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看《小溪流的歌》有感(1 / 3)

第十章 看《小溪流的歌》有感

看《小溪流的歌》有感

今天晚上,上晚自修,我作業做完了,無所事事地坐在座位上,準備等待優美的歌聲(我們的上、下課鈴都是用音樂響起)。等了一會兒,無聊了,唉,隨手拿起一本課本,是語文書,隨便翻一頁,咦,“小溪流的歌”!小溪流也會唱歌,多新鮮! 這個題目像一塊磁鐵似的,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在我的腦海裏,出現了一幅神奇的圖畫,在一個幽靜的鮮花盛開的山穀裏,一條清澈明亮的小溪流,沿著曲折的崖壁,潺潺地流下來,衝撞著堅硬的岩石,發出清脆的“叮叮咚咚”的聲響,就像小溪流用銀鈴般的清亮的嗓子歌唱,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永不回頭。對了!小溪流不但美麗,而且很堅定。當小溪流遇到大岩石的時候,它就會像一個聰明的小孩,從石頭縫裏鑽進去。有時,它鑽不進去,就用勁躍過岩石,仍然不假思索地向前奔流。嘿,小溪流成小河了! 啊呀!在我們這個社會上,有多少像小溪流那樣頑強克服困難的人呀!我們的榜樣——張海迪姐姐不是像小溪流那樣,非常堅定的克服病魔給她造成的困難,最後,終於成為一個知識廣博的人嗎?這時,我仿佛來到小溪流前,它好像是一麵明亮的鏡子,照出了我身上的缺點,我的臉紅了,暗暗地責備自己。不是嗎?有一個晚上,下著大雨,媽媽叫我不要去上晚自修,我馬上順手推舟的說:“好吧,那麼你打電話給我們班主任,說我要請假。”想到這裏,我感到慚愧,隻遇到一個小小的困難,我就屈服了。真的,仔細想了想,我還真不如一條小溪流呢! 這時,遠處傳來烏鴉“呀!呀!呀!”的叫聲,這可惡的烏鴉在嚇唬小河,叫它別再流了。看到這裏,我真為小河擔心。不,小河不會忘記自己原來是小溪流。 啊!小河終於彙進了大海!這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呀!要是小溪流不流了,小河不就幹枯了嗎?而流動的小溪流,就像永不自滿的人,不斷上進。那幹枯的小河呢?它仿佛是一個驕傲自滿的人,最後,可想而知。 社會上有許多種人,一種就像烏鴉那樣專門做壞事;一種就像幹枯的小河,自我滿足;還有一種就像小溪流那樣,在生活之路上奮勇前進。我們長大後應該做哪一種人呢?小溪流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複。

樂樂貓整理作者:晉江市僑聲中學小荷文學社C17362271蔡尚謀

我看電影《小兵張嘎》

今天,我看了一部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影片。雖然這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了,但我感觸還是很深。這就是不少人熟悉的電影——《小兵張嘎》。

這部電影敘述了張嘎從普通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八路軍小戰士的曆程。最初,我們看到的

張嘎是一個痛恨日本鬼子、渴望加入八路軍的天真活潑的少年。經過奶奶被日本鬼子槍殺、他喜愛的老鍾叔的被捕、尋找部隊等一係列的事件,以及在部隊受到教育和鍛煉,使他成為了一名機智勇敢的八路軍戰士。其中有兩個十分典型的事例反映了他的成長曆程。一是他剛參加八路軍不久,他與村莊中一位年齡與他相仿的少年進行摔跤比賽,在快輸掉比賽時,他竟然咬對方的耳朵,然後又堵那少年家的煙囪。為此他受到了批評與教育。二是他參加一次戰鬥受傷,在養好傷後的歸隊路上遇上了兩個偽軍,接著躲在那少年家中。為了不連累掩護他的少年及少年的父親,張嘎挺身而出承認自己是八路軍。 這部影片,對張嘎的機智勇敢給予了充分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如他描述自己的抓魚時的情形;他用假槍抓住一個偽軍軍官的過程;他為了躲避偽軍的搜查,把槍放在樹上的鳥窩的等行為都反映了他的機智與勇敢。特別是他被捕以後,機智地麵對敵人的威脅利誘。最後他先勇敢的打昏了看守他的敵人,然後把煤油撒在脫下的衣服上,用火柴點燃衣服,使塔樓燃燒起來,充分地顯現了張嘎的機智勇敢。這次他端掉鬼子的炮樓,立了一個大功,得到了大家的讚賞。 從影片中我了解了到抗戰時期時人們生活很艱苦,學齡兒童,也不能上學。張嘎不識字,表達意思隻能通過說和繪畫。通過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應該珍惜這個學習環境。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喜歡看這部電影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年齡與我相仿、個性鮮明並符合我們這個年齡特點的少年,同時他的生活經曆與我們截然不同。

讀《小抄寫員》有感

每當語文課本擺在我麵前時,我就會情不自禁的翻到《小抄寫員》這課,一遍有一遍的讀起來。 主要講敘利奧家清苦,爸爸白天工作完,晚上還要抄寫簽條,每五百張才能給六角錢。爸爸每夜工作很晚,敘利奧看在眼裏,痛在心裏。所以他決定每晚等爸爸睡下後,便悄悄起來替父親抄寫。抄寫完便躡手躡腳的走進房間睡覺。 以後的日子,敘利奧堅持下去,他並沒被父親發現。敘利奧因為每天睡眠不足,複習功課時,都睡著了。然而父親便責罵他,上課不用心,敘利奧想:這樣的事不能長久做下去,非停止不可。 但每次都不由自主的起來抄寫,這樣每天疲倦不堪,爸爸已不在愛他。他決定再不起來抄寫了,但他的決心沒有用。習慣的力量使他半夜起來。忍不住又開始寫。忽然,把一本書碰在地上。不知什麼時候父親已在敘利奧後邊。終於理解了敘利奧的難處,向他道歉。

讀了這篇課文,我含著淚,心想:敘利奧多麼為自己的家庭著想啊!為了維持整個家,既然連夜抄寫簽條,跟他相比我們真是一個個“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而他卻為父母分擔憂愁。還有人總讓父母買這買那,不買就生氣,這可不好。我也犯過同樣一個錯誤:一次市裏組織搞樂器、唱歌、跳舞的比賽,班上幾個好的同學都參

加了。我想我的歌還算可以就參加吧!可要交二十元錢,回去後問爸爸要。 回到家,把經過告訴了爸爸,要他給我二十元,參加這次比賽。爸爸卻皺著眉頭說:“這也參加,那也參加,家裏可沒那麼多錢。” 我生氣的跑回房間,心想:爸爸一定不疼我了,再也不理他了。 讀了這篇課文後,知道當初不應該這樣做,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嘛!我們應該多為父母做點事,不要強求他們做他們做不到的是事。 我又流利的讀著:“《小抄寫員》......”

哦,奧妙無窮的波

我可是個鐵杆兒書迷,尤其熱衷於科普讀物。《聲與波》這篇文章讓我領略了波的無窮奧妙。 動物界中,蝙蝠發出超聲波捕捉獵物;鯨和海豚也發出超聲波,使它們準確地辨別方向,從而不受黑暗的束縛;仿生學為波在現代社會中開辟了新的天地。戰艦上,船員利用聲納搜尋魚雷、水雷、潛艇;飛機上,駕駛員利用微波導航;醫院裏,醫生利用超聲為病人檢查身體;生活中,電台、電視台、尋呼台都離不開波這位神秘的夥伴。我真想生出一雙雷達式的慧眼,與波親密接觸,看看它們的音容笑貌,學學它們的看家本領。 波的確為人類做了不少好事。但是,十個手指不一般長,波也不例外。假如論功行賞,有的甚至還得“揍”上它四十軍棍!為什麼呢?原來在波的大家族中,有的十分“善良”,對人類幫助很大;有的卻“兩麵三刀”,有利有弊;有的幹脆與人類為仇作對。火山爆發、核爆炸、台風等發出的次生波就是個典型的“汪洋大盜”,它總是來無影,去無蹤。人要是不借助儀器,想發現它,哼哼,沒門兒!遠的不說,說近的。想必許多人都有過暈車、暈船的經曆吧,那滋味兒一定不好受,這就是發動機運轉產生的次生波惹的禍。看來,波的危害也不小。 要想更好地利用波,就要主動去迎擊它。首先,要了解波的“脾氣”,才能“馴服”它們,把危害降到最低。就拿次生波來說吧,汽車、輪船的發動機都是它的發源地,我們可以做一個大罩子,在內側塗上一層隱形飛機上的吸波物質,將它罩在發動機上,次生波就好比進了天網,逃不了了!另外,我們要把波的效能提到最高。我想,利用微波可以使一些食物產生熱量這一特性,做一個能釋放高頻率微波的大箱子,把我們的殘渣剩飯統統交給它,這個箱子就能點石成金,變廢為寶,讓這些物質在微波的作用下產生高熱,這些熱能不就成了清潔能源了嗎? 波,就在我們身邊,它奧妙無窮,既可恨,又可愛。

艱苦樸素不能忘

愉快的寒假一眨眼就過去了。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同學們背上嶄新的書包興致勃勃來到

了學校。見麵後紛紛議論寒假裏吃的什麼好東西,穿的什麼好衣服,買的什麼新學具.. 思想品德課上,王老師做了一個現場調查,“新學期用舊書包的請舉手”,隻有不到十人舉起了手。老師接著又問:“用舊文具盒的同學有那些?”這下舉手的人更少了。“有用舊鋼筆的同學嗎?”這時我看了看四周,隻有我的手還高高的舉著。好多同學在偷偷的笑我,有的同學說:“你真傻,什麼都用舊的,你不會向爸爸媽媽要錢買新的嗎?”這時,老師走下講台,來到我的身邊親切的說:“褚天,你能告訴大家為什麼用舊文具嗎?” 我想了想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長征的故事》這本書,那上麵記載了毛主席穿的衣服、鞋子都很破舊,他縫縫補補繼續穿,警衛戰士要他換件新的,他說什麼也不肯,一直穿到不能穿為止。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雖然我的學習用具已經舊了,但絲毫不影響我學習,為什麼非要買新的呢?我們不應該比誰吃的好、用的好,而是要比誰學的好。父母工作都很辛苦,我們要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我們應該節約,而不是浪費!” 這時不知是誰帶頭鼓起了掌,全班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捕蟲者的精神

――讀達爾文故事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則故事,講的是達爾文,一個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從小就喜歡生物,每天一放學,他就到花園裏去,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掏鳥蛋,一會兒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大自然成了他的大課堂,開闊了他的眼界。 達爾文讀大學時,最喜愛到野外去采集標本。一天,他發現有兩隻稀有的甲蟲,他喜出望外,用兩手各抓一隻。之後,他又發現了第三種稀有的甲蟲,他舍不得放走手中的甲蟲,便把抓在手的甲蟲放在嘴裏,騰出手去抓第三隻甲蟲,可沒想到嘴裏的那隻甲蟲射出一股極辛辣的汁液,灼痛了他,一張嘴,甲蟲便落地跑掉了,再看第三隻甲蟲,也逃得無影無蹤了。為了這件事,他難過了好幾天。 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去年暑假裏,我去奶奶家裏玩,把自己養在家裏的小烏龜讓媽媽保養,當我回到家裏的時候,卻發現小烏龜死了,我便去找媽媽,媽媽說:“我上班去的時候把窗子關了,可能它被熱死了。” 因為這件事,我足足哭了兩三天,我和小烏龜已經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了,沒了它我還真不習慣了,因此,媽媽又給我買了一隻。 我想熱愛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也是生活的真諦,隻有你全身心地去愛自然,你才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多麼可愛,也隻有熱愛它們,我們才能更好地熱愛生活,去發現,去創造。

《2+2=?》給我的啟示

今天,我看了一則故事,題目是《2+2=?》,講的是一群大學生在聽一位數學家講課。

數學家在黑板上寫了“2+2=?”這道題,並說:“你們誰會做這道題目,就可以當數學家。”2+2=?是一道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做的算術題目。大學生們認為這是一道表麵簡單,而實質深奧的題目,因此都在苦思冥想,沒有一個人回答,這時有一個人突然舉起了手,怯生生地說:“2+2=4。”這時,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以為數學家會說他錯。出乎意料的是,數學家說:“對了,你們覺得我的題目很難嗎?其實數學家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事實,隻有這樣,才有資格當數學家。” 看了這則故事,我想我們身邊的一些同學做了作業一點也沒有把握,總是等著別人的答案,這和沒做有什麼兩樣呢?要麼不做,我想做了就一定得做好,相信自己,如果確實不懂的話就去虛心求教,為什麼要相信答案呢?我看到有些同學的作業,老師問他“這樣做對嗎?”,他的回答就含糊了,或者第一次回答“對的”,當老師再問一遍或問第三遍時他就會說“不對的”了,其實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把握,即使他做的時候比較肯定。難道就沒有一點自信與把握嗎? 一個問題回答下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要前後矛盾、猶豫不決,就連最簡單的答案都會有疑惑,因為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會變得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相信自己,衝破心理障礙吧,我想那樣我們才會有科學精神。

《愛迪生的故事》讀後感

在1847年2月11日的美國米蘭出生了一個天才,他一生憑著高度的智慧和驚人的勤奮,完成了2000多項發明,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發明,這個人就是美國的被稱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他說:“天才隻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沒錯,他自己說的這麼一句話便反映了他那偉大而又平常的一生,同時也不斷地激勵著後人,他雖然是個耳聾患者,可他仍然用他畢生的時間為人類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我想,天才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勤奮激發出來、製造出來的。他―――愛迪生,天生缺陷和家庭貧困,可他還是成功了。我們在這個幸福的大家庭裏生活的人是否更應該拚搏向上呢?也許,有的人會受家庭、身體、金錢等的種種影響,但勤奮卻永遠是人們最終和最好的依靠。這個發明巨人有許多未了的心願,但所有心願都指向一個目標―――發明,為人類造福,他直至1931年10月18日淩晨死於尿毒症,始終沒有停止過他的工作。 熄滅了嗎?不,愛迪生的精神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它點亮了人們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永遠存活在我們心中。

讀《駱駝祥子》有感

老舍先生,躋身文壇,寫下了不少傳世名著,如《月芽兒》、《四世同堂》、《茶館》等,始終保持平民風格,我一直聽聞,卻未飽眼福。在今年寒假,我看完《駱駝祥子》後,增了不少見識。

乍看這本書時,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不知這祥子是何許人也,一天到晚拚命的拉車賺錢,省吃儉用,隻為能湊足一百塊去買輛新車。每天拉多少是多少,收車、出車自由自在,又不用交車份兒。這些雖不錯,但也不至於如此拚命,什麼也不顧呀? 翻動的頁數日俱增多了,我也漸漸明白起來,祥子的理想並不奢侈,隻是為了開開心心地拉上自己攢錢買的車,舒坦的過一輩子,可是冷酷的現實接二連三的打擊他,一步步粉碎了他的理想,兵匪的劫持,衙役的勒索,楊家的欺辱,虎妞的引誘與要挾,小福子的死..,祥子慢慢地被這些事埋沒了自己的思想,舊社會的可悲讓他失去了繼續生存的支柱,隨後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要強了,他沒有了拉車的幹勁,失去了生活的理想與渴望。他變懶了,整天隻知道抽煙、喝酒、賭錢,隻知道摧殘自己,最終毀了自己。也許祥子的故事是生活在舊社會人民的一種“規律性的命運”吧!——那時的人們太苦了。 在舊社會的低層人民,像祥子,開始他不相信命運,認為隻要自己每天認真地拉車賺錢就會過上好日子。可後來,他沒有辦法承受打擊了,思想被腐化了,沒有了理想,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幹勁,一身髒兮兮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在社會裏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也正如書中所說的一樣:苦人的懶是努力落空的自然結果,經驗是生活的肥料,有什麼樣的經驗,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在當今社會,與祥子的命運比較,我們真是太幸福了。 盡管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生長環境不一樣,但隻要能從困境中站起來,隻要有了前進的方向與動力,通過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擺脫困境糾纏,嚐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