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規則1(1 / 3)

規則與社會

古人雲:無規不成方圓。 西諺說: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置一把沙於紙上,微微振動紙的邊緣,沙子便肆意地流動,如果在紙上塗一層明膠,再放之以沙,則粒粒皆安份地粘在紙上,還可以用之做砂紙,賦之以實用價值。 如果把人類比作砂,把社會比作紙,那麼規則便是那明膠,它使人類與社會相輔相融,並使人人發揮各自的功用,凝聚為一個堅實的群體,如果沒有規則,人類必將是—盤散沙。 由此說,規則是社會形成的基礎,沒有規則便沒有人類社會。 然而,規則不是死的,不是—成不變的,它要適時、適地、適人、適度。一方麵,它要限定,製約人類的行為;另一方麵,它也要促進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此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原始社會中,獵獲均分,人人平等,這種規則與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相適應。而如今,按勞分配,能者多得,這則是為了適應當今激烈的人才競爭,優化社會的勞動力。 在古代,政教合一,一個國度的人民大多數隻允許信奉統一的宗教,異教徒中,勇者或能改天換地,弱者隻是自取滅亡。這種殘酷的規則是與當時的強權專政相適應的,而如今,信仰自由,言論自由,人民找到了自我的價值,擴大了生存的範圍,這是朝代的要求,是人性獨立的需要。 古往今來,人類這群會思考的蘆葦以其無限智慧不斷探索著最適合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也在世代的繁衍中不斷去舊取新,追尋著最有利社會進步的規則。 從君主立憲、商鞅變法到羅斯福新政、聯合國的成立,再到“改革開放”、“一國兩治”和歐盟的擴大,人類從一盤散沙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智慧與魄力的堅不可摧的群體。 我相信,隨著更新,更完善的規則的確定,這顆顆金沙將把美麗的星球裝點得熠熠生輝,無限燦爛!

欲念與道德

“當一切的規範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時候,你離邪惡有多遠?”這是恐怖片《隱身人》海報上的一句話。一個透明的人麵對那不透明的世界時,潛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欲望開始蘇醒,於是,就有了那個邪惡的隱身人以及這部驚悚的影片。

真正的不安並不來自於片中的可怕情節,而是來自於我對自我的拷問,“當沒有任何規則製約時,你會做壞事嗎?”我的答案竟是:我會!這是源自人性之下的潛伏的欲念,也許外麵每個人心底都靜置著邪惡,而禁錮邪惡的束縛一旦開啟,那麼就有了人類曆史上諸多暴行。

我認為,人類文明的根本象征在於控製欲望,這也是人類擺脫野蠻的標誌。起先對於欲念的壓製來源於道德,這是一種來自人類長久社會活動中積累的理念,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我國古代儒學的中心之道,但古人雲:無德必之,唯德必危。這就是說,沒有強製的道德是蒼白無力的。從這一點上說,法家倡導的“以法治國”才是治理社會的方法,儒家所謂“以德治國”隻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 我們無法抑製欲念的衍生和流動,卻可以約束由欲念產生的行為,這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則。我們的邪念可能將某種道德顛覆了千次萬次,但帶有懲罰性的規則使得邪念無從迸發,並扶正著道德之樹,從而形成了法製社會。可謂“人性本惡,而人行總善。” 道德是規則的基礎構建,但違背道德卻未違背規則,納撒尼爾·霍桑筆下的威克菲爾德就是這樣的人物,也許是出自對流浪的熱望,他在某一天離家出走,卻隻到離家僅有一個街道之隔的旅店住下,並且一住便是二十年。這個離家出走的流浪者更引人注目,讀者不禁會由此丈量他距社會倫理道德間的距離,他違背了道德,脫離了本位,但我們不能說他有任何越軌行徑,而老練的霍桑為我們解答了難題,他在最後寫道:“在看似傷亂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被規範地放在某一個位置,一旦脫離了這個位置,我們將被這個世界永遠地遺棄。”這個威克菲爾德將被事實上也的確為這個世界所遺棄。在這裏,威克菲爾德違背的是另一種規則,一種社會法則。 正如《麥田守望者》中斯賓塞先生對霍爾頓所說:“人生就是一場球賽,我們卻要遵守每一項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是的,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參加這樣的“球賽”,就隻有遵守所謂“規則”。

藍色蛹·金色蝴蝶

藍色——流動的憂鬱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裏的道路迷迷轉轉,我卻總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聳立的密密的樓群將天空割離成一張破碎的臉。除了年輕,我什麼也沒有。 母親臨死前冰涼的手指,父親的歎息,後母的麵孔..在我眼前飛轉,織成一張網,我想逃,無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藍色的波濤向我湧來。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遠遠退開,卻又動彈不得。藍色的憂鬱從我的眼睛裏流出,流過我的臉龐。 蛹——自縛的悲哀

我拒絕那個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無法將她當作我的母親。

我拒絕了這個世界,我當作整個世界都是不愛我的。 我看過一幅畫:一個孩子站在廣闊的蘆葦叢中,沒有雲,沒有風,沒有走出去的方向,隻有寂寞來來回回穿行的聲音。 我也知道,我疏遠了愛,疏遠了世界。 夢中,一隻小小的藍色蛹在輕輕哭泣。 金色——我愛上了世界 今天,她帶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燦燦的陽光一點點將海水憂鬱的藍色吞沒。她送給我一張CD——《newbaby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譯,她告訴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對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對我說這個世界其實很美,有很多人在愛我:我的父親,在天堂的母親,還有她。 我轉過身去,悄悄擦掉眼淚。 蝴蝶——破繭後的美麗 我感到背後隱隱的痛,轉過頭,驚奇地看到了一雙金色的翅膀。 原來,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愛。親近美好,才會認識美好。 當我冷眼旁觀時,生命是一隻藍色的蛹;當我熱情相擁時,生命是一隻金色的蝴蝶。破繭而出的過程,也是感情變化的過程,親近世界的過程。 用愛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麗! (張倩,女,18歲,蘭鐵五中高三文科班學生。)

心靈的眼睛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也就失去了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魅力。 既然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那麼走在這坎坷的人生路上,我們要經曆風風雨雨的同時,還要麵臨著心靈的選擇—— 在閑難麵前,我們的心靈選擇了拚搏;在失敗麵前,我們的心靈選擇了再次奮鬥;在風雨麵前,我們的心靈選擇了繼續前進;在高山腳下,我們的心靈選擇了攀登;而在生命麵前,我們的心靈選擇的是.. 登山者在選擇向前進和援救快凍僵的陌生人麵前,他毅然選擇了後者,拯救了生命,也暖和了自己的心靈。對於登山者的行為,我們固然為之感動,然而,年輕的我們,在這生命麵前,你是否也暖和了自己的心靈,是否也攙扶著那生命走出了困境?隻要你的心靈選擇了生命,你一定會的。 “當世界選擇了你,你就擁有了燦爛的笑容;當你選擇了世界,你就擁有了美麗前景的未來。”在這心靈麵前你選擇了自己,也就選擇子這一個多彩的世界。

總以為夢想的天空總是一片晴空,走過以方才曉得,雨後的天空還會有更美麗的彩虹。

我們不能總是選擇成功,選擇歡笑,選擇燦爛的天空,因為我們的這種選擇是不現實的。既然我們的心靈選擇了生命,我們也就必須選擇風雨坎坷,選擇痛苦悲哀,選擇挫折失敗。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 在生命麵前,我們相信自己心靈的選擇是正確的。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年輕的我們在生命麵前,不畏懼挫折,所以堅定了自己心靈的選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如此,青春無需任何的憂慮。像那位登山者一樣,我們的心靈也選擇了拯救生命。 心靈的眼睛,把你從睡夢中喚醒,在現實中努力地奮鬥,充實自己的生命。 心靈的眼睛,讓你選擇了前進,把自己叫醒,在風雪中拯救那陌生人的生命。 生命,從大自然中來,最終又化為—縷輕煙,回到大自然中去..

公則生明-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