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理小常識
心理學概述
什麼叫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它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更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所以說,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原先,心理學、教育學都同屬於哲學的範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繈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了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有人說:“學心理學的人能看透別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裏想什麼,好厲害!”這些說法把心理學神化了.其實,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學家隻是在盡可能的按照科學的方法,間接的觀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和言語等過程)是怎樣的,人與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個性,包括需要與動機、能力、氣質、性格和自我意識等,從而得出適用人類的、一般性的規律,繼而運用這些規律,更好的服務於人類的生產和實踐。
心理學產生的標誌
在邏輯層麵上,心理現象包括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想象、情感和意誌等,到底那一種心理現象的出現標誌著心理的誕生?即心理產生的標誌是什麼?又是何種心理現象的產生宣告了心理的產生?
我們知道,有現象必有其本質,心裏導致心理現象的產生。在所有心理現象中哪一種才是最先產生而又最基本的心理現象,且能合理推出發展其他心理現象?顯然是感覺。隻有感覺才是產生的最早又能發展出其他的心理現象,所以感覺應該是心理誕生的標誌。
這裏可以從三個方麵來說:
(1)感覺是其他一切心理現象的基礎,沒有感覺就沒有任何心理現象。感覺誕生了,其他心理現象才能在感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感覺是其他一切心理現象的源頭和“胚芽”,其他心理現象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發展、壯大和成熟起來的;感覺是其他心理現象大廈的“地基”,其他心理現象都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
(2)個體心理學表明:剛出生的嬰兒就隻有無條件反射和簡單的感覺,而知覺和表象等都還沒有發展起來,但卻不能否認嬰兒就沒有心理。心理隨著感覺的誕生而誕生,一旦有了感覺也就有了心理。而其他一切心理現象都是以感覺為“胚芽”發展起來,是胚芽成長的不同階段。隨著嬰兒的發育,其心理也逐漸發展起來,心理現象將會愈來愈複雜。
(3)動物進化史也表明了感覺是心理產生的標誌和“胚芽”。感覺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呢?也就是說感覺是在動物進化史中的哪種動物身上開始出現的呢?最開始出現心理現象的動物是腔腸動物。具有網狀神經係統的腔腸動物以簡單的感覺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映,腔腸動物具有最簡單最低級的心理現象,也就有了心理。以後隨著動物的進化和發展,肛腸動物的心理也在逐漸發展,豐富,並逐漸出現了知覺、表象、想象和思維等。心理進化史是動物進化史的附著物,並隨著動物的進化而進化的。心理也是從隻具有感覺的動物隨著生物的進化而發展起來的,心理在感覺的基礎上隨著生物的進化而紛繁複雜起來,出現了知覺、表象和想象等,直至出現了意識和思維等高級心理現象。
心理的健康狀態
什麼是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軀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標準,全麵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這就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我們再來細說一下心理健康的具體內容。
1、積極有效的心理狀態
能夠對當前發展中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做出良好的適應,不同層次的人所具有的反映也不一樣。但是健康的心理一定要有好的智力條件。
2、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就是要有好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屬於什麼樣的狀態,跟周圍是什麼樣的關係,這樣才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和選擇。
3、社交的能力
如果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再聰明的人也不會成功。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則。
(1)平等原則。不管貴賤高低,我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首先要尊重他人,別人才能尊重你。
(2)相容性原則。人跟人肯定不一樣,隻能求大同存小異。每個人生活的方式不一樣、習慣不同,所以大家都要互相容忍一些,同學之間更是如此。
(3)互惠互利原則。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的一項調查,平均有三個朋友的人比沒有三個朋友的人要多活三到五年。朋友很重要,但要有好的朋友,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要互惠。
(4)守信原則。守信從心理過程來講就是保持一致性,使我們對將要發生的事情能有一個預測,有了好的預測,才能有好的行為。
4、保持情緒的穩定性
人遇到高興或者不高興的事,都不能讓情緒表現過激。生活或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能接受的,要學會自我控製,該忍耐就要忍耐,吸取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
5、具有抗打擊和康複的能力
有些人遇到打擊一下子就垮了,有些人卻能夠在刺激中承受忍耐。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從來不受任何打擊,那他也一定會在某次打擊中一蹶不振。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係、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真的會導致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麵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麵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谘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麵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範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複雜的人際關係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所謂的正常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紮、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衝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
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而改變、扭曲。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隻是處於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裏,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所以,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學習、生活,享受人生。
心理的不良狀態
什麼是心理不良狀態
心理的不良狀態,又稱第三狀態,是界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學習壓力大、競選失敗、被老師批評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學習帶來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
1、時間短暫
這種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
2、損害輕微
這種狀態對社會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隻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彙。
3、能自已調整
有這種狀態的人大部分都能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盡快得到調整。
如何麵對“亞健康”
你是否整日忙於學習,考試或是學分名次而沒有屬於自己的閑暇時間?你是否經常感到頭痛頭暈、疲勞乏力、失眠健忘、情緒低落卻找不到病因。那麼,心理學家就要提醒你:灰色健康正悄悄逼近你,你很可能已經或者快要走進亞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我們與外界的信息交流越來越直接、快捷。但心理的空間卻越來越狹小,遭遇到誘惑和衝擊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比如為了得第一,為了上最好的學校等。如果說心理疾病離大多數人還很遠的話,那麼,灰色的心理狀態卻正悄悄逼近我們。 如果我們把白色比作健康的心理狀態,黑色比作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那麼,介於黑白之間的灰色正是處於第三狀態的亞健康心理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是心理障礙的易感人群。由於長期緊張的精神壓力(無論學習生活)而使其處於焦慮、應激狀態下。如果長期“消化不良”,就會積勞成疾,導致情緒低落和“心力衰竭”狀態,諸如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學習效率下降、敏感多疑、思維狹窄、憂心忡忡、焦慮抑鬱,常伴隨著說不出理由的焦慮不安感。
美國心理學家梅爾傑斯為“第三狀態”的亞健康易感人群描繪的畫像是:情緒低落、自卑、放任衝動、角色混亂的人。心理疲勞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定通過生理症狀或異常的行為表現出來,心理障礙最終引發了身體疾病。
壓力研究的奠基人塞爾葉在幾千例屍體解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大多數人並非死於年老本身,而是死於由長期持續的壓力反應而造成的器官損傷。有人調查了54名猝死的男子,其中41人死前精神抑鬱已達數周,並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精神緊張、抑鬱沮喪、消極悲觀、愁緒重重。
其實,灰色健康並不可怕,然而由於它不能顯現出疾病狀態,因此常常被人忽略。1997年8月19日,某廣播電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在家中自殺。此後,上海、廣州的兩位廣播電台熱線談心節目的主持人也相繼自殺。據心理學家估計,這些人在自殺前很可能已經是處於灰色地帶的隱性病人。
事實上,這種危險正隨著現代生活的加快在人群中日益普及,它不僅是那些在旁人看來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成功者的麻煩,甚至正值花季的青少年也會“感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教育和社會問題。有一個五年級的男生一走進教室就覺得噪子奇癢,吞咽困難,上課時也幹咳不止,老師以為他在故意搗亂,且屢教不改。後被醫生確診為“神經性咽喉綜合症”,而尋其原因竟是由於學習緊張、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
亞健康心理並不是無藥可救。因為真正使人脆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所做的反應。所謂“解鈴還須係鈴人”。也正如同心理學家特羅茜·羅爾在談到“心病牢獄”時所說,“正因為它是我們自己構築的,我們就有能力用自己的雙手打開枷鎖,把自己解放出來。”如果平和安詳地對待人生的各種際遇,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從灰色的陰影中解放出來,獲得幸福的一生。
什麼是心理障礙
什麼叫心理障礙
百科全書中對心理障礙的解釋是“個體無法有效地按社會規範或適宜的方式去適應環境要求,從而表現出心理活動的一種異常狀態。”
普遍說來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方麵(或幾方麵)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也就是心理活動中出現的輕度創傷,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時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屬於正常心理活動中暫時性的局部異常狀態。當人們遭遇重大挫折或麵臨重大抉擇,例如考試成績不佳,落榜,人際關係衝突等而造成的情緒波動,失調,導致一段時間內對周圍事物失去感知、興趣,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這種人最容易表現出情緒焦慮,恐懼或者抑鬱,嚴重者會感到沮喪,退縮,自暴自棄甚至衝動報複。
長期持續這樣的心理障礙狀態宜導致精神疾病,引發各種智力發育異常等。尤其是青少年,不僅學習任務繁多,還要投身於各種考試,名次的激烈競爭中。如果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狀態,都一定要尋求心理醫生,提前從這種狀態中解脫出來,做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好學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符合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2、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青少年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於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則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3、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誌著心理的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即使突然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並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於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形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4、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夥伴關係。
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以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個性,而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協調。
5、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和應對能力。
6、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並形成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行為模式。如果心理、行為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發育問題。表現為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