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自己挖一口井
郡歲月沙
美國學者阿爾多·李奧帕德被譽為現代環保之父、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他的著作《沙郡歲月》被稱為生存平等主義的聖經。以下內容摘自該書。 在那些日子裏,沒有人放棄一個殺狼的機會。動不動就手癢,想扣扳機: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我看到許多剛剛才失去狼的山的麵貌,看到向南的斜坡出現許多鹿剛踩出來的紛亂小徑。我看到每一株可食的灌木和幼木都被鹿吃去細枝和嫩葉,然後衰弱不振,不久便宣告死亡。我也看到每一棵可食的樹,在馬鞍頭高度以下的葉子都被鹿吃得精光。看到這樣一座山,你會以為有人送給上帝一把新的大剪刀,叫他成天隻修剪樹木,不做任何事。到了最後,人們期望的鹿群因為數量過於龐大而餓死了,它們的骨頭和死去的鼠尾草一起變白,或者在成排隻有高處長有葉子的刺柏下腐朽。 現在我猜想,就像鹿群活在對狼的極度恐慌之中,山也活在對鹿的極度恐慌之中;而或許山的懼怕更有充分的理由,因為一隻公鹿被狼殺死了,兩三年後便會有另一隻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過多的鹿摧殘的山脈,可能幾十年也無法恢複。 牛的情況也是如此。牧牛人除去牧場的狼,卻不明白自己接收了狼的一項工作:削減牛的隻數,以適合牧場大小。他沒有學會像山那樣的思考,因此,幹旱塵暴區便出現了,而河流將我們的未來衝入大海裏。 我們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榮、舒適、長壽,以及單調的生活。鹿用它柔軟的腿的追求,牧牛人用陷阱和毒藥,政治家用筆,而大多數人則用機器、選票和錢。這一切都隻是為了一件事:這個時代的和平。在這方麵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許是客觀思考的必要條件。然而,就長遠來看,太多的安全似乎隻會帶來危險。當梭羅說“野地裏蘊含著這個世界的救贖”時,或許他正暗示著這一點。山早就明白了這個意義,隻是大多數人仍然不明白。
禪師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好長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汙蔑他。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隻要心靈健康,別人怎麼做都影響不了我們。若我們一味地在乎別人的想法或說法,就會失去自主權。
你是NO1
理查·派克是運動史上贏得獎金最多的賽車選手。他第一次賽車回來時,興奮地對母親說:“有35輛車參賽,我跑了第二。” “你輸了!”母親毫不客氣地回答。 “可是,”理查·派克瞪大了眼睛,“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比賽,而且賽車還這麼多。” “兒子,”母親深情地說,“記住,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後麵!” 接下來的20年中,理查·派克稱霸賽車界。他的許多記錄至今無人打破。問他成功的原因,他說,他從未忘記母親的教誨,是母親在他為第二名沾沾自喜之時,幫他發現了他還可能是第一的希望。 第一是人們夢寐以求的,這個世界上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爭得第一,可是,試想一下理查·派克,如果他連第一都不敢想,他連自己都不自信,如果他得不到母親深情的鼓舞,他能在20年的時間裏稱霸賽車世界嗎? 記住,你用不著跑在任何人後麵!
用人方法
我們的餐館招人時,廣告上總少不了“有工作經驗、五官端正、身材苗條”等項。而享譽全球的麥當勞在用人時卻強調“心理素質良好,勇於麵對困難,渴望個人成長”。兩種用人觀一目了然,前者關注的是表象東西即相貌身材;後者則注重實質的東西即員工的精神狀態。 據說,麥當勞的成功寶典就是“不用靚女”。稍微留意,我們可以看到麥當勞快餐店的員工們均是相貌平平,彼此的個兒高矮不一,看上去這一切似乎不太和諧。但麥當勞在另一方麵卻要員工們絕對和諧,即在上班時間必須突出企業風貌:統一著裝、吃苦耐勞、勤奮上進,因為這些條件遠比那些漂亮臉蛋更重要。麥當勞不用靚女,實際上是不刻意拒絕“醜人”。臉蛋是天生的,工作態度則是後天教育、培養出來的。 麥當勞也“不嫌新人”。理由是:沒有做事的經驗,就好比一張白紙,對公司管理觀念的灌輸更容易接受。沒有經驗的員工現具可塑性的優勢,他們往往對工作任勞任怨。換言之,沒有小字輩加盟的企業,就會缺乏新的活力與生機。 麥當勞一般情況下不炒新人的魷魚,因為麥當勞的口號是:首先是一個培養人的學校,其實才是快餐店。對於有潛質的優秀員工(即使相貌平平),還送往麥當勞漢堡學校升造。
開拓性工作
李開複曆盡千辛萬苦出國留學,考入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導師是著名科學家羅傑·瑞迪。羅傑·瑞迪是美國總統特別顧問委員會信息委員會成員、“圖靈獎”獲得者,師從這麼一個實力派科學家,成為他的研究生,李開複不可謂不幸運,換句話說,真是找到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他無需出類拔萃,隻要混過研究生畢業,打著導師的牌子,還不是各大公司的“搶手貨”?大樹底下好乘涼呀。
可是,李開複並沒有在大樹底下解扣乘涼,合眼安眠,麵是在大樹的蔭澤下發奮學習,刻苦鑽研。他一頭紮到計算機語言識別係統的研究當中去,立誌有所作為。研究進行到關鍵之處,李開複對導師羅傑·瑞迪的方法產生了懷疑,公然拒絕了這位世界級頂級計算機專家
的指導,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他向導師力陳自己的觀點,堅定地說:“我想這樣進行,而不是你所主張的那樣。”羅傑·瑞迪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可以支持你。” 李開複按自己的路子走了下去,羅傑·瑞迪一如既往地給他提供最好的機器和最新的資料。有心人天不負,李開複按著自己的方式往前走,研究終於有了重大突破,語音係統的識別率從原來的40%提高到80%。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語言識別的研究都是在他開拓性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 如今,李開複已是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
寬大的心
有個英俊的年輕人在森林裏迷路3天,水盡糧絕,筋疲力盡,最後昏倒在地上。醒來以後,他發現自己躺在一間小木屋裏。他左顧右盼,看到一位醜陋的巫婆走進門來,年輕人萬分感激地說:“是你救了我嗎?我非常感謝你。” 巫婆用沙啞的聲音說:“年輕人,正是我救了你。你必須答應和我結婚,以報答我對你的恩情。” 年輕人一臉難色,心裏很不情願,但巫婆畢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所以隻好同意與她成婚。 結婚那天,巫婆在喜宴上的吃相很難看,還不時發出難聽的怪聲,不知道有多少客人因此而私下竊笑。可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年輕人忍受著這樣的窘境。 晚上兩人一起進入洞房,巫婆脫下禮服,就在那一瞬間,年輕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巫婆搖身一變,竟變成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 少女對年輕人說:“因為你容忍我在喜宴中的放肆行為,所以我決定每天有12小時變成美若天仙的少女。由你決定我是在白天變還是在晚上變,一旦決定就不能反悔。” 年輕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選擇。如果選擇在白天,帶著美若天仙的少女出門,可以讓旁人羨慕,但晚上卻必須和醜陋的巫婆共枕;如果選擇晚上,白天就得忍受眾人的指指點點,但卻可以與美若天仙的少女共度良宵。這兩種選擇都不是最理想的,於是年輕人歎息道:“我的確不知道該怎麼選擇。這樣吧!你自己決定要扮演什麼角色,我不幹涉你的生活。” 巫婆聽了很感動、很開心,溫和地說:“謝謝你對我的包容,我現在的決定是,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是美若天仙的少女,時時刻刻與你相伴在一起。其實,我本來就不是巫婆,而是一個留戀人間的仙女。我之所以變成巫婆,是為了尋找一個能真正包容我一切缺點的伴侶。”
上蒼的公平
有本叫做《龐城末日》的書裏麵有這樣一個情節。 意大利古城龐培城裏有位賣花女叫做倪娣雅。她雖雙目失明,但並不自怨自艾,也沒有垂頭喪氣把自己關在家裏,而是像常人一樣靠勞動自食其力。 不久,維蘇威大火山爆發,龐培城麵臨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被籠罩在濃煙和塵埃中,昏暗如無星的午夜,漆黑一片。驚慌失措的居民跌來碰去尋找出路卻無法找到。但倪娣雅本來看不見,這些年又走街串巷在城裏賣花,她的不幸這時反而成了她的大幸,她靠著自己的觸覺和聽覺找到了生路,而且她還救了許多人。因為她可以不用眼睛安全如常行走,她的殘疾已成為她的財富。
上蒼真的很公平,命運在向倪娣雅關閉一扇窗的同時,又為她打開另一扇窗。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多麵的,我們看到的隻是其中的一個側麵,這個側麵讓人痛苦,但痛苦卻往往可以轉化。有一個成語叫做“蚌病成珠”,這是對生活最貼切的比喻。蚌因身體上嵌入砂子,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