很重的傷,無法享受美味。
好心善良的人常想,如果獅子不起貪念,和狼共享那隻小鹿,那不就皆大歡喜了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零和遊戲”,也就是“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單贏”。
上述故事中的獅子如果不咬死野狼,而和野狼平分獵物,不但自己不會受重傷,也可享受美味,這就是“雙贏”。
人和動物是不同的,動物的所有行為都依其本性而發,屬於自然的反應;人有思想,經過思考,人可以依當時需要,做出各種不同的行為選擇,例如——學會愛你的對手。
“愛你的對手”,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就因為難,所以人的才能才有高有低,成就有大有小。
能愛自己的對手的人是站在主動的地位,采取主動的人是“製人而不受製於人”,你采取主動,不隻迷惑了對方,使對方搞不清你對他的態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對方到底是敵是友,甚至都會誤認你們已“化敵為友”;可是,是敵是友,隻有你心裏才明白,但你的主動,卻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態勢,如果對方不能也“愛”你,那麼他將得到一個“沒有器量”之類的評語,一經比較,兩人的分量立即有輕重。
所以,當眾擁抱你的對手,除了可以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之外,也可以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換句話說,為敵為友之間,留下了條灰色地帶,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與退路;地球是圓的,天涯無處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為,也將使對方失去再對你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麼必招致他人的譴責。
而最重要的是,愛你的對手這個行為一旦做了出來,久了會成為習慣,讓你和人相處時,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無礙,進退自如,這才是成就大事業的資本。
從對手那裏學習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如此,做人做事也莫不如此。成大事的法則之一就是仔細研究你的競爭對手,摸透你的競爭對手。
1991年全美富豪之一的山姆·威頓,他是Wal-Mart的負責人,他的資產高達250億美金。
山姆·威頓開第一家連鎖店的時候,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成為行業中的最頂尖者,當他達到這個目標的時候,所有的財富都會洶湧而來。
他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四點半起來工作,並且非常地熱情、非常有行動力地來提供一流的服務,每當他有空的時候,就不斷地研究他的競爭對手。
既然他的目標就是要成為行業中的最頂尖者,他必須確保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采取的每一個服務策略,都比他的競爭對手更好。
因此他不斷跑到競爭對手的店裏,看他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他們到底哪裏比他好,每當他發現競爭對手做得比他好的時候,他就會立刻想出一個方法,在那個領域裏超越他的競爭對手。
惟有了解對方,才有可能超越對方;惟有了解對方,才有辦法改變自己。所以,要想有大的進步必須養成一個習慣,研究你的競爭對手。
借鑒對手成功的秘訣
成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采用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法。
有些人之所以能達成目標,乃是窮多年之功,曆經無數的失敗,才找出一套特別之道。你隻要走進使他們成功的經驗中,也許不久就可以達到像他們那樣的成就。
借鑒對手的成功經驗,可以先從模仿開始。
一說起模仿,有人就會援引“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例子,把模仿貶得一無是處,他們說:“為什麼要模仿別人,借鑒別人呢?要幹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來!”這話聽起來很豪壯,殊不知,如果沒有東施效顰的勇氣,沒有邯鄲學步的追求,連摹仿也沒有,更談不上借鑒,而離開了模仿和借鑒,又何來創造呢?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模仿也是一種進步。
當然,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沒有自己的東西,你將永遠跟在對手後麵亦步亦趨,始終無法趕上對手,更不用說超越了。
借鑒是從模仿通向創造的橋梁。把對手的東西拿來,結合自己的實情做一番比較,以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或從中吸取教訓。這就比單純模仿要高明得多了。
在對手的失敗處尋找機遇
首先,認真研究對手的失敗,可以使自己少走彎路。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研究失敗,可以使自己少走彎路,避免誤入歧途。但是,長期以來,我們隻是習慣於總結成功的經驗,卻很少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這是很危險的。其次,認真研究對手的失敗,往往可以發現機遇。
縱觀我們身邊,許多人從對手的失敗中受益無窮,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對失敗進行尋根溯底的追問。知道為什麼失敗,就是成功。
再次,認真研究對手的失敗,可以使自己警覺。
有人曾經根據能否有效利用失敗的價值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是犯相同的錯誤。這樣的人不可救藥;
第二類人雖然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犯相同的錯誤,但由於不能從失敗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所以總是犯不同的錯誤。這樣的人也難以救藥;
第三類人能夠總結失敗的教訓和規律,算得上是聰明人。但由於隻能從自身的失敗中進行總結,所以雖然不犯自身相同的錯誤,但總是犯對手犯過的錯誤。這類人比第二類人又高出一籌;
第四類人既不犯自己犯過的錯誤,又不犯對手犯過的錯誤。凡是對手的經驗,也成為他的經驗;凡是對手的教訓,也成為他的教訓。隻有第四類人才是最善於利用失敗價值的人。
有些人的成功,偶然的因素很大,比如“守株待兔”、“瞎貓碰見死耗子”等等。對於那些靠偶然的機遇而成功的人來說,認真研究對手的失敗,可以使他們警覺起來,意識到自己往日的成功隻是偶然。如果不進行改革,那麼往日成功的經驗,則可能正是明天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