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告別夏天
引言:時下刮起一股整容熱潮,無數愛美的女性紛紛效仿,她們不惜花重金拉眼皮、墊鼻子、整嘴形,把一張好端端的臉弄得連自己都認不出來,然後以為大功告成從此可以躋身於美女行列。其實,她們都曲解了“美”的含義。
別了夏天
夏天、陽光、冰淇淋、花裙子,我想是每個女孩子的忠愛。 我,一個剛剛升入中學的快樂女孩,回想起童年的最後一個夏天,穿著漂亮的裙子;吃著冰爽香甜的冰淇淋,幻想著充滿神奇色彩的中學:操場上有帥氣的男生在打籃球,教室裏下課後的同學們有說有笑。一切都那麼融洽美好。中學意味著成長,意味著我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小姑娘,意味著我邁入了我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對我而言很重要,當然我也走的很艱難,真的是一步一個腳印,每一個腳印上都記載著我付出的無數汗水和艱辛,但我還是成功地走到了這個令我向往的十字路口,我很幸運,考上了一所省級重點中學,這也使爸爸、媽媽倍感欣慰。 今天是國慶節,雨一直下個不停,全家旅遊的計劃隻好取消,爸爸、媽媽和我便去姥姥家過節,還好姥姥家有兩個小妹妹陪著我,讓我不會孤單的望著不停哭泣的天空發呆。午飯後,我在家實在呆不住,打起一把紅色的傘,走出了家門,兩個小妹妹緊緊偎依在我的左右,走在濕漉漉的小路上沒幾步,她倆忽然往家跑去,正在我納悶的時候,兩個小家夥又端著盆跑了出來:“姐姐,咱們給奶奶家接水吧!”她倆興致勃勃地說。“接水幹嗎?”,“可以給奶奶家節約水啊!”。望著兩個天真的笑臉,我莞爾一笑,看著兩個小傻瓜,不由地想起了小時候的我,不也是這樣天真爛漫嗎? 現在的我已是一名中學生了,不會再為一點小事向爸爸、媽媽發脾氣,懂得了在餐桌上把好吃的東西先夾給長輩吃,照顧好小妹妹;放學後去同學家玩,先給家裏打一個電話,向父母報聲平安;領會了父母為我所獻出的那份愛是多麼無私,我隻有倍加努力學習,才能報答他們.. 一陣冷風襲來,我不禁打了一個寒顫。啊!秋天來了,告別夏天,我長大了!
競爭
時代讓競爭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我們可以用雙贏的智慧削去競爭的鋒芒,微笑競爭,攜手同行。 海爾集團“真誠到永遠”的承諾,群雄逐鹿的中國家電握手的峰會,讓我們明白,競爭未必是弱肉強食,帶著淋漓的鮮血。運用雙贏的智慧,微笑著競爭,攜手同行,競爭可以如一條小溪,汩汩而來涓涓而去。 競爭在美德的肩膀上舞蹈。 美國著名拳擊手傑克每次比賽前都要做一次祈禱,朋友問道:“你在祈禱自己打贏嗎?”“不,”傑克說道,“我隻是祈求上帝讓我們打得漂漂亮亮的,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最好誰都不要受傷。”傑克的話語中滲透著雙贏的智慧。雙贏對個人而言,就是用美德為競爭鑲邊著色,讓陽光照亮攜手同行的路程,讓競爭在微笑中放鬆心靈,在合作中共同進步,在人與人關愛和睦、誠實守信中描繪出一幅和諧的生動圖景。 競爭在合作的懷抱裏微笑。 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各國緊密聯係到了一個地球村中。競爭不可避免,合作也是時代的呼喚!
中法互辦文化年,雙方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文化合作。法國的高級時裝、烹任技術、高檔化妝品流行成中國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國的唐裝,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也活躍在法國炫目的舞台上。聆聽遠古駝鈴聲聲,西方貴族穿上錦繡絲綢的歡笑,喜看中法互辦文化年,“以
我之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美美大同”。雙方在競爭中摻入了合作的油彩,讓雙贏成為畫幅上最為亮麗的一筆。 我們明白,合作可以成為競爭的主旋律,和諧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在真誠的微笑中,互相幫助,互相提高,讓別人的長處彌補我們的短處,讓我們的長處“承托”別人的短處,讓彼此都能獲益,讓彼此攜手同行。 微笑競爭,攜手同行!我們在欣慰法國雖申奧失敗,卻打出“慶祝北京申奧成功”的橫幅時,也無不痛心於日本竟因為中國女排勝利,而在轉播時拒絕將鏡頭對準中國女排姑娘微笑的麵龐。競爭體現著時代的特點,雙贏更是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高度! “風呼呼地吹著月朗朗地照著我和你奔跑在同一賽場上我對你笑著……”雙贏的智慧,微笑競爭,攜手同行。
逆者生存
“圓以融,中庸之精義也。”對於曆史,老祖宗要求“蓋棺論定”,但有些時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蓋好了,評價也寫進了史書,卻仍然不免會“詐屍”,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罵孟嚐君隻是“雞鳴狗盜”之首,並非“好士”之人。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那些曾盛讚孟嚐君的政客也瞠目結舌。今天,我們談起王安石這一番石破天驚的言論依然心懷敬意,他對於曆史的“萬世之至論”作了重新的洗禮和拷問,衝破了千百年來圍住世人的樊籬。且不說他後來的變法是如何風雷激蕩,單是一篇文章,便可朗照北宋的萬裏荒原了。 自古以來,聖人們便將中庸之道奉為安身立命的底線,中庸之精義,便是一個存在於世人心中的圓,穩定,規範,麵積大,所以周旋的餘地也大。一切棱角都被磨得幹幹淨淨,不能有一點出格。“士無求用於世,惟求無愧於世”,“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些眾多的隱者和中庸之陡,一起構建了中國社會萬馬齊喑的冷清畫麵。 而所有的叛逆者一律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世界需要秩序,正如曆史上的王安石、範仲淹、康有為、戊戌六君子,挑戰權威與中庸的下場,是被貶到荒野之地,眼睜睜地看著親手製定的新法被一一廢止,或者更為慘烈,為著一生的夢想血染大地。 誰是英雄? 四季輪回,春秋變幻,那些宗廟祠堂裏文官武將的石像,失卻了當年的文質彬彬或威嚴勇猛,在改朝換代的時光中一臉漠然。曆史風化了他們顏容,卻將那些“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的影像雕刻得愈發清晰。我們讚頌著他們“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精神自由,稱許著他們熱頸抗暴政的鐵血人格,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葬身何處,捧著鮮花卻不知道如何吊唁,但這些英雄的名字,已鐫刻在曆史的紀念碑上,時間會記得他們,他們與這時光同在。這些人成了人類前進的先驅。 我想,我們的生命需要開發出一種敢於創新的精神。一個四平八穩的圓圈固然規整而有序,但那不規則的多邊形如同黑夜中閃爍的光芒,他們的輝煌足以將我們暗淡的人生照亮。人的生命在於創造,在於努力地生存。新的創造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整個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保障。因循守舊,使中華民族在160年前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無法擺脫多災多難的宿命,多少仁人誌士為了平衡這曆史不公殫精竭慮,他們試圖衝破舊製的樊籬,創造一個大同的世界。麵對這一幕幕創新的曆史和這些與時俱進的人們,我們將如何做? 總是萬水千山,總是收不回的目光,赫拉克利特有雲:“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雖然生命無法複製,我們絕對有能力用自己的雙手使生命更加豐富,也更加美麗。靜觀世界求一是,誠對蒼生不二心。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麵對這樣一個創新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躲躲閃閃的呢?
體現價值
是的,“生活中,每個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價值。”我非常讚同命題人的觀點,一般說來,位置與價值可能有一定的關係,但僅僅是“可能”,而這個關係並不能決定價值。因為價值怎樣不絕對取決於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價值的體現。 一個工地上有三個青年人,他們搬磚砌牆,都幹著瓦工的工作。一位記者走過來問了一句:“你們在做什麼?”甲不假思索地說:“我在砌牆。”乙認認真真地說:“我在蓋高樓大廈。”丙想了想鄭重地說:“我在建設美麗的城市。”記者本是隨便地無心地問,可被問者的態度和回答的內容卻截然不同。記者覺得很有趣,就問清了他們各自的姓名,並把此事記在本子上。不知不覺中五年過去了,記者翻看日記本又想起此事,盡管費了一些周折,但還是找到了那三個人。然而,三個人的情形卻今非昔比,有了很大差別:甲還是瓦工,仍然在砌牆;乙已經成為建築師,坐在辦公室裏畫著他的圖紙;而丙呢,居然成了甲乙二人的老板——國內外聞名的一家大建築公司的總裁。你看,三個青年曾同處在建築工地——砌牆的位置上,但因他們的觀念不同、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其價值體現也就出現了大大的不同。這說明位置不能左右價值。 還曾聽說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關於價值”的研討會上,一位演說家連一句開場白也沒講,手裏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麵對與會的200多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其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伸開五指,用眼看著手掌上的“紙團”繼續問:“誰還要?”仍然有很多人舉手。他又說:“那麼,假設這樣做又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腳,並且用腳碾了又碾,爾後俯視著地上又髒又皺的鈔票說:“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了手來。於是,演說家正式開講了:“朋友們,方才我們已經上了一堂.關於價值.的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把鈔票高舉過頭頂、揉成團平放在手中或丟在地上弄髒它,我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沒有貶值——依然是2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們也會像鈔票一樣,處於不同位置,遭遇不同經曆,但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隻要我們能夠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急人所需,我們就永遠不會喪失價值。”“說得好!太好了!”與會者以讚美聲、掌聲表達著自己的心領神會。 上述兩個故事均來自於生活真實。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在此,無需學生我再多說什麼:價值不受位置的左右,不論自明。
融入潮流
為什麼服裝設計師總要千方百計地設計一套又一套的時裝?為什麼我們的祖國在前進的號角中總夾雜著這樣一句話——提倡科技創新?為什麼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不沿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築的風格?一切的一切,隻因為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變化。時裝要迎合時代潮流,發展要與時俱進,生活賦予了我們創新的動力。 跳出圓圈的枷鎖,創造新穎的風格,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選擇。 今天接過試卷,我不由得在心中讚歎——這是語文考試的一大革新!沒有了平日裏框架式的出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能體現水平的試題結構。我不敢說規範化的試題有何弊端,但我可以說,創新需要勇氣,它不僅是在選拔人才,更是在引領中國文學走向風格化,這是一個成功的前奏! 我們在適應別人的創新,而為何我們不嚐試著跳出枷鎖呢?
當你看到身邊的交通警示牌上寫著“小心慢行”,而美國的交通警示牌上卻寫著“如果想讓你
的車子遊泳,請照直開”的時候,你是否感受到了風格的魁力。“小心慢行”一句極其規範化的話,或許隻會讓人不屑一顧;而創新的產物卻不這樣,它在給人幽默感的同時,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駕駛員的心中。一成不變的事物,有時並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而帶上風格的創新,哪怕隻有一點點,也會讓人擁有喜出望外的收獲。這就是新生事物旺盛生命力的寫照。 也許你要說,被圓圈套住的事物有章可循,它更穩定;可是別忘了,跳出枷鎖,創造風格,永遠領先於被規範化的條條框框,因為它被注入了一種鮮活的思想——創新。 貝多芬說過,一個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就是在陳舊與新穎之間果敢地選擇了新穎。 麵對同樣一顆石頭,許多雕塑家都說它是一塊不屬於藝術的頑石,可是羅丹以他特有的眼光慧識於這顆石頭,並把它雕成著名的大衛像。正像其他雕塑家所言:這顆石頭上的紋路與藝術相悖離,可是為何羅丹卻不這麼認為呢?因為他走了一條不是常規的路。他用自己的技藝,避開石頭固有的紋路,創造了雕塑界的一大“奇觀”。 是什麼東西如此出類拔萃,是什麼東西敢於走出枷鎖,實現完美?是創新,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是它們在向“規範”挑戰,是它們為敢於創新的人蓄積了勝利的呐喊。 規範化的城市、街道;規範化的工作、學習;規範化的生活、娛樂,是否已經讓你厭倦了?沒關係,隻要你帶上在規範的圈子裏所學的知識,用勇氣武裝自己,帶上一顆年輕朝氣的心,堅定地跳出這一束縛思維的條框,你就會看到創新在向你招手,它會帶領你走向生活的另一個極致! 自信一點,跳出枷鎖,創造風格吧!看吧,前方的鮮花在為你歌唱,因為你是明智的!
關心身邊之人
To Be Or Not To Be (存在還是毀滅) ——題記 我們每個人都是偶然來到世間的,而又必然離去,生命之短促如閃電劃過長空,生命之渺小如滄海一粟。但是我們並不孤獨。因為,我們生於自然又融於自然,個體的生命在群體中得到延續,得到發展,得到張揚。換言之,我們急切地與外界交流,正是為了從外界獲取賴以存續的養分,畢竟,生命存在於溝通之中。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到他“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可見,他是在觀察自然界、了解自然界,與自然界溝通交流中,得到了某種啟示,從而提出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觀點。此觀點是由自然物推及人,不僅體現了古人的大智慧,而且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充曾在《論衡》中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妻合氣,子自生矣。”由此而觀之,人與萬物皆天地合氣而生並無不同,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 花開花謝,春去春來,宇宙大自然一刻不停地在變化,我們亦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正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大者,帝王登基,將軍出戰皆問於卜者;小者,婚喪嫁娶出行建屋也要擇良辰吉日。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些似乎幼稚可笑,然而,這些卻反映了人們在那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裏,希望“製天命而用之”的樸素願望。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想順應天意的,所以人們至今依然“下雪穿棉襖,天晴戴草帽”。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它可以使我們彼此間的隔膜減少甚至消失,也可以使我們的視野越來越大,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小。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在這天地大舞台之中,我們每個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正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人類從誕生到現在,一直在不停地表演與觀看。不過,“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看不到我們現代的風采,但我
們隻要溝通,就可以探尋他們的足跡。 溝通還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撞擊,情感的交流。記得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曾說:“當你以為對方對你有好感時,其實是你對對方有好感。”生活像一麵鏡子,你常常用愛的目光看人,那麼你會得到更多愛的目光。溝通,不是明確,有時可以蒙矓。溝通,並不驚天動地,有時隻在點點滴滴之中。通常,我們太容易忽略一個微笑,一點撫摸,一句溫暖話語的價值。這些看似平常卻有著影響心靈的作用。 記得《實話實說》有期節目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那一窮二白的年代裏,一對窮夫妻吵了架鬧離婚。那是一個寒冷冬天的清晨,他們準備辦離婚手續,但去得太早了——工作人員都還沒有上班。風很大,天很冷。女人穿得很單薄。她在冽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男人也很冷,就掏出錢來到街邊買了一塊烤紅薯。就在這時候,他把紅薯分了一半遞給女人。女人捧著那半塊熱乎乎的烤紅薯,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她轉過臉去用哽咽的聲音對她男人說:“咱、咱不、不離婚了,回、回家吧!”我們常說空中有看不見的情思凝結。其實那似乎看不見的情思就躲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因為看不起小事,所以看不見情思。 從現在開始,多給身邊的人一點關心,一點溫柔,一點理解,一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