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塗身吞炭豫讓報主(三)(1 / 3)

第七章 塗身吞炭豫讓報主(三)

蘇秦勸諫孟嚐君

孟嚐君想到秦國去,勸阻他的有上千人,但他就是不聽。蘇秦想勸阻他,未等開口,孟嚐君就說:“大凡人事 我都知道;隻有鬼事我還沒聽過。”蘇秦說:“我確實隻想跟您說說鬼事。我今天到齊國來見您,從淄水邊經過。有個土偶人和桃偶人說話,桃偶人對土偶人說:‘你不過是河岸邊的泥土,把你捏成了人,到暴雨漲水時,淄水把你淹了,到時你就殘。’土偶人說:‘你錯了。我先是河岸邊的泥土,水把我衝了,我還是河岸邊的泥土。你呢,一根木頭削成人、淄水衝來,你順水而下,不知道要漂到哪裏才是盡頭。’現在秦國就像一隻老虎,張開口專等人撞進去 您要是誤入虎口,不知那年才能出來呢。”孟嚐君再也沒提去秦國的事了。

齊襄王殺讒臣以謝安平君

齊得已複國,田單推為首功。因其安國平難,又曾保護安平(山東益都西北),故齊襄王以安平之地封賜給田單,號稱安平君,拜為相國。齊襄王於今能得以作國王,對田單敬佩得五體投地,田單在齊國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可是,做為君王,大都是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做為大臣往往是功高遭忌。

田單是王族的遠支,出身於小吏,接近於社會下層,知民疾苦。一個冬天,他路過淄水傍,看見一位老人過河後凍僵在岸邊,不能行走。田單脫下衣上的皮衣讓從人送給那位老人,這件事情被傳開,民眾稱讚安平君有得於民。齊襄王聽薊後很不高興,同左右近臣說。“安平君施恩惠於民,恐贏得民心,擁他為王。不早圖之,將有事變。”說完之後又怕被別人聽見傳出去,便命令左右看周圍是否有人聽到。恰好發現在殿簷下有個串珠的工匠,襄王令人把他叫進殿中,問道:“你聽見我所說的話了嗎?”

工匠直言不諱地說:“聽見了。”

襄王又問:“你認為我說的話如何?”

工匠說:“在我看來,大王不如把安平君善良之事引為已有。大王可以嘉獎他,下令說:‘我擔憂百姓饑餓,安平君收養供食;我擔心百姓受凍,安平君解衣裘給受凍人穿。我擔憂的事,安平君也為之擔憂,符合我的心意。’田單有善行之事,大王嘉獎,這樣就可把他的善行變為大王的恩德。”

於是,齊襄王賜給田單牛和酒以示褒獎。過了幾日,工匠又來見齊王說:“大王在召集群臣時,可單獨把安平君留下,表示慰問,並下令收容饑民,使他們得到贍養。”齊王照辦。

過了些日子,齊王暗中派人到民間聽取反映,聽到各處都在議論說:“安平君愛護百姓,原是大王教之。”齊王聽到彙報之後很是得意,從而解除了對田單的猜忌。

齊襄王有9個寵臣,他們都很嫉妒田單,相互串通一氣想要讒陷田單。他們尋找機會,當他們聽到貂勃提升為官,是田單推薦的,就想從這件事上做文章。他們向齊王建議說:“燕國攻打我國的時候,楚王曾派兵援助我們。於今國家政權恢複,社會安定,應派使者前往表示感謝。”齊王問:“誰出使為好?”他們共同提出貂勃可以出使。

貂勃出使到楚國,楚頃襄王想到當初救齊實是趁夥打劫,感到過意不去。現在形勢變了,齊得以複國,所以對齊使格外熱情,親自設宴招待,款留數月方送歸齊國。

於是,齊國的九個寵臣得到了口實。他們向齊王進讒言說:“貂勃出使楚國,受到大國的國王如此的禮遇,豈不是因為安平君權勢之大!而且,安平君與大王已無君臣上下之別。其心誌不良,內撫百姓,外懷戒狄,禮賢下士,定別有企圖。願大王明察。”

齊襄王聽了讒言,心裏不安,對安平君產生了敵視情緒。一日,帶著怒氣召見安平君,安平君對讒言早有耳聞,他進見齊王時,脫下帽子,赤腳露背,向齊王請罪。因安平君無罪可言,見了之後又令退出。

齊襄王派人經過五天的訪察,沒有聽到安平君有什麼過錯。他再一次召見田單,對他說:“你對我沒有什麼罪,隻是今後你盡你做臣子職責,我盡我君主之道就是了。”這實際是向田單提出了警告。

貂勃出使楚國回來之時,齊王設酒宴慰勞。正在宴飲之時,齊王對宮人說:“召相國田單進來。”貂勃發現齊王對安平君很不尊重,直呼其名。他離開座位跪在地上對齊王說:“大王同周文王相比,誰更英明? ”

齊王答道:“我不如周文王。”

貂勃又問:“我也知大王不如周文王。那麼同齊桓公相比呢?”

齊王說;“我不如。”

貂勃說:“是的。我也知大王不如齊桓公,但是周文王得呂尚稱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稱仲父。現在大王得安平君這樣的賢人,且直呼其名,怎能說出這樣的亡國之話呢?自開天辟地有人以來,做為人臣,為國家立下功業者,有誰比安平君更大?大王身不能保衛自己的國土,燕興兵攻伐齊國,大王逃到城陽(山東莒縣境內)之山中,安平君以岌岌可危的即墨三裏之城,五裏之廓,率疲卒七千人,擒殺燕國大將,收複齊國千裏的江山,這是安平君之功!如果當時安平君自立為王,天下人有誰能反對?然而他道行於義節,歸之以道德,所以他架棧道、建末閣,迎大王於城陽之山中,大王才得以即王位。當今國家安定了,大王把國難時的事都忘卻,直呼安平君其名。我希望大王殺讒臣,以謝安平君!”

齊襄王聽了貂勃的一席話,回憶以往,句句是實,猛然醒悟。他毅然下令將九名讒臣殺掉,驅逐其家屬,並增封夜邑(山東掖縣)萬戶給安平君。

安平君是齊國晚期中興之臣,有大功於齊。齊襄王殺讒臣以謝安平君是開明之舉。

齊襄王

齊襄王,本名田法章,齊湣王之子,田齊政權第七任國君。齊襄王在位19年,死於前265年。湣王死於淖齒之手,法章改變姓名到莒太史中作傭人,並私得太史之女所愛。前283年,莒人立法章為襄王,田單破燕軍,收複齊地後,迎接襄王返回都城臨淄。齊襄王雖個人能力平庸,但接受齊湣王的教訓,與諸侯修好,複建稷下學宮,使齊國的國力有所恢複,但經過此次長達四年的戰亂,國力大傷,因此始終無法強盛如昔。齊襄王為人偏狹,嫉妒田單,有一次經過淄水,見一老人涉水,受不住寒凍,出水後無法行走,田單就脫下皮衣,給他穿上。襄王看了很不舒服,認為田單在收買人心。貫殊給他出主意,勸他不如順水推舟,嘉勉田單的善事,讓老百姓知道田單愛民是君王所教。

黃歇智歸楚太子

春申君黃歇,楚國貴族,生年不詳,卒於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大約生活在楚頃襄王、考烈王在位時期(公元前295年至公元前238年)。黃歇早年遊學四方,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楚頃襄王任命他為接待賓客的左徒。不久,又命他出使秦國。當時秦昭王命大將白起率兵擊敗韓、魏於華陽(今河南新鄭縣北),韓、魏請和。秦昭王乃命白起約同韓、魏攻楚,白起尚未啟程,黃歇已來到秦都鹹陽。他聽到秦國即將聯合韓國、魏國出兵攻楚的消息後,大吃一驚。因為數年以前,秦王已使白起攻楚,攻取了楚國西部的巫郡(今四川東部巫山、湖北西部恩施一帶)、黔中郡(今貴州東部、湖南西部一帶)之後,又向東攻陷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直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迫使頃襄王把都城遷徙到鄰近魏國的陳縣(今河南惟陽),楚國的勢力已大大削弱了,怎能抵禦秦、韓、魏聯軍呢?所以黃歇深感憂慮。除此而外,黃歇還認為:過去頃襄王的父親楚懷王受秦相張儀的欺騙到秦國朝見秦王,結果被扣留在秦國死去。如今楚王乃是懷王的兒子,如果秦國輕視楚王,蓄謀聯合韓、魏一舉滅掉楚國也是可能的。

為了打消秦國聯合韓、魏攻楚的計謀,黃歇乃上書勸說秦昭王,首先他指出:“秦楚乃是天下最強大的諸侯國。如今聽說大王打算進攻楚國,如同兩虎相鬥。兩虎相鬥,必然兩敗俱傷,秦楚相攻,必使雙方削弱,對其他各諸侯國有利,特別是對韓、魏最不利。”其次,指出韓、魏是秦世仇,聯合韓、魏攻楚對秦不利。最後,他指出:“臣為大王出謀畫策,莫如聯合楚國,秦楚合而為一,秦從兩攻,楚從南攻,韓、魏力量不能支持,必將降秦,然後東向製服齊國,大王的土地將從兩海(指今青海湖)直抵東海,楚與燕、趙也必將臣服於秦了。”秦昭王看了黃歇上書後,立即召見黃歇,對他說:“卿家上書所說非常透徹,寡人就依卿家便了。”於是下令白起停止發兵,派使臣分別通知韓、魏兩國中止攻楚,另派使臣隨同黃歇到楚國去,同楚國締結盟約,秦楚二國結成盟國。

按照秦國的要求,秦楚結盟後,楚國太子必須到秦都鹹陽充當質子,以表誠意。於是楚頃襄王再次派遣黃歇護送太子熊完到秦國去。黃歇同太子在鹹陽住了幾年,楚頃襄王得了重病;但是秦國卻不放楚太子回國探病。黃歇和太子得知楚王重病消息,秦國又沒有放行的意思,十分著急,恐怕秦國乘機要挾索取重酬,楚國又不願意答應,如楚王病情加劇死去,另立他人,太子就有失去王位的危險。太子束手無策,隻有依靠黃歇為之出謀畫策。

黃歇深知楚太子平素同秦相應侯範睢交情頗厚,於是去見應侯,請求勸說秦王放太子歸國探視父病。黃歇謁見應侯,向應侯說:“相國果真同楚太子有交情嗎?”應侯回答說:“果然有交情”。黃歇說:“如今楚王病重,恐怕不能痊愈,貴國莫如放太子回國。如果楚王病故,太子立為楚王,必定會更加與秦國親善,永遠感謝相國的恩德,對於秦國是十分有利的,相國也將得到厚報。如果太子不能回國,不過是鹹陽市上一個百姓而已。楚國如另立太子,一定不肯同秦國和好,秦楚之間的關係就將惡化,盟約也要解體了。請相國以秦楚和好為重,考慮利害得失,向大王建議,使太子得以歸國。”應侯答應了,奏知秦王。秦王說:“立即放楚太子回去,恐怕不妥當。不如令楚太子的師傅先回楚國探視楚王病情,等探明情況返回鹹陽後,再決定是否放楚太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