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獨上高樓
阻礙的源動力
每個人的臉上都有76根神經。當你憂愁時,76根會全部繃緊,可當你微笑時,隻需“勞駕”3根神經。 由此不難看出“笑一笑,十年少”可以有另一番解釋了。多餘的73根神經經是總處於“緊張”狀態,人不老得快才怪呢! 關於“笑”,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露出愉快的表情,發出歡喜的聲音。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小孩子銅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種多麼天真無邪的笑。這樣純純的笑常帶給人們一種輕鬆、舒心的感覺。小孩子的喜怒裒樂往往由臉上的表情來直接表現出來的。因此,與他們交往起來輕鬆、愉快;但也正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城府”,社會上才會出現拐賣兒童,小孩子上當被綁架等一係列犯罪活動。這些笑麵虎麵對孩子的天真,不惜使用各種卑劣的手段,騙取孩子的信任,真是卑鄙。 於是,“喜怒不形於色”似乎成了老人們對晚輩的忠告。在這種複雜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漸漸學會了笑的藝術。 首先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感,沒想一下:當一個人無意中觸痛了你的敏感之處,你就不加思索地亂喊亂叫,或當人家同意你的一個觀點時,你就高興得張牙舞爪,別人會對你產生什麼印象——一定會認為你太幼稚。因此—— 當聽到別人的諷刺時,人們往往會冷笑著給以回擊,這樣才會顯得有城府、大度。 當聽到別人的讚揚時,並不馬上很高興,而是揣摸對方的心理。譬如:讚揚自己的目的何在?但與此同時,卻用微笑掩示著自己的心裏活動。 哎!與小孩子相比,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真的好累呀。 當然,學會了笑的藝術,也會使人們受益。譬如: 在生活中,我們在經常托別人辦事的同時,也會經常遇到別人托自己辦事兒。當別人提出某種請求時,聰明的人當然不會輕易許下諾言,出於各種必要的考慮,有些事兒顯然拒絕了才對自己更有利。但坦白直率或嚴詞拒絕都會使對方產生不快,影響了互相的關係。這時,不但需要語言的藝術,同時也需要表情的藝術。如果言語幽默詼諧,樂嗬嗬地說N。,不但不會使場麵尷尬,而且,對方也會欣然接受你的拒絕。 再者,當朋友在人生的重要關頭,缺乏勇氣時,作為朋友,微笑著予以鼓勵。這種信任是對方增加信心與勇氣的源泉。 微笑可以幫我們贏得信任,可以幫我們創造輕鬆的氣氛,可以幫我們堅固友誼。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難與挫折時,給自己——個微笑她會成為你戰勝一切阻礙的源動力。
可感的世界
當船兒慢慢駛過洞庭湖時,或許對於範仲淹,引發的將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慨歎,而對於我則是對那浩淼煙波的感動;當人們佇立於西湖畔時,或許那些文人墨客會有感而發來一段“風又飄飄,雨又瀟瀟”之類的妙句,而我則會為那碧波蕩漾的湖水,雲蒸霞蔚的遠山而心神搖旌。 同一處勝景,在不同人的眼中,自有它不同的佳妙之處;同樣的感受,在不同人心中,自有它各自的蘊味。其實,世間萬物,哪一個不是如此呢?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道理也正是這樣。不同的地域、心境、個性便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感悟。 說到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他們或是因為罵魯迅,或是因為被魯迅罵而被人們銘記在心。可是倘若我們換一種思考角度,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下他們的文章,就另有一番趣味了。周文,像翠竹臨風,秀美之中不乏剛勁;林文,像閑雲出岫,別有情致;梁文,也莫不是筆墨酣暢、揮灑自如。他們在各自的散文中,或吟苦菜,或吟烏篷船,或說天,或論地,同樣各具特色,飽含激情。與魯迅的文章相比,雖不及魯迅那樣摧枯拉朽,充滿元氣,卻也獨有一番蘊味。倘撇開政治以平和的心境去欣賞每一位作家的作品,我們同樣會為他們精彩的文筆、雋永的字句而拍手喝彩。 我想,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甚至多麵性。我們如能撇開世俗的眼光,細細體味,就不難挖掘到它隱藏在表象之內的本質。我們應該以一顆開放、豁達的心看待生活,熱情地擁抱生活,讓它愈加顯現出燦爛與輝煌。 有很多東西呈給我們的隻是平凡無奇,但我們同樣能以千變萬化的思想去探索、去發現其中的美。 比如生活。比如困境。 當我們在生活中不斷追求、不斷探索時,我們便注定了要不斷得到與失去,每一次的得到便是下一次失去的開始。而生活正是這樣捉弄人,讓人們在得到與失去中往複循環,永無止境。可是,我們不必為生活的玩笑而悲傷卻步,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坦然地正視生活,以關愛的心欣賞周圍的萬物,不論是江南的清麗,還是高原的曠達,不論是山間叢生的小草,還是窗前嬌羞的花兒,都會令我們感動。“生命美如斯,意氣風發時,舉杯共飲,此時何妨把酒問盞;困頓失意時,更應笑談風雲,豪飲滄桑”。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對老桑地亞哥的海上奮爭的描寫正是人生的寫照,不論成功與否,我們都應坦然麵對,以開放的心看生活,生活便是多姿多彩的。 世界是可感的,生命是可感的,我們惟有以樂觀、開明的心去看待人生,滄桑與變幻掩飾不住的是心河的綠水長流。
今日交通
交通,是現今衡量緘市現代化建設的因素,是一個城市經濟文化的直接體現,城市交通是否暢通,城市規劃是不否合理直接關係到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發展。 初到北京,第一感覺便是交通秩序井然,四通八達。東、南、西、北三環路、四環路和五環路將北京城隔成三條帶狀區,其中的小路徑又將北京城分成了不同的小塊,整體看,北京城市的道路網大至為方格環行,北京道路幾乎筆直,很少有曲折,又有連接各處地區的公共汽車,所以北京給人的感覺簡潔明快。
北京的行人很少在馬路上穿行,在主幹道上,都設置了天橋和地下通道,這使交通事故減少許多,也使交通暢通,北京的地鐵貫穿市區,二條路線連接著北京市區的主要景區和重要地
點,使交通更暢通,行人更方便。 通向北京的鐵路大致有三條,分別去向北京北站、和平裏站、北京西站、廣安門戰,北京站和平京東站,這些道路大都離市區較遠,沒有鐵路穿過市區,方便了人們在市區內的活動。 在北京交通幹線兩側,有密集的車站,還有通往郊區的長途班車客運站。長途汽車站在市內幹道係統和其他對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聯係,能夠極大的方便旅客的出行。 坐在行駛在公路上的汽車。我們還不難發現北京交通路線還有很完美的綠化線,提供了很完美的交通環境。 相比來說鞍山的交通規劃,確實有待改善。 鞍山地區主要分為鐵東、鐵西、立山、鞍鋼廠區大部分,中間慣穿沈大線鐵路,另外還有三條環市線鐵路將市區分割開來,給人們在市區內行動帶來不少的麻煩。鞍山的火車站設在市中心,雖然對人們的出行有一定的方便,但對市區交通確有很大的影響。 鞍山的市區內基本沒有交通網,隻有部分的射線式道路,地區錯落,道路很難一通到頭,總要在什麼地方拐彎或隔斷,整體觀感不整齊,很繁亂,鞍山市交通路線上常有很多行人來回行走,影響交通秩序。政府對行人沒有很嚴格的要求,也沒有很明確的處罰條例,更沒有很嚴格的管理措施,是造成交通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路口的提示燈在不合適路段,例如交通大隊交通崗處的指示燈,有時行人要等50分鍾才有5分鍾時間過馬路,如此不合理的設計難以保證行人遵守交通規則。 城市內的公共汽車現已比較好,然而仍有弊處。在市區內很容易搭乘一個地區內通行的公共汽車,卻很難找到貫穿二個地區的公共汽車,甚至有的地區根本就沒有汽車通行,而且車量很少,間隔時間長,是造成高峰時間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汽車站點雖然密集,然而大部分是好幾路車共用一個站點,這很不利於交通的暢通,反而加重了道路的負擔。 自從前二年改善道路,加寬路麵後,鐵東區幾條幹線兩側甚至沒有植株,每逢春秋二季塵土飛揚,極大幅度地影響交通環境,不利於人民的出行需求。 鞍山的長途客運站較為周到,貼近市中心,而且與立交橋近在咫尺,可以方便旅客的出行,這是很方便的一項措施。 綜上所述,鞍山交通網雖比以往有很大的進步,卻比北京還相差很遠,我們的家鄉正一步步走向現代化,走向繁榮富強。而交通作為城市一雙眼,更應該明亮而醒目。
規則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間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經濟,同時也急紅了玉皇大帝的眼,為了拉近兩地間的差距,玉皇禦筆一揮,一批天營企業陸續成立。 眾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運輸公司還缺經理一職。對於天庭的支柱產業,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後,他決定派剛正不阿的李靖與人緣最好的彌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經。 三天後,兩人學成歸來。玉皇向來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彌勒作為後補,隨時任用。 李靖就職後,在經理室掛上了“規則是力量”的警示牌,這是他從凡間學來的。一月後,公司產值略有增加,但卻有極數匿名信飛到了玉皇手中,原來李靖剛正不阿,用嚴格的規則管製眾人,弄得工人怨載道。迫於壓力,玉皇不得不用彌勒代替李靖。李靖忿忿不平,掛印而去。 幾天後,在眾仙的歡呼聲中,彌勒走馬上任,在眾人的簇擁下,彌勒來到經理室,望見“規則就是力量”幾個大字,微微—笑,回顧眾人說:“此愚人之論也!我在凡間學習時,看到有個經理守規則,縱容員工,員工們也知恩圖報,幹群關係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為先,規則為末!”“是,是..”眾人連忙附和。
彌勒上任後,立刻把“規則”二字改為“寬客”,用它作為自己處事的警示銘。一個月下來,
公司產值增,上萬封感謝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過去了,運輸公司大幅虧損,但玉皇手中的感謝信還是有增無減。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親自去看看。 一日黃昏,玉皇身著便服,隻身來到公司,看到公司員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帶著疑惑走進經理室,看見彌勒正背對自己閱讀文件,於是便暗施隱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彌勒要發獎金了!”彌勒按規定拿出了員工們的勞動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給他勝利獎。天馬星隻出了半月工,唔,給他節油獎,都不容易。小熊星沒出工。這..”彌勒摸大光頭陷入深思,“按規定該開除他!” 玉皇暗想,“這麼辦吧!給小熊星安全獎,規則算什麼東西,人心最重要。”彌勒決定了。 “啊!”玉皇差點喊出聲來。 在回宮的路上,玉皇明白公司不景氣的真正原因: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辦什麼事,還得有規則,還是讓李靖來做吧! 一日後,彌勒下台。 半年後,公司法令一新,蒸蒸日上。
我們的未來
“雜”這個詞,往往與“純”對應,地位一向被忽視,誠如搞“純文學”的見著“通俗小說家”,往往是昂著頭走路;搞“純藝術”的見著拍商業片的,更是把“藝術”兩字大談特談。當然,“藝”是自己追求的,“術”是屬於搞商業片的,不是別的,隻不過賺錢有“術”罷了,殊不知,正是這些追求“雜”的人引領時代開拓了一個又一個新紀元。 “雜”就是對各方麵知識的孜孜以求,希望在各領域有所建樹。希羅多得的《曆史》與司馬遷的《史記》便是踏過千山萬水,收集各方史料,編纂而成,既有帝王將相,名吏異士,也不排除饕餮之輩,覬覦之徒。正是他們兼容並蓄,才誕生了中西方史學雙璧。蘇軾博才廣識,詩、書、畫無一不精,如果專擅一長,對另外兩門學問來說,都將是一大損失。正是對“雜”的不懈追求,中國的藝術寶庫中才又多出了許多瑰寶。 取彼之長以自強,“雜”學正是鼓勵人們追求多層次、多方麵的先進成果,來完善和改造自身,學習別人今天的成果,是為了自己明天的輝煌。美利堅民族融彙多文明的先進元素,所以才會崛起;楊振寧既是著名數學家,文章也很拿得出手,兩者互相促進,既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又加強了文字表達能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是我們拒絕外界先進事物的借口。隻有吸收多文明的新技術、新思潮,才能讓“中華牌”更加出色,創造出的新元素,一定會比虹更絢麗,比酒更甘醇。 “雜”學決不是膚淺的摹仿,而是深層次的追求超越。沒有滴水涓涓,哪來飛瀑千丈!沒有細沙碎石,哪來萬仞秀峰!打好基礎,博采眾長,吸收他民族先進元素,絕非隻是學習西方現有文明,更非追求“黃頭發”、“藍眼睛”的表麵風光。 學得雜了,不免引來糟粕、廢料,對此,我們更應嚴肅對待,中華的明天需要輝煌,而非沉湎於聲色犬馬,陶醉於花紅酒綠。花蔻待發,雛鷹試翼,我們更應持身正,慎輕狂,免得讓“雜學”中的垃圾毀了大好前途。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社會中一分一分地耕耘實踐,又何嚐不是“雜學”的一種途徑,不限於書本,學習處世,學習為人,學習各種實踐能力,是“雜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雜學”並非意味著拋棄本民族原有的精粹,民樂、民歌、民族服飾,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學習外來文明,是為了完善自我。正因為是中國人,才會為了祖國的昌盛、社會的繁榮,去學習,去奮鬥,這是“雜學”的根本目的。 “雜學”好比煉劍,把收集到的各種精美材質放入熔爐裏煉一煉,鍛造一把有中國特色的“中華劍”,去開拓祖國的明天———我們的未來。
(本文得分為68分) 評析 看到題目,便可料想作者行文前已成竹於胸了。果然,全文不緊不慢,開合有度,在短短的千字篇幅內既談了追求“雜”的意義,又談了追求“雜”的層次(不是摹仿,而是超越),還論及對“雜”的揚棄,學“雜”的途徑。最後以“煉劍”作喻,點出“熔爐”之意。此文堪稱“思想有深度,思維有層次,思考能變通”的佳作。小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