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心理學1
人際交往是青少年人生發展的基石
人是社會的人,人不能沒有交往,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心理學家的大量研究和人們親身經曆的生活實踐都已證明,人一生的成長、發展、成功、幸福都和人際交往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密不可分。
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有關研究發現,交往不良的兒童在情緒、行為、學業上易出現問題,且成人後更易發生精神疾患。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麵的拓展及生理、心理的變化,使他(她)
們的思維日益發展,情感日益豐富,精神需要越來越多。由於心理上“斷乳”,他們自我意識萌發,渴望自由,按自己的意願生活的欲望增強,要求擺脫成人的束縛,但結果不可能事事如願,因而就易與老師和家長發生衝突,出現逆反心理;由於逆反心理的支配常常影響了與家長、老師之間的正常溝通,致使部分青少年煩躁、困惑、苦悶和孤獨。加上肌體發育的第二高峰期帶來的性成熟、不安全感和緊張感,這時,他們更需要社交活動,更需要交流、溝通、理解和關愛。
現在,不少青少年朋友因種種原因缺乏社會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如當幹部的學生不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學習名列前茅的學生,在眾人麵前手足無措;想與異性交往的學生,卻把握不好交往的分寸;和父母與老師關係欠佳的學生,卻不知怎麼改善和溝通;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朋友,不明是非,結交社會的不良青年,以至於在前進的道路上跌了跟頭。
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紀未來的建設者。21世紀是一個廣泛交往和合作的社會,隨著交通和通訊事業的飛速發展,地球變成了“村落”,高新技術使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快捷和頻繁,所以它對人才的需求也日趨提高。現代大生產要求人們彼此溝通,密切配合;現代科技把人們的交往主體化,讓人們能超越空間進行合作。然而如果青少年朋友在人際交往方麵有障礙,必將會影響未來事業的發展。
美國卡內基工業大學對10000人的個案記錄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智慧”、“專門技術”和“經驗”,隻占成功因素的15%,其餘的85%決定於良好的人際關係;美國哈佛大學就業指導小組對數千名被解雇的員工進行綜合調查,發現人際關係不好的,比不稱職的人高出兩倍多;美國對每年調動的人員調查,發現因人際關係不好而無法施展其所長的占90%以上。
有人說,人生的關係是人情的關係,人生的豐富是人際交往的豐富,許多科學研究證明,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得到他人幫助的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成功率可達85%,而個人幸福也有90%的把握。
因此,我們說人際交往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事業走向輝煌的助推器,一點也不誇張。對於青少年來說,人際交往就相當於人生發展的基石。
青少年人際關係的類型和特點
中學時期的學生之間的交往既有普通人際交往的共同之處外,又具有其本身的特點:有人說學校是象牙塔,又有人說學校像小社會。一方麵,學校裏的人際交往其目的較社會上單純,情景因素占較大比例。學生之間一般比較重視心與心的交流,看重每一份真摯的情誼。在學生時代容易產生誌同道合的摯友,甚至一生的知己;另一方麵,校園的人際關係亦能從某些方麵折射出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對人際關係開始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其中包括人際交往的目的等等。更多學生不願做書呆子,他們滿懷學以致用、走出校門、踏上社會的渴求。在向社會學習的過程中,彼此可能產生更為理智深厚的友情,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社會上的較表麵、較功利的交往。人際交往於此展現出了其複雜的一麵。
如何正確定位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呢?從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學的十幾年時間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交往體驗和經曆,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對比較穩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再如何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際關係的奧妙,對人際關係的認識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與調整的。隨著人的思維世界的豐富,原來的交往方式並非一定正確可行。於是,人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惑,甚至走進誤區。
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時不免覺得有些人不好相處,有時,又會感到自己也有與人難相處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困惑就會加深。以下時從大量不同類型人際交往中提取的典型模式,通過對這些模式的研究能使我們加深對人際交往的理解。
1、自我中心型
美國社會學家杜威在《哲學的改造》一書中,分析人們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對待個體與社會關係的認識有三種態度:其一,社會為個人而存在;其二個體應服從社會;其三,社會與個體有機相關,社會需要個體的效用與從屬,同時亦需要為服務於個人而存在。“以我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講的第一種。這類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在於“我”字優先: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有的學生對於集體生活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沿襲著在家中當“小皇帝”的習慣,覺得周圍的人讓著他是應該的,他想幹什麼就得幹什麼,不管是否影響他人的生活習慣;有的在學習上“自我中心”,因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覺得自己在學習上占有較大的優勢,看不起一般的同學,不願與他人共同探討、相互學習,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有的在社會活動、集體活動中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是小團體的核心或班裏活動的主要組織者,甚至在學校、區、市裏都小有名氣,總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和想法,總希望別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也有的集以上兩種或三種毛病於一身。可以想見,這樣的人越多,這個生活圈子的人際關係就會越不和諧。
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方式最易導致孤立、不受歡迎的局麵,給自己、他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給集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以我為中心的人應該發現“山外青山樓外樓”,學習偉人的謙虛美德,善於從他人身上吸取養分;而周圍的人也應幫助引導他,並懷有適度的寬容精神。
2、自我封閉型
自我封閉型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由於性格原因造成。這些人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性格內向孤僻,比較害羞,不知如何主動與人相處,隻是較為被動地應答他人的行為,內心世界不為他人所了解——雖然他也願意甚至渴望達到理解;
(2)由於獨立意識過強造成。這類人認為“事事不求人”或“一兩個朋友足矣”。他們覺得自己的個人力量足以處理好一切事務,而不需他人友誼和援助;
(3)由於過於看重個性所造成。這類人認為“如果為了使相互之間的關係融洽而彼此適應對方,就是抹煞了自己的‘個性’”。
(4)由於否定友誼所造成。這類人認為“人心難測,朋友難交”,懷疑朋友之間會有真正的友情。
自我封閉型的交往方式與多年前中國閉關自守、眼睛不看國門外,一心隻顧埋頭搞建設的境況一樣,不適合信息交流量日趨增大的現代生活。自我封閉型的學生應該從國家由封閉鎖國而改革開放悟出真諦,開闊自己的胸懷,去廣交朋友。
3、亦步亦趨型
亦步亦趨型的交往方式指的是老好人般交友方式。持這種方式的人往往人雲亦雲,而人雲亦雲的本質是交友無原則。表麵上與誰都挺好,實則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前麵一個少年犯的故事某種程度上揭示的正是這樣一種交友無原則、凡事亦步亦趨的交往模式。這種交往模式容易助長壞風氣,既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友情,又不利於集體好風氣的形成。
事實上,維護友誼,不等於遷就對方。附和對方,靠一團和氣來調和矛盾,雖然表麵上不傷情感,但實際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離。交朋友必需堅持原則,有時不妨做諍友,給予他人真心的批評與建設,建立真正的、互幫互助的、和諧的人際關係。
4、社會功利型
這種觀念由來已久,培育於“性惡”論的土壤中。古代希臘人的“個體人格”,近代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都是社會功利型交往者的鼻祖。學生之間的社會功利型交往方式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風氣在學生中的折射。持這一交往方式的人往往把友情看作交易,認為“友誼”無所謂真情實意的情感交流,隻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利用,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代名詞。這類人往往沒有目的不做事情,即所謂的“不吃虧”。因此,其“友誼”好時可以“天長地久”、“稱兄道弟”,而當利益轉移,便可能“移情別戀”,與他人續前緣;常常表麵恭恭敬敬,背地裏另有打算。雖然這在學生中占少數,但依然汙染了校園空氣。
這樣的人將個人利益置於首位,將物質利益看得過重。他們應該一方麵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另一方麵將“小我”放到“大我”中,使自己融入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