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需要與動機解析1(1 / 3)

第一章需要與動機解析1

一、需要

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於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

當人需要某種東西時,便把缺少的東西視為必需的東西。人既是生物有機體又是社會。需要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人的各種活動,從飲食男女、學習勞動,到創造發明,都是在需要推動下進行的。需要激發人去行動,使人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對象,以求得自身的滿足。需要越強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動動機就越強烈。同時,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動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的。當人通過活動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和周圍現實的關係就發生了變化,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樣,需要推動著人去從事某種活動,在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得到滿足又不斷地產生新的需要,從而使人的活動不斷地向前發展。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願望、動機、抱負、興趣、信念、價值觀等形式表現出來。

雖然動物和人類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但人類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是有本質區別的。人的需要的對象和滿足需要的方式,受具體的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具有社會性;人具有意識能動性,能調節和控製自己的需要。

需要的種類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它們進行分類。大多數學者采用二分法把各種不同的需要歸屬於兩大類,例如劃分為生物性(生理性)需要與社會性需要,或原發性需要與繼發性(習得住)需要或外部需要與內部需要,或物質性需要與心理性需要等等。也有的學者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大類——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Maslow,1954),或三大類——生存的需要、相互關係的需要和成長的需要(Alderfer,1969)。其實,人的需要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係統。因此,當我們從某個維度來考察需要時,應注意人的各種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係的。

例如,進食需要,就其本性來說(新生兒時)是屬於原發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後來經學習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成人的進食需要就含有社會性的成分。心理性需要是相對物質性需要而言的,但滿足心理性需要也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例如,為了滿足知識的需要,就要有書籍、工具等。人的物質性需要也往往要滿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例如,在滿足穿衣需要的同時,也包含著對美及社會意義方麵的要求。滿足社會性需要的同時,也包含著一定的物質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因此,對需要的各種分類僅具有相對的意義。下麵,我們僅就生物性——社會性這個維度對人的需要作一簡要的考察。

(一)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係指保存和維持有機體生命和延續種族的一些需要,例如對飲食、運動、休息、睡眠、覺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後等的需要。動物也有這類需要。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發性需要。

1.進食需要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把平時進食的時間延後,就會產生饑餓感,當饑餓達到某種程度時就會產生進食需要。來自胃腸的感受衝動(如空胃運動)和血糖水平的降低是引起饑餓的實際刺激。下丘腦在進食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已查明,下丘腦中有兩個部位調節著有機體的攝食反應。下丘腦外側核是進食中樞。如果用弱電流刺激該部位的細胞,動物甚至在剛吃完它所必需的全部食物後,還要大吃起來;如果完全損壞了該部位,動物表現為無食欲,拒絕進食,直至餓死。

下丘腦腹內側核是厭食中樞。如果用弱電流刺激該部位的細胞,動物會從給它的食物麵前走開;如果損壞該部位,動物產生旺盛的食欲,從而使體重大增。用慢性埋藏在腦內的細小導管向下丘腦這兩個部位注射化學物質——高濃度鹽溶液(興奮劑)也產生同樣的效應。進食中樞與厭食中樞具有交互抑製的關係,其中進食中樞是最基本的。

此外,它們對攝食行為的控製可分為兩種作用係統:短期控製和長期控製。短期控製是指控製每餐或每天的進食量,長期控製是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控製食量以保持體重的恒定。影響下丘腦短期控製食欲的變量有三:血糖濃度、胃充實與否和體溫。現已發現,在血糖濃度低、胃壁運動增強、大腦溫度降低時下丘腦外側核細胞發生反應,產生進食行為;相反,在血糖濃度高、胃部膨脹、大腦溫度升高時,下丘腦腹內側核細胞發生反應,導致停止進食。而這些短期控製機製又都受長期控製機製的調節,這樣有機體的體重就保持恒定。

下丘腦腹內側核和外側核又是進食的長期控製係統,以保持體重的恒定,它們對體重的“標準點”具有相反的效應。腹內側核受損壞會提高體重的標準點;外側核受損壞會降低體重的標準點。可以設想,如果小心地同時損壞這兩個區域等量的組織,則動物既不超食,也不拒食,仍保持手術前的體重水平。進食需要的產生並不完全是由下丘腦和體內的血糖濃度、胃充實與否及體溫等因素控製的。許多外部的因素也會影響食欲的產生和存在。例如,食物的色、香、味、形狀,進食的習慣時間,對食物的愛惡習慣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都會影響著人們進食的需要。

2.飲水需要

體內的水分通過泌尿、出汗、呼吸等途徑不斷丟失,如不及時補充,體液量就會減少,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就會升高,細胞內液的水分也會向外滲出而減少。這種缺水的信息可以通過兩條途徑到達中樞,被中樞的某些細胞直接感受,或通過外周感受器(口腔及喉頭的幹涸)將信息傳至中樞;並通過兩種途徑進行調節:增加飲水量和減少排尿量。控製飲水行為的中樞在下丘腦。

下丘腦中有兩種特殊的神經細胞:滲透壓感受器和測量容量感受器掌管著飲水需要。滲透壓感受器是專門對細胞脫水起反應的。這些細胞脫水後會略為變形,這種物理變化可能觸發神經衝動傳至大腦皮質,產生飲水的需要;同時它們也刺激腦垂體ADH(抗利尿激素)的釋放,以指使腎髒從尿中重新吸收水分進入血管。此外,血液容量的減少會引起腎髒分泌高壓蛋白酶原,它釋放激素——血管緊張素;當血管緊張素到達下丘腦,測量容量感受器的興奮也產生飲水的需要。除了下丘腦和內分泌對飲水需要進行控製外,個人的飲食習慣、情緒和社會風俗等也影響著人們對飲料的取舍和飲量的多少。

3.睡眠和覺醒的需要

睡眠和覺醒是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兩個相互轉化的生理過程,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人隻有在覺醒狀態下才能與周圍環境進行複雜的感覺運動聯係,感受外界的各種刺激,並主動地尋求刺激,探索外界環境,操弄周圍事物;也隻有通過睡眠才能恢複精力和體力,使人保持良好的活動狀態。當睡眠需要發生時個體就產生瞌睡,迫使個體由活動趨向於休止。如果強行剝奪睡眠數天,就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睡眠是中樞神經係統內產生的一個主動過程。巴甫洛夫學派認為睡眠是抑製過程在大腦皮質的廣泛擴散並擴布到皮質下中樞的結果。當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表明,睡眠與中樞神經係統內某些特定結構和遞質作用密切相關。例如,如果在腦橋中部切斷腦幹,動物就處於長期的覺醒狀態而很少睡眠。刺激動物顳葉梨狀區、扣帶回、視前區前部等邊緣係統,可通過下行神經徑路作用於低位腦幹而誘發睡眠。參與睡眠與覺醒的中樞遞質有多種並且相互關係也較複雜。其中前腦中的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5—HT)似乎是其中一對主要矛盾。在腦內NE含量保持不變或增高的情況下,降低5—HT含量即產生失眠;而在腦內5—HT含量正常或增高情況下降低NE含量,即產生多眠。腦內的5—HT含量在睡眠和覺醒的生理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性需要

性需要與飲食需要、睡眠需要有許多不同之處。性需要不像飲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樣是維護個體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維持種族延續所必需的。性需要也不像飲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樣是由個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所引起、是恢複能量的過程,而是消耗能量的過程。性需要是由性激素分泌的刺激所引起的。兩性在性成熟時(青春期),雄性的睾丸內分泌一種雄激素;雌性的卵巢內分泌一種雌激素。由於性激素分泌的刺激,促使個體產生性需要和性行為,同時也促使其附性器官(雄性的附睾、輸精管、前列腺、精囊等,雌性的輸卵管、子宮、陰道等)和副性征(男性表現為胡須、突出的喉頭、高大的體格和低沉的聲音等;女性表現為發達的乳房、寬大的骨盆、豐富的皮下脂肪和高調的聲音等)的發育。如果閹割幼年個體的睾丸,就使附性器官的發育不能成熟,副性征不能出現,性需要和性行為喪失。但如果個體成熟後被閹割,則視個體種屬的不同,對其性行為的影響程度也不同。

閹割後的雄鼠,其性行為完全喪失;閹割後的雄狗,其性行為仍能延續一段時期;大多數靈長類動物被閹割後,其性行為很少受影響。由於情緒和社會因素,成年男性施行睾丸切除術後,其性需要並無多大影響。雌性個體的性行為受性激素的影響較大,除人類外,雌性動物卵巢割除後,便完全喪失了性需要。但人類女性卵巢切除後,其性需要不會受影響。性行為的神經控製是複雜的,並且不同種屬動物的性行為控製機製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某些基本反射(如雄性的勃起、射精)受脊髓的控製而不受大腦的影響。當大腦受傷,切斷脊髓與大腦的聯係(半身不遂)時,男人仍有這類反射。雖然不同種屬動物的性調節中樞不同,但大多數的性需要和性行為的調節中樞在下丘腦。隨著動物種係的進化層次越高,大腦皮質對性需要和性行為的控製越來越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的性需要和性行為表現是受意識控製的。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性生理和性道德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社會性需要

社會性需要係指與人的社會生活相聯係的一些需要。如對勞動、交往、成就、奉獻的需要等。社會的需要表現為這樣或那樣的社會要求;當個人認識到這些社會要求的必要性時,社會的需要就可能轉化為個人的社會性需要。社會性需要是後天習得的,源於人類的社會生活,屬於人類社會曆史的範疇,並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會性需要也是個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個人產生焦慮、痛苦等情緒。社會性需要的種類很多,如勞動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1.勞動需要

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個基本條件。人類如果不勞動,就根本不能生存。人類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需要也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需要。它表現熱愛勞動、向往勞動,如果暫時喪失了勞動機會,就感到不安和難受。在我們的社會裏,勞動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生活,而且也是為了社會的公共福利;勞動使人們獲得幸福、歡樂和光榮。

2.交往需要

人自出世之後便成為各種社會團體中的一分子。從嬰幼兒時期起,人就想與他人親近、與他人來往,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許、關心、友誼、愛護、接受、支持和合作。交往需要就是個人想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溝通信息的需要。依親,交友,家人團聚,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活動等都可以使個人的交往需要獲得滿足。與他人絕對隔離也就剝奪了一個人的交往需要。對絕對孤立狀態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團體成員、遇難船上的人、隔離實驗的誌願參加者)的個案研究表明,長時間的孤獨隔離會產生突然的恐懼感和類似憂慮症發作的情感,並且隔離時間越長,產生的恐懼和憂慮感就越重。

沙赫特(Sehachter,1959)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以每小時15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間沒有窗戶但有空調的房間去住。房內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燈,此外別無他物。進餐由人送至門底下的小洞口,住在裏麵的人伸手就可拿進食物。一個人住進這房間後即與外界完全隔絕。有五名大學生應征參加實驗。其中一人隻待了20分鍾就要求出來,放棄了實驗;三人待了2天;最長的待了8天。這個研究說明,人是很難忍受長時間與他人隔絕的;人們對孤立的容忍力中有相當大的個體差異。交往需要的滿足可以使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交往還可以使團體成員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更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強觀點與態度的一致性,有助於全社會的穩定與安全,有助於創造一個美好、和平、文明的社會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