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挫折心理學2(1 / 3)

第六章 挫折心理學2

如何培養自身的對挫折的忍耐能力呢?首先,我們要認識挫折。

第一、我們要意識到挫折的存在性。意識到挫折是客觀存在的。人生並非處處美好、舒適。每個人都會經曆挫折,挫折其實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從而要從心理上做好準備,如學習、人際交往等。

第二、我們要意識到挫折的兩重性。挫折的結果一般帶有兩種意義:一方麵可能使人產生心理的痛苦,行為失措;另一方麵它又可給人以教育與磨練。我們應該看到挫折的兩重性,不應隻見其消極麵,應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挫折。

其次要掌握幾種抗挫折的方法,有效的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

1、目標補償

即最初的目標受挫後,用其他的目標代替原來的目標,以其他的成功來給予補償。當我們在某一方麵遭受挫折時,可以通過在另一方麵爭取成功來減輕挫折和心理不適,取得心理平衡。古今中外這方麵不乏其例,如明朝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科舉落第之後,轉而潛心研究藥物學,最終寫出了《本草綱目》。

2、積極轉移

即通過轉移,把受挫後產生的消極情緒轉達化為積極情緒,減少麵對挫折的恐懼心理。學生如果過分注重某一次挫折事件,往往會苦悶、悲慟難消,有時甚至進入惡劣情緒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因此,要懂得遇到挫折產生不良情緒時,可以用轉移情緒的方法來化解。比如翻翻自己心愛的影集、看看電影、逛逛公園,找同學打打球、做做遊戲等。

3、適度宣泄

人們在遭受挫折時產生的緊張情緒,必須經過某種形式得以發泄,否則積累過多,容易導致精神失常。所以我們中學生可以運用一些適當的宣泄方法。方法有:一是“哭”。遭遇挫折時,哭並不一定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適度的宣泄方法。經研究表明,人遭遇挫折後,通過流淚可以將一些有害的物質排泄出去。所以,當遇到挫折而無法控製悲傷時可以大哭一場來宣泄自己的苦悶;二是“傾訴”。即遇到挫折時把自己的煩悶向依賴的朋友或親人訴說,也可以寫日記,傾訴自己的不快和今後的打算。

最後我們應調整自已的心態。首先我們可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我們中學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的青春年華,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幻想,對學習和生活難免抱有較高期望和較高要求,但由於對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計不足,對自身能力、知識水平缺乏全麵認識,所以一旦遇到不順利的事容易產生挫折感。因此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可行的目標,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時注意不輕易否定自己。其次,我們要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挫折可成為弱者巨大的精神壓力,也可成為強者勇往直前的動力。要意識到堅強的性格需要個人有意識的磨練,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歌德曾說過:倘不是就眼淚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樹立堅定的目標,培養樂觀精神,這樣一來就能從逆境中奮起。

麵對挫折,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青少年時期正處於人生重要的轉折時期,沉重的學業負擔,家庭的殷殷希望,同學間的競爭,成長的煩惱,無時無刻不沉甸甸地壓在心頭。對未來充滿希冀,對人生做了美麗的描畫,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渴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成功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挫折,就像明媚的陽光下猝然降臨的一場雷雨,就像奔跑時猛然遇到一塊絆腳的石頭。挫折擊打著青少年敏感而脆弱的心靈。通常可采取下列方法降低挫折的消極影響:

放鬆心境

找一個安靜的、不受幹擾的環境,閉上雙眼,平穩呼吸,什麼也不要去想,或想象一個你最喜歡的地方,或想象蔚藍的天空,蔥綠的樹林,潺潺地小溪,幽靜的畫麵;或者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今後會好起來的”;或者像《飄》中的期嘉麗所說的,“讓我明天再考慮這件事吧。”暫時轉移一下視線。

適當參加運動

參加適當的戶外活動可暫時擺脫情緒的低落,跑步、打球、遊泳、爬山、短期郊遊都可消除身心的疲憊,得到心理上的放鬆。

與朋友交流

遇到挫折和難以自我解決的問題時,找朋友、家人傾訴一下,朋友、家人的支持會鬆弛你繃緊的神經,而且朋友的分析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幫你理清思路。尋求幫助並非意味著軟弱和無能,更不必擔憂遭人譏笑,這隻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痛苦的分擔。

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是宣泄積鬱、平衡心態、製造快樂的良方。當你遭受挫折時,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用幽默的方法調整心態。

將負麵能量升華

遭到挫折之後,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從而將不良情緒導往比較崇高的方向,使其得到升華,這是最為積極的辦法。關於采取升華這種積極的方式,就能像貝多芬說的一樣:“通過苦難,走向歡樂。”

怎樣訓練抗挫折心理

中小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遭受挫折的可能性很多,其中學習受挫、交往受挫、生活受挫、創新受挫是比較常見的。因而,心理素質訓練應重視這四個方麵受挫能力的訓練。

1、加強正確對待學習挫折的訓練

恰當期望。學習受挫往往是由期望不當造成的。對自己的學習期望過高,超過自己的實際能力,便容易形成學習挫折。

勇對困難。通過樹立榜樣,嚐試實踐,自我激勵等方法,培養學生勇敢麵對困難,勇於戰勝困難的精神。

善待錯誤。逐步懂得:錯誤是難免的,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錯誤是可貴的,可以從錯誤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隻有針對具體原因,才能尋找改正錯誤、避免錯誤的良策。

“軟化”學習挫折。幫助學生掌握“注意力轉移”等一些簡單的“軟化”學習挫折的方式方法。

訓練示例:困難像什麼

(1)讀兒歌:

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

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2)“困難”可以比作“彈簧”,還可以比作什麼呢?每人想一句,然後小組討論。

(3)小組合作,模仿上例,編寫一首新的“困難”兒歌。

2、加強正確對待交往挫折的訓練

中小學生的交往受挫,包括同伴交往受挫,師生交往受挫,親子交往受挫。

(1)正確認識交往受挫,一是認識交往受挫的極大可能性,各人個性不一,所處情境不一,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交往矛盾,矛盾處理不當,就會導致交往受挫;二是認識交往受挫的多種原因,有的責任在對方,有的責任在自己,有的雙方都沒有責任,而隻是時機不成熟。

(2)正確處理交往矛盾,減少交往挫折。緩解交往矛盾的方法很多,例如,回避法、冷處理法、曉理法,等等。通過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簡便的易於操作的方法,並運用於交往實踐之中。

(3)正確調節交往受挫的情緒。交往受挫,或多或少,或強或弱,總會產生挫折情緒。要讓學生逐漸學會調節受挫的情緒,使之趨向平緩,趨向積極。

訓練示例:100個怎麼辦?如:

被同學誤會了,怎麼辦?

家長做錯事,我指出來,他不但不改正,還罵我,怎麼辦?

3、加強正確對待生活挫折的訓練

正確對待家庭生活變故引起的挫折。有調查表明,中小學生的許多重大挫折來源於家庭生活變故。諸如父母感情破裂,親人患病,家庭經濟崩潰等等,都可能傷害孩子的心靈。因此,要通過討論、示範、角色扮演等方式,訓練承受家庭生活變故引起的挫折,著重是做好心理預防和引導學生自我心理疏導。

正確對待身體傷病引起的挫折。有的同學由於各種天災人禍,導致傷病。身體的傷病極容易引發心理創傷,心理創傷又會惡化身體傷病。所以,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要正確對待身體傷病。通過榜樣學習、自我分析、假想訓練等方式,提高自我承受因傷病而引起挫折的能力。

訓練示例:爭做“小強人”

如某小學為培養學生耐受挫折的能力,開展全校性的爭做“小強人”活動,每年評比50名“小強人”。

由“小強人”組成演講團,到各個班講述自己不怕挫折,勇敢頑強的事例。

並請部分“小強人”在家長學校,向家長宣講自己不怕挫折,勇敢頑強的事例。

4、加強正確對待創新活動中的挫折的訓練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創新實踐活動越來越多。在這些創新實踐活動中,中小學生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這正是對中小學生進行耐受挫折能力訓練的契機。要抓住這個契機,逐步認識失敗與成功的關係,逐漸培養起鍥而不舍的精神。

訓練示例:純淨水與天然水

進行對比實驗:純淨水中兩條金魚,天然水中兩條金魚,同樣喂少量的食物,看哪種水中的金魚生長得好。

一次實驗,可能有很多偶然因素,或者是金魚不一樣,或者是溫度不一樣,因而不能就此得出結論,還要進行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實驗。

讓孩子連續進行實驗,並記錄下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