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多想飛(二)
生活因夢想而精彩
流星劃破寂空的絢麗算得上一種精彩;煙花綻放夜幕的摧殘也算得上一種精彩;夢想撒落美好的明天亦精彩.. ——題記 童年時天真的歡笑已被書海淹沒,求知的航船剝奪了爛漫的笑靨,遺失的美好隻能在寂空拾撿..初三好殘酷!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是一名初三學生,臉上再沒有往日的歡笑,無聊時凝望遠方,憂鬱的眼神裏折射著一絲絲悲傷、一絲絲期望,對遠方的期望,希望明天會更好。 每天做著同一件事,不免鬱悶,迷茫題海裏,確不如散步竹林裏悠閑。課上,老師津津有味得講演,盡情得“秀”一場,無人喝彩,唯有茫然目光。憧憬夢想,牢記課堂每一分,或許馳騁考場用得上。 初一新生的笑臉,洋溢著憧憬未來的惆悵,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在那一刻起航。奮鬥了三年,拚搏了三年,為的是追逐夢想——那美麗的遠方。那裏埋藏著人生的寶藏,明天我將到達那理想遠方,掘起人生財富,綻放幸福光芒。那一刻,是精彩的,不任何精彩都精彩.. 正是對明天的憧憬,我奮鬥著、拚搏著,心中對遠方的向往是那麼美好、那麼精彩。
——即使沒有流星的絢麗,亦無煙花的璀璨,但擁有明天,擁有夢想,向往那美好的未
來,生活就是精彩的,即使枯燥,也給人一種舒暢..
落寞在春景裏的秦少遊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秦觀(秦少遊)之《浣溪沙》 碎碎殘冬似乎還在夕照下散步,含情脈脈地輝映在人們的心間,這是宋朝紹聖年某一天裏的一個精妙的藝術意境。 一日,我踩著暮冬的邊緣,穿越薄薄的春寒,隻感覺氤氳早春氣息彌漫在我的身邊,徜徉於浙江處州郊外青山之間一座小樓的周圍,我發覺春天的腳步來得無聲無息,無論草長鶯飛的生機勃勃,也無論枝頭的濃濃淡淡,眼前的盡現著瓊香繚繞,瑞靄繽紛,使得一大早就布滿了陰霾,在我心際,也在此處山澗,久久不能散去,便念起秦觀的詩詞“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盡收春光;遠遠圍牆,隱隱草堂;颺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此番,我是去拜訪故友秦少遊(淮海居士),聞知他遭貶處州,心情甚是低落,但其時下頗多新作,譬如《淮海詞》等等,故而專程叩訪。不想少遊先生貶謫後,在處州的隱居之所竟乃世外桃源,我賞而忘記前行。這裏,清醇的早春具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冷峻,或草或木或山水皆傾吐著顫顫的冷豔,如此之景色,無奈的感受如同深秋般似的,近乎楓葉滿地發出的瑟瑟之聲.. 走進少遊先生那被翠竹環抱的小樓,一陣陣的香氣飄渺,浸染了小屋的每一個角落。窗前,一個人枯坐在那裏,他即是少遊先生。他目光遠眺,心靜如水,手裏捧著一盞清香四溢的素茶,自飲自酌。少遊先生是否追思屢試不第?緬懷浪遊揚州走馬汴京謾足洛陽?回憶年少時,風華正茂,文辭慷慨?回味四麵楚歌,寄跡青樓,“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少遊先生未聽見我上樓的腳步聲,依然把目光停留在窗外,高高的楊柳樹上,兩隻小雀低垂飄柔的柳簾裏,或是在雲霧之間裏愉快地穿梭飛躍,它們嘰嘰喳喳地如此歡快,為春天的美景肆意地謳歌著,正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香..” 然,少遊先生依舊平淡如水,心若空景,臉頰不斷寫滿了絲絲酸楚,我不可言喻,隻發覺那些對春色的惆悵、鬱悶等等,一起湧上他的心頭.. 我環顧小屋,便隨意想著,也許,那牆上張掛的那幅古樸的山水畫能夠解釋少遊先生的心境,畫中淡煙流水,涓涓潺潺,猶如二月萌動的一股暖流,替少遊先生的心靈平添了另一種色彩。我心裏暗自獨語,那或許是給他——少遊先生,這個詞人,一個深邃的意境和良好的慰籍吧?
不知怎麼回事,少遊先生依然默默地注視著窗外,也許他是為準備新寫一首詩詞而留心什麼,但見輕柔飄忽的桃花李花梨花星星點點,落花輕颺,細雨如絲,和著那少許清淡的寒雲,與少遊先生的心情一同翻卷..我也看著窗外,猜想那裏氛圍裏,必定是凝聚著少遊先
生夢的地方,也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片片桃花瓣隨著春風,不經意地飛進小屋,輕輕落在窗台上。這時,少遊先生動了一下身子,把桃花瓣捧在掌心,看著他落寞的麵容,我想那桃花瓣帶給他的,隻會是春寒,更是無邊無際的愁情,總還是“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 一瞬間,我竟看見少遊先生眼角的濕潤,滴滴掉落在他手裏的茶杯中.. 那桃花瓣的芬芳,那盞素茶的清香,早早彌漫了整個小屋。 少遊先生站起身,輕輕地拍掉身上的桃花瓣,放下手中的素茶,紛飛的春雨漸漸洗滌薄霧的籠罩,空氣逐漸變得冷凍起來。少遊先生又輕輕地合上窗,再放下那清新素雅、潔白如雲的窗簾。 我看過去,那垂掛的窗簾依然慢悠悠地飄動著,像紅袖添香的仕女,“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少遊先生見我已至,微微頷首,算是招呼。之後,我們緩緩麵對而坐,我捧起他為我浸泡的素茶,輕微地呷了一口,香氣直入肺腑,繼而望見茶中還浮悠著幾片桃花瓣,發散著幽幽淡淡的清香。 我見少遊先生停了飲茶,仔細端詳杯中的桃花瓣,萬般情愫一齊奔湧進他的心間,他對我隻說了兩個字:“夢”!“愁”! 我難以捉摸,無法琢磨,興許是少遊先生用此兩個字,去描繪屋外那無可奈何的飛花,感悟愁緒萬千的細雨?少遊先生聞得我之自言語,情不自禁地再度頷首。我豁然開朗,於“夢”與“愁”間,看到少遊先生的冥冥之中,有那樣似真亦幻的淒清,虛渺的意境,現實的感受,朝我打開了發覺少遊先生心扉的大門。 我不由感歎起來,少遊先生啊,你麵臨眼前的春光,人卻憔悴零落,竟是為著那般緣由? 俄頃,少遊先生忽然靈光一閃,丟開茶盞,疾步書桌之前,即刻憤筆疾書,字裏行間流動著委婉輕柔,纖細哀婉,淒厲迷惘,情調淒苦的情調,借“夢”憶時世變遷,寄“愁”抒滄海桑田。在毛邊紙上,在我的眼前,少遊先生竟將翻滾的心潮化為點點墨跡,撰寫出了懷春、惜春的《浣溪沙》,我的目光穿行在詞句之間,融化於情感之中,我禁不住喝彩起來,這首《浣溪沙》,少遊先生把在自個兒的貶謫處州、郴州、雷州的感悟,把懷春之後的種種失落悲歡,把惜春愛春的千種思緒萬種風情,全化為了一生的愁情別緒! 我看著少遊先生筆走龍蛇的神態,又心潮跌宕起伏—— 少遊先生哦,你心間那春寒的霧靄不知何時能夠散去? 你眼前那細如絲的春雨怎知何時能夠消退? 你現實的、筆下的輕颺的飛花,誰能夠知道它何時尋得歸處? 少遊先生輕輕地言語道,殊不知,孤寂遲暮!隻覺得“襟袖上,空惹啼痕,此去何時見也”? 少遊先生說著,搖搖頭,揮揮手,與我作別!
回望青山,注目小樓,一切均在煙雨中,我淚流不止,念叨他的新作:“自在飛花輕似
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故鄉的小河在哭泣
七月的一天,我與川北醫學院的大學生到鄉村“三下鄉”,為村民免費體檢身體,還給村民表演文藝節目,我非常榮幸地成為演出的節目主持人。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姑姑當書記的小鄉,與這些“象牙塔”裏的天之嬌子一道返鄉探親,於一路嬉戲中不覺已到孩提時伴我度過春夏秋冬、曾留給我許多童年趣事的故鄉小河。 佇立小河邊,哪個長相非常像《紅十字方隊》中的江南的大學生吳迪詩姐姐(與我一起主持節目)碰了碰我胳膊,疑惑地問:“黎冰小弟弟,這就是你常跟我提起的那條美麗的故鄉小河?”她的話語打斷我的無窮憧憬與追憶。 迪詩姐姐乃城中小姐,但對鄉下有特濃的情趣。 演出還沒有開始,還有一段閑暇,我與迪詩姐姐談起故鄉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特別是故鄉的那條小河,留給我的無窮回味。我口若懸河的“龍門陣”,居然惹得她神思翩躚,執意著定要與我一同前往村前的 小河邊,親眼目睹給我留下無窮回憶的小河的風采。我答應了。 “唉——”當我們一到小河邊,舉目望去,眼前的一切令我不由得發出哀歎,隨之而來的心情便萬分地沉重起來。現在,對比過去與眼下的此景此情,我將如何向身邊的迪詩姐姐說明交待小河已經逝去的那許多的美好呢? 亂石飛舞,平涸滴淚,樹木枯萎,麵目全非。小河往昔的神韻已不複存在。那裏,隻有碗口粗大的濁水汩汩流動著,在鳴咽,在哭泣,在向遠方歸來的遊子訴說她不幸遭遇的一切.. 然而,我的思緒終究被小河過去的神韻牽扯著,竭力去追尋一個又一個兒時的夢幻。 仲夏,荷花飄香、小麥泛黃的時節,寫過這篇《想送兒子去鄉下》的我老爸硬是把我送到鄉下外婆家。我呢,還能夠安居樂業,做完作業後就邀約幾個小夥伴一塊到小河裏捉魚摸蝦,這項活動成了我們暑假尋樂的一大趣事。每每捉魚摸蝦歸來,拎起小石塊,圍住一群群覓食產卵的魚兒,一石擲下,待波浪平靜,少說也有三五條魚浮出水麵,拿回家摘塊菜葉包上,讓外公丟進柴火中燒熟後,蘸上鹽,那味兒極鮮極美。 炎夏季節,水漲潮了,酷熱的足音步步逼近,小河熱鬧喧囂起來。騎牛的小娃兒們把牛兒攆到小河中,或給牛兒洗身,或給牛兒搓背。然後光著屁股騎於牛背,分成“南北派”,打起水仗來,有的鑽下牛肚,比誰溺水時間長。那種隻有鄉村娃兒才體味到的樂趣,比在城頭去公園看“水怪”、玩“過山車”不知愜意多少倍。
夏天的尾歌裏,當金鐮割出第一片收獲的希望,河邊那些叫不出名的野樹已掛滿了串串誘人的果子。其中有種叫“牛奶子”(一種野果,形狀象牛奶頭)的,至今叫人記憶猶新。夥伴們把牛兒朝收割後的稻田裏一趕,奔到樹下,摘取果子剝開來送往嘴裏,一吮,甜甜的,笑意傾刻綴滿了黝黑的臉龐。
最難忘的是冬天,屋外銀裝素裹,大自然的一切仿佛都停滯了。隻有小河溪水清清,潺潺流動。這時,鄰居好冬泳的李八爺,便隔三差五的叫上我:“走!冰娃子。隨我下河去,我給你捉條魚兒燉湯喝”。李八爺入水不到半小裝兜裏已足有五六斤重的魚了。.. 闊別故鄉四年,怎肯信夢中依戀的小河蒙受如此大冤?而眼前的事實,禁不住令我傷神落淚。 那年大興鄉鎮企業,河的上遊建起一家造紙廠,大量高濃度的工業汙水排入河中。汙水所流之處,石頭泛黃,魚蝦也噩運難逃,一群接一群被毒死,漂浮於灘口、河邊。小河水被切斷抽進廠裏,作高爐衝洗用水,小河幹龜裂。所幸深點的地方偶爾有幾隻魚兒遊動,於是又有人用炸藥或高壓電燒,直至魚蝦絕種,河床受損,樹木枯萎,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下遊幾百戶人家吃水困難,健康受害.. 小河淌著,在哭泣,在訴說,向人們討還著公道。 我痛心,我呼喚,還我夢縈魂牽的故鄉河。
舉手
還清楚地記得,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媽媽對我說:“彩麗,上課要積極舉手發言。”來到學校,老師也這麼說。這些話,我一直記得。 小學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老師提出問題,話音剛落,同學們早已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樹林一般。有的同學生怕看不見自己,還欠起半個身子,以期取得老師的注意。老師不知點誰才好,連聲說:“別急,別急。”如果誰被幸運的點到名字,就好像得到了很大的恩寵,滿麵春風,得意洋洋的。倘若再因為回答正確,被老師表揚上幾句,那便更加美的不得了,比吃了蜜還甜,當然也會被大家羨慕好一陣子的。而沒有被點到名字的同學,也不泄氣,耐心地等待著下一個問題。要知道,在同學們幼小的心靈中,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學生與老師關係的近遠。所以,天真的我們都想通過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來得到老師的讚譽。 那時的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很快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升入了初中,這時候,我漸漸發現,課堂上舉手的人越來越少,那片繁茂的“樹林”是被砍伐了,再也不見了。老師的問題提完半天,下麵像沒有人煙一樣,靜悄悄的毫無反應。有時被老師問得急了,教室裏才稀稀疏疏的舉起幾隻手,象秋風中瘦弱的小樹,一吹即倒。兒時的那陣熱鬧場麵不見了,變得無精打采,死氣沉沉。是老師的提問變難了?還是學會矜持了?或者是對老師的提問不悄一顧?我不明白,也不曾認真的思考過,隻是依舊記得媽媽和老師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