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善始之論(一)
正確的信念
火給饑餓寒冷的人帶來溫暖;火給前途迷茫的人帶來希望;火給失去信心的人帶來自信..火是人們生存的精神支柱,動力之源。火是人們心中不滅的信念。生活中,我們需要火——正確的信念。 火是人們的信念,它給人不屈不饒的毅力。有位名人曾說過:“火是信念,點燃人們的生命燈塔,照亮人們前進的方向,給人帶來光明與幸福。”是的,隻有心中有信念的人,才能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憑著不屈不饒的毅力戰勝困難與挫折,挑戰自我,使自己不再畏懼生命的考驗與生存的磨練,在逆境中鑄造一個全新的自我。想想海倫.凱勒,想想張海迪,想想貝多芬..是什麼力量使他們如此呢?是正確的信念的力量——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由此可見,正確的信念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 火是人們的信念,它給人不盡的力量,創造生命的財富。信念是一種高貴的品質,一種偉大的生存動力,它是人們心中不滅的聖火,點燃自己的生存熱情,點燃自己的奮鬥熱情,點燃自己的一切一切,使你更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使自己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內在潛能,激發自己的潛能,讓信念之石撞出星星之火,照亮自己前進的方向,引領自己飛向理想的天空。 火,給人帶來溫暖,也會給人帶來災禍;給生命帶來希望,也帶來了毀滅,正確的信念雖是人的動力之源,但錯誤的信念卻是毀人之根。樹立正確的信念固然會激發人的鬥誌,促進人成功,同時錯誤的信念毀滅一個人。早期的牛頓憑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創立了經典力學,成就了自我,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然而晚年的他卻受封建神學的影響,一心研究“神學”致使自己晚年一無所成,含憤而死。由此可見,錯誤的執著於不切實際的信念危害大矣!因此我們在人生的征途中要樹立正確的信念,為自己創造人生的坦途—— 其一堅定信念要從實際出發,否則縱使有信念,你也隻能在迷惘中度過。其二,既然堅定信念,就要“用心一也”,認真實踐,切不可三天兩頭換信念。這種朝三暮四而沒有毅力、恒心的人隻是把信念看成一種心血來潮的念頭,他是永遠也不會成功的。其三,我們要善於利用客觀物質條件,並在信念的推動下,鼓舞下去實幹,隻有拚搏了,奮鬥了才可以獲得最終的鮮花與碩果。 讓我們點燃生命的火焰,在不滅的信念中勇前進,獲成功。
自由並非可望不可及
是人,總會向往自由。當前緊張激烈的競爭使人不堪重負,人類追求自由的“欲望”更加強烈。 打開一扇自由的窗戶,呼吸自由的空氣,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讓自由的心飛翔起來,感受“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讓心靈感受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的自負與舒適。 自由並非可望而不可及,其實自由無處不在。走出家門,在院子裏做想做的事,“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悠然自得又何曾不是一種自由? 暢想自由,自由無處不在,自由的思緒可以帶你暢遊於自由的天空下,帶你感受江南溫婉妖嬈的氣息。自由的天空下,你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舒適與安詳。“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然而多少次,在自由的天空裏,我看到是夕陽的餘輝展現著最後的光芒。向往自由,自由的思緒帶你暢遊於天空。 暢遊於自由的天空下,無論是風清雲淡,還是煙雨蒙蒙,自由的氣息總是會彌漫在你周圍。暢遊於自由的天空,你會感受到“大江東去浪淘盡”是何等地壯觀,自由奔騰的長江水是多麼地令人羨慕。此時你不會再拘泥於心中未了的瑣事,因為自由完全占據了整個心靈,直達心靈深入。 “久在樊隴裏,複得返自然。”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也許是最值得他驕傲的。何必羨慕他人,自由也在你的身旁,隻要你懂得暢遊於自由的天空裏,像一隻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不必再受世俗困擾。自由的快感會讓你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裏,就像陶淵明所寫的那樣,但這絕非虛幻。 何必再承受“情到深處人孤獨”的淒涼,何必再遭受“木秀於林中風必摧之”的悲慘。敞開自由的心胸,欣賞“東邊日出西邊雨”,欣賞“竹外桃花三兩枝”,欣賞“一枝紅杏出牆來。”暢遊於自由的天空,你能感受到杜甫是怎樣“一覽眾山小”,能體會到曹操是怎樣的橫槊賦詩,自由的氣息遍布於大江南北,自由不會找你,而你必須去尋找自由。生活中並不缺少自由,隻是缺少發現自由的眼睛。發現自由,自由便會帶你遨翔於自由的天空中。 自由並不是那麼遙遠,隻要願意,自由隨時能夠帶你遨翔太空。
年輕的選擇
有人說,年輕像小鳥一樣,張開輕巧的雙翅,自由自在地在藍天上飛翔;有人說年輕像噴泉一樣,永遠充滿著向上的活力;有人說年輕像四季之首的春天一樣,生機勃勃,一切美好的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都屬於這個季節。
青年人,不管是身強體壯還是體質欠佳,都應該有著無窮的勇氣和力量。喜歡冒險,雖然有時做事冒失,但總不缺乏膽識和氣魄。我喜愛的音樂製作人高曉鬆,念了兩年的清
華大學就退學,專門從事校園民謠創作;比爾?蓋茨沒念完哈佛卻創造出“微軟帝國”;年輕的陳景潤身體不好卻敢於攀登數學的高峰;但是青年人並不都是如此,或得過且過,或遇上挫折便萎靡不振,雖是青年卻一點也不顯出年輕的氣質。難道年齡並不能說明一切嗎? 是的,老年人,也許沒有了從前用不完的氣力和精力,但也可以活得年輕。他們早起早睡,身體康健,做著自己喜愛做的事情,把黃昏的天空染得一片醉紅。我欣賞《老人與海》裏的與大馬林魚與群鯊搏鬥的老人桑提亞哥,我欣賞九十多歲的齊白石仍“不教一日閑過”的執著。但也有這樣的老人,彎腰駝背,拄著拐杖,整日歎息:“老矣,不中用了。”我想,他真的老了。 可見,年輕是一種心態,換而言之,年輕是一種心理感受。有人說:隻有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才會變為真正的老翁。有了理想便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會有追求,不斷追求一種心理上的美吧,那就是年輕! 那麼,作為年紀尚輕的青年人,更應把握自己擁有的青春;作為年已老邁的老年人,更應保持自己樂觀的心態。七十多歲才開始寫作的塞謬爾?尤爾曼,在作品《年輕》中這樣寫道:年輕,不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時光,也不是紅顏、朱唇和輕快的腳步,它是心靈中的一種狀態,是頭腦中的一個意念,是理性思維中的創造潛力,是情感活動中的一股勃勃生機,是使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 我想,無論年紀大小,保持一種年輕的心態是最重要的。而我們要看到的是,年紀大的人對年紀小的人抱有很大的希望。年紀輕輕的我們更應相信: 歲月—— 隻能白了青年人的發, 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
至真至誠
一直以來,我雖不完完全全信奉馬克思,但對農村那套封建迷信卻相當反感。 奶奶又在電話裏頭不厭其煩地催我清明節那天回家,給爺爺上個墳,好保佑我上個好大學。電話這頭的我很不屑,但又隻得說“好!”忽而覺得奶奶很可悲。 清明那天,不情願地回去。早上才7點多,奶奶拿著裝有祭品的籃子,和我一起上路了。一路上看見那些人規規矩矩地上香,膜拜,心裏湧現莫名的輕視。也不知走了多久的山路,終於到了爺爺的墳前。放下紙錢,香燭,我開始自顧自地欣賞起來。 這整座山白灰灰的都是墳頭,衣著各異,身份各異的人在除草的除草,擺酒的擺酒,還有人哭著,活脫脫的一座“死人山”。“生前對他們好點就成了,死後用得著哭哭啼啼嗎?虛偽!”我嘮叨著。
“講什麼呢,快過來!”奶奶叫我過去,順便把一塊布放在墳前,坐了下去。她極其認真地對我說:“我現在開始哭了,你把這些紙錢燒了,金黃色的壓在墳背上,這樣爺爺
在地府才有錢用,懂嗎?”我接過紙錢,應了聲“哦”,就把紙燒開了。奶奶也自顧自地哭了起來,一把鼻涕一把淚,相當動情。 不知是我做得太快還是奶奶哭得太慢,我燒完紙,她還在哭。無聊之極,我靠在她身邊坐下,眼睛盯著她看:看她那樣,似乎悲痛欲絕,時不時地狠狠抽噎一聲,發出好響的聲音。既而口裏念念有詞,那條手絹也擦了一遍又一遍,都濕透了。“真是昏天暗地,哭天搶地,感天動地。”我彎下腰,對上奶奶的臉,看到底有什麼苦或怎樣的思念讓她如此動情,要知道,老人一向是很含蓄的,這讓我疑惑。 不知過了多久,奶奶終於哭完了,長長地抽了口氣,表示終結。看著她桃子似的眼,我感到又好笑又可悲,可笑有如此愚昧的人,可悲竟真有如此愚昧的人。“終於可以回家了,這是唯一讓我欣慰的事。”我想。奶奶說:“慢點,來,給爺爺上個香,叫他保佑你考上好大學,我剛才和爺爺說了,他會保佑你的,現在你得親口說說。”“我,我,”我支吾著,遲遲不肯去,仿佛辱沒了讀書人,半晌,奶奶才歎了口氣,慢慢地走到墳前,說:“小孩不懂事,你要好好保佑她才是。”然後轉過身說:“給爺爺鞠個躬。”不知為何,我竟真的走過去,彎下腰,虔誠地鞠了個躬,但我知道,那決不是因為所謂的爺爺的保佑。 回家的路上,奶奶給我講述了她在哭時對爺爺講的話。她說我鞠了躬就一定會受保佑,她說爺爺一定會聽到她在講什麼,她說.. 看著奶奶真誠的神態,我想起了《項脊軒誌》中的歸有光的祖母,我有股想哭的衝動,那種哽在心頭的艱難幾乎讓我窒息,原來人間的情感並不因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在這個物欲橫流,親情日益淡薄的世界呆久了,漸漸學會了麻木,而回到那最原始的世界中,也許還會有讓你刻骨銘心的情感讓你難以釋懷,讓你感動。卑微的東西一經人們虔誠的膜拜,它也會莫名的崇高起來,於奶奶,於奶奶的哭聲,於我的感動——至真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