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做一名優秀的心理工作者5
(二)積極體驗的最終指向——“自我”
作者認為體驗是一種與主體的感知、情感、意誌、想象、回憶、直覺等心理功能結合在一起的心理活動。它具有有意識去經曆、感知、理解、領會或者對經驗的再感受、再經曆的特點。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帶著強烈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以致逐漸消融自我的顯意識。正因為如此,他又帶有生命情感的特征,昭示著生命、價值和意義,從而具有本體論上的意義。體驗有三種類型和層次。
一是,有意識地去經曆、實踐,即帶著情感去認識、感知客觀事物或經曆某種事情。
二是,對過去經曆過的事件或事物帶著強烈的情感去再感知和再領會。這往往與回憶相聯係,但是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回憶,而是帶有情感色彩的回憶。
三是,帶著情感去想象可能發生的事件或事物。但這一般需要過去的類似的經驗,但不完全等同於經驗。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體驗,在整個體驗過程中,主體始終都帶有理性的思考。這就是體驗不完全等同於感知、情緒、情感的地方,也是體驗不完全等同於想象、回憶的地方。
因為體驗中有感知、情緒、情感,也有想象、回憶,但是,體驗是在它們基礎上的升華,是主體對它們的再認識、再感知、再領悟。在這個再認識與再感知的過程中,主體對自身生存進行自覺的探索,從而實現對宇宙、人生價值、意義的直覺。因此,主體在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對過去的錯誤認識以及特定情緒、情感以及錯誤的應激行為得到領悟,從而具有治療心靈創傷的作用。
作者認為,首先“自我”本身就是社會化形成的,雖然機體是建構自我的基礎,但是,自我的社會化形成可以超越和升華本能的自我。
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在於他具有超越生物本能的精神世界和價值意義世界。所以,自我是一個社會化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自我是一個生成性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先驗的概念。自我是本能與社會化相互作用逐漸發展起來的自我,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它包含對自我的認識、評價、處理主我與客我的關係,認識、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認識與處理與自然界、與社會的關係等。這樣一個多層次、多方麵的生存結構網絡關係,就是人生的生存本質,也是自我的本質。因此,體驗也就具有人的自我生成的意義和價值。這樣更能反映自我的本質以及揭示體驗的內涵,並運用體驗來進行心理谘詢和治療。
人的行為是由他的自我所支配的。這個自我就是它的主觀心理世界。“自我”從其形式上看是主觀的,從其內容上看是客觀的。人的自我是社會化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生長過程,是人的本能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所產生、形成的。既然人的行為要受自我主觀世界支配,谘詢者就要進入他的主觀世界才能理解他行為的心理原因。
怎樣才能進入來訪者的心理世界?
每遭遇到一件事,都可能從中體驗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但是,人們的情感與理智不總是平衡的。衝突事件的突發性,衝擊性大,致使當事人情感與理智失衡,就不能恰當地體驗到事件的本真意義,或者造成錯誤的體驗或者消極的體驗。這種體驗積澱在當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成為每一次遭遇新事件的應激行為的心理基礎。
從不恰當體驗對應急行為的影響來看,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遭遇的事件本身的突發性,衝擊性大,引起了強烈的異常情緒體驗,致使當事人立即痛苦、煩惱不堪,但是,當事人情緒與理智的調控能力很強,過一段時間就自然恢複。
二是,在同樣的情況下,有的人能夠迅速恢複,有的人則不能恢複,而是形成一種持續的心境,長期影響當事人的情緒或行為異常。
三是,事件對當事人所造成的衝突不太強烈,當時產生了不太恰當的體驗,但並不立即產生痛苦、煩惱或過度興奮的情緒體驗,致使在大腦中、經驗中留下了某些痕跡,當今後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就在這一導火線的誘發下死灰複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
四是,不論事件在當時對當事人的衝擊大小,他都能迅速調節,恢複情緒與理智的平衡,而且今後對於類似的事件發生時,由於經受過打擊,反而增強承受能力。這種情況一般都在以後的生存過程中,自我得到了開放,更加成熟,在潛意識中已經糾正了過去不正確、消極的體驗。正常的、積極的體驗中,情緒與理智達到平衡,即使有局部不平衡,但能較快地恢複平衡或者通過反省或再體驗可以得到修複。
衝突事件是經常產生的,但是對衝突的體驗是否恰當,從實質上講,要看當事人的發展與社會化發展之間是否平衡,或者是否能與自身所處的環境保持一定的張力。一旦當事人的自我社會化發展與社會本身的發展產生較大差距,或者與自身所處的環境不能保持一定的張力,就隨時都有可能遭遇衝突事件,並且不能合理分析、正確看待衝突的原因,不能調整自己對待衝突的態度。如因能力、素質發展趕不上社會現代化進程,造成下崗、失業、地位下降。就有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體驗:
體驗到挫折,喪失信心,產生退縮情緒;
體驗到社會不公,產生反社會情緒;
體驗到積極向上,激發努力發展的動力。前兩種體驗都將封閉自己,情緒得不到釋放,遲早會產生心理障礙。
按常理來看,衝突能促進人體驗。這是因為自我與社會的不協調(包括落後於社會和超前於社會兩種情況)所產生的衝突有以下幾種功能:
使當事人感到自我與社會的差距,帶來了自我的不適應,產生焦慮,促使主觀的“我”與客觀的“我”的分離。這種分離是人反省自身、認識自身的條件。
遭遇衝突,人自然會產生本能的逃避,但是,衝突是難以否認的,它要強迫人去麵對,這就促使人超越本能或簡單的情緒反應,進入理智的反省自身的狀態。
衝突事件讓人積累正確體驗經驗。人在平常的事件中,可以自如輕鬆、簡單地處理好各種關係,不會產生衝突以及情緒障礙。但是,衝突事件就需要人們的自我尋找特殊的方式來應對,於是情緒與理智都被調動起來對付衝突事件。這就是積極防衛,防止自我不被傷害,或不被進一步或繼續傷害。
心理障礙的產生主要是當事人遭遇某種事件,對他的生存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從而產生強烈的情緒衝突,以至於長時間不能消退,成為一種持續的心境。這種衝突中斷了當事人的理智反思。於是,他就采取消極的防衛。埃裏斯所說的“選擇性知覺”、“歪曲經驗”、“否認”以及人們常說的合理化等就是消極防衛的具體方法。
消極防衛可在短時間裏解決問題,但不能長時間解決問題。因為衝突不僅僅存在於心裏,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人們隻要生存在社會之中,類似的衝突不時都會產生,不改善行為,就不能消除產生衝突所帶來的一係列現實問題。
因此,隻有改善行為,即讓當事人體驗到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傾向於改善行為,才能治根本。心理是人與社會相互作用關係本質的反應。
因此,作者認為,任何一個人,隻要與他所在的社會環境發生衝突,心理必然產生衝突。雖然,許多人可以通過改變態度、壓抑情緒得到調節,但是,一旦調節的能力有限,他就必然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真正的調節是縮短與社會發展的差距,特別是所處的環境的反差。
每一個人的社會化都是一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過程。人是社會的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一個人,隻要他的發展與社會拉大了距離,不能被社會所接受或理解,他的社會意義以及社會價值就無從實現,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
健康心理自測
量表簡介:
《症狀自評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將協助您從十個方麵來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測驗適用對象為16歲以上的用戶。
1.測驗目的
本測驗的目的是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症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它對有心理症狀(即有可能處於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於測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某人可能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不適合於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