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長安城,風和日麗。綠樹,紅花的映襯之中,不時傳來這都市,繁華的聲音。
突然,一陳鑼鼓之聲,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隻見微波蕩漾的湖中,一絕色女子,微微欠身,施禮道:“小女子我是西洋人氏,偶來貴國,看到河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皇帝陛下,愛民如子,已有安民良策,貴國子民,人人為國擔憂,我有感於聖人教化,雖非本國人,也願為民,出一己之力,廣結善緣,救助民生。今小女子,獨坐船中,凡是有人,能用金銀珠寶,擊中我身者,小女子,定當以身相許,不中者,財物,捐贈災民。小女子,在此待緣七天,為取信於大家,特立下賣身契約。”
此言一出,人們議論紛紛,小船離岸,不過二丈,船身窄小,眾使此女,有通天身段,也沒有用武之地。金銀過來,如何躲避。在看此女,一雙眼睛,藍藍的,深邃如海,充滿了自信。一頭金發如瀑布般隨風而動,體態婀娜,神態莊嚴。莞爾一笑,金銀似雨點般飛向小船。隻見那女子,左右飄渺,體態轉盈,競沒有一絲,打到身上。人海沸騰了,喧嘩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紈絝子弟,富賈世商。小湖四周,人山人海,一把把的碎銀了,拋了過去,一把把的珍珠,飛向小船,一盆盆的金葉子,撒向天空,落向湖中。整個湖麵,水花四濺,銀光,金光,珠光,寶光,交織輝映,隻聽到劈劈啪啪,不一會,小船已被錢財壓的,幾近沉沒。可就是沒有人,能打到,這奇女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每天,來到湖邊,散財的富豪貴胄,數以萬計,湖中的水裏邊,都浮出了一座座的,金山銀山,珠光寶氣,彌漫了小船四周,可就沒有一個人能打中這個女子。人群浮動,喧躁聲,更甚。隻見那女子,輕拂金發,明眸一轉,朱唇輕啟:“諸位愛心,日月可鑒,今之舉,實為百姓之福。這幾天來,大家日散鬥金,在這最後一天裏,我為感謝大家,將獨坐船中,焚香告天,在香熄之前,凡有財物擊中我者,便是有緣人。”人海再次沸騰,人們心中那不可控的欲望,再一次,被這位女子,推向了極致。
正在這時,隻見一位年輕男子,分開眾人,一雙星目,凝神看向,船中女子,但見女子周身籠罩一層七彩光環,金銀珠寶,觸之即落。女子閉目打坐,一派莊嚴安詳之色。旁邊香爐之中,天香即將燃盡。人群之中,嗟歎之聲響起。女子,緩緩站起,雙手抱拳,剛要說話,就見四麵八方,無數散銀,轟然而至,女子猝不及防,慌亂之中,運起七色光環,但仍有一小粒銀子,打在了,小腿之上,女子連驚帶痛,雙手扶住護欄,才穩住身形。雙目急看,香爐之中,天香剛剛熄滅,女子,羞的粉腮緋紅,極目望去。隻見岸上,一男子,玉樹臨風,麵如白玉,星目流轉,嘴角含笑,四目想對,雙方都是一震。一種雙方都沒有過的感覺,流轉全身。人群大嘩,嫉妒之聲,懊悔之聲不斷。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那女子也不忸怩,找來官府之人,清點錢物,得金十二萬九千六百兩。官府如何發放,賑災物資,暫且不敘。且說,那女子收拾行裝,大大方方,走到那男子身邊,道:“見過相公,不知相公,肯接納妾身否?”那男子,道:“幸甚至哉!”兩人互通家常,原來,這男子,姓張。女子姓白。
二人就於這長安城中,擇一偏僻雅居,遍請鄉鄰,天地為證,成就夫妻。
婚後的生活,平靜而又幸福,一年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取名張玉,小字典兒。幸福的一家人,男耕女織,勞作之餘,小院裏充滿了,歡聲笑語。
張玉三歲的時候,他的父母說是要出門做生意。把他寄養在了佛門之中,他的父母此去之後,音訊全無,兒時的張玉,年幼無知,隻是每天隨師,練功,誦經。誰都想不到,一家人的下次團聚,世間幾度滄海桑田。這是後話,暫且不說。
且說。張玉拜師的佛門。及是有名的佛家門派,位於方寸山的,菩提門。方寸山,方圓八百裏,共有五座主峰,分別以天、地、人、佛、心為名。心為主峰,佛門注重心性。由此可見一斑。心峰最小,其它四峰,環繞四周,心峰之頂,有一平地,方圓三百六十丈,因之為名,方寸山。張玉師父,並不是什麼佛門大賢,而隻是藏經閣中的一名值事僧人。除了每日照顧張玉日常起居外,都在藏經閣中度過。小張玉,雖不認的經文。然師父,每日誦經,也是他大有慧根,佛緣深厚。耳染目濡之下,他的心性空明,佛性漸明。每日沐浴在佛法之中,他的頭部,偶爾閃耀出,金色的光環,滿臉的祥和、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