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鑰匙(1 / 3)

第一章 鑰匙

引言:天似鏡,風如紗,竹濤陣陣,流水綜綜(淙淙)。正是個好日子,李白與阮籍同到神的腳下尋找快樂幸福之門。

悲觀

天似鏡,風如紗,竹濤陣陣,流水綜綜(淙淙)。正是個好日子,李白與阮籍同到神的腳下尋找快樂幸福之門。 神睜大眼睛看這兩個人:李白,腰掛酒葫蘆,身著白青紗,胯下小毛驢,頂上飄飄發,不時用手撫一下那長長的山羊須;阮籍,坐在隻眼老牛的破車上,酒瓶東倒西歪,頭發淩亂如草,衣服上半隻扣子也沒有,用一支樹枝掛住,潦倒非常。 神引他們進了一個房間,各給他們一隻破耳壺,壺中裝有半壺酒。阮籍搖一搖又往壺裏看一眼,歎氣道:“神怕是偏心這西域浪子,我隻有半壺酒罷,他卻有一壺吧!”李白笑了笑:“神看來是對我們很好呢,我有大半壺仙酒,喝,味道一定美極了!” 神饒有興趣地看了兩人一陣子,微微一笑,把他們帶到一個分叉路口,讓他們各自走去。 李白的路不好走。賴棘刺叢生漫路,泥淖的山石路讓小毛驢弄傷了腳,他從驢身上落到了泥水中,青白衫頓時一片黃一片黑,鳥兒從樹叢中驚飛。他哈哈一笑:“這回酒可醒了,可以好好走路,再說,八隻腳總比四隻跑得快。”他又呷了一口酒。走了不久去碰到斷崖,無路可走了。他吟了一句:“無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小毛驢,你可不必受我壓迫了,有緣再會”!說罷動手往山下攀爬。

阮籍也不如意。正當他看著那半壺仙酒歎氣時,一隻猴子搶走了他用來遮風擋雨的破帽子,他想搶回來,卻打翻了大多半的酒,人也倒在路旁,棘刺刮破了皮肉,鮮血直流。

他又歎:“唉!天不助我呀!”爬上車走未幾刻,斷崖在眼前出現了。他頓時悲從中來,憶起傷心往事,哭天搶地地喊了起來:“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眼前一黑,他暈倒在車上。 李白曆遍艱辛,終於爬到了山下,眼前是一片從未見過的美好境地;金色的樹枝,寶石的果子,銀白的葉片,雲霧繚繞,花影叢叢,神正笑著對阮籍說些什麼,他跑了過去。 神於是宣判他們尋找的結果。點了點他們的酒壺,一陣紅光閃過,兩人手中多了一把鑰匙,一把刻著“悲觀”,另一把刻著“樂觀”,李白成功地打開了門,而阮籍,無語歎息。

微寒

微寒的春夜或蕭瑟的冬晨,岑(沉)寂的雨夜或喧鬧的街頭,寧靜地獨處或結伴同遊。常常不經意間便想起了他們,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存在。“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僵臥孤村不自哀”的陸放翁;“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還有地球那一邊,《荒野的呼喚》中的傑克·倫敦,《老人與海》中的海明威,“自由旗幟”下的拜倫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樣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他們所擁有的快樂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們順著他們的思維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然而,在我心中刻痕最深的便是那一位流浪的女作家,她叫三毛,或許,到過撒哈拉沙漠的中國人有很多很多,她不是第一位,也不會是最後一位,但絕對是最特殊的一位。 沒有人能告訴我,撒哈拉沙漠的美在哪裏,烈日炎炎下滾燙的沙丘是美嗎?寂靜的夜晚一望無際的孤獨的荒原算美嗎?膚色黝黑,講著一口我們聽不懂的語言的土著居民算美嗎?一直以來,沒有人能告訴我許許多多問題的答案。 後來啊!我走進了三毛,因為我驚詫於她生存的勇氣,我驚詫於她能快樂而幸福地生活在那一片不毛之地上,甚至留戀忘返!就這樣我跟隨著她的足跡走到了那一塊奇異的土地上。 哦!我看到了.. 烈日炎炎下滾燙的沙丘中,傲然地屹立著一棵棵仙人掌,向我展示著生命不屈的美。 寂靜的夜晚一望無際的荒原頂上,有一望無際的星空,在繁星滿天的夜晚,我知道了什麼叫作幸福,那種感受著大自然偉大的幸福。 膚色黝黑,熱烈的土著居民會在夜晚來臨的時候,圍著火堆跳起快樂的皮鼓舞。在異國的歌聲中,我領略了一種從沒有過的快樂! 順著三毛的足跡,我領悟了一個道理:換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將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和幸福。 三毛或許並不知道,太平洋彼岸一位號稱“美利堅硬漢”的作家筆下有這麼一位桑(聖)地亞哥老人,在捕魚過程中,曆盡千難萬苦,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魚,卻在歸航的時候遭到鯊魚的圍攻,他一人單身拚搏,直到大魚被吃得一幹二淨。(,)他才放棄拚搏。

當這個《老人與海》的故事傳遍全球時,有人謳歌那位老人的偉大,有人讚揚那位老

人的不屈,有人稱頌那位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為他在拚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詫異的在搏鬥中體現他並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才會有後來的偉大、不屈、堅強。 生活其實真的很簡單,不要認為每天都是那麼的平凡和相似,換一種思維,我們就會感悟到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生活本身並不平靜,有失意(的)雨,沮喪的雲,憂傷的霞,惱人的風。換一種思維,我們就會感到生活的幸福和快樂,我們才會在幸福和快樂中信心百倍地麵對明天!

因此幸福

一支筆,剛畫完前唐的雁落平沙,又滴淌著晚清的紫廖漁歌.. 一杆桅,剛降下暮春的輕煙殘月,又升起了霜秋的白荻勁風.. 歲月在輪回,人生在飄逝,我們駕一葉扁舟於江渚之上,尋覓所謂的幸福。 茫茫中華史,從未忘記幸福的存在。有過去、有現在、還有未來。劉邦是幸福的,因為他勝利了;武則天是幸福的,因為她執政了;楊國忠是幸福的,因為他有權了。然而,項羽是痛苦的,因為他失去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為它遭棄了;李白是痛苦的,因為朝野亂了,於是,時間在追問曆史:“何為幸福?”我追著時間在後現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於自己的心!” 世界萬象,無所不有。幸福,隻有用心而且懂得去接受的人才能幸福。有些事,就像哈哈鏡與玉麵鏡的結合,從這麵看,很好看,另一麵,醜死了。給一個選擇的機會,你是選好看的一麵還是醜的一麵?幸福在於自己的把握,或者,你對著醜的一麵時萬般痛苦,忘記了翻過來,於是,幸福與你隻是一鏡之隔,卻隔若汪洋。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看這樣的鏡子會翻看不同的一麵,於是,幸福屬於了他們。 貝多芬就是一位懂得看鏡子的人。當有人問他:是否為失聰而痛苦,他說:“沒有,我很幸福!因為我僅僅失去六分之一!”除了耳、()我們還眼、鼻、嘴、手、腳、()六分之一,這就是貝多芬幸福的概念。 幸福,隻是“塞翁失馬”,要懂“焉知非福”的道理。 求幸福,就要有阿Q的精神。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極具諷刺意義的人。然而,今天的我們,為求幸福,把阿Q作為一種榜樣。原來,阿Q也是幸福的。 麵對已知的死亡,我們是恐懼,還是坦然?尼克鬆在知曉自己得癌症以後,他對死的定義是:酒吧打爛時我就離開!這也是一個“阿Q”,一個美國版“阿Q”。所以,在餘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不能定義,幸福與快樂就是一種思維方式。選擇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你就選擇了幸福快樂。

千年的餘輝搖曳那些花季,飄落那些雨季。我們不妨把或深或淺的記憶放進日記,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給歲月。選擇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風聲鶴唳而瑟瑟發抖,

不再因世間的榮辱得失而錙銖必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飄逝而惆悵莫名——人生因此快樂、因此幸福!

生命猶如海洋

生命猶如海洋,生活恰是輕舟,揚起思維的風帆,穿梭於人生的海洋。白帆迎接的是狂風和浪花,而思維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憂傷,或積極,或消沉.. 從亞當和夏娃的叛逆開始,上帝就創造了人類,賦於(予)人類的不僅僅是血肉的身軀,更是那思維的方式。思維是最敏感,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改變思維的角度和方式,我們就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 高尚的思維造就永恒的幸福。縱觀古今,曆覽中外,楚之屈原,於“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中不合流同汙而投身汩羅江),死亡的雖然是血肉的身軀而升華的卻是永恒的幸福。毛澤東在敵人的圍剿之下,最後毅然決定長征,一個高尚清晰的思維就造就了新中國十幾億人的幸福。被流放的鄧小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然而思維的火花卻在他的腦中飛揚——改革開放,一個讓億萬中國人富起來的製度就這樣產生了,至此,我們不得不說,思維的方式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維的解讀。 快樂幸福就是改變思維的結晶。可憐的葛朗台,幸福與快樂在他的眼中就是金子,奪走了女兒的梳妝盒,奪走了女兒的幸福,而金子滿足了他的占有欲,而幸福也就離他而去。改變思維吧,幸福就在生活的空氣裏,需要用心去感悟,快樂並不是被踩到腳後的破口大罵。因為踩你的人是看重了你的腳,腳被看重,那是多麼快樂幸福的事。李清照的淒淒慘慘戚戚讓我們為遠方的親人朋友擔心著急,然而我們為什麼就不想想,或許他在遠方生活得很好,快樂著,幸福著,這不是更好嗎? 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並不是意味著用阿Q的勝利法來占有幸福與快樂。難道你能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再去官場上混一混,轉換轉換思維方式合流同汙,不,那絕非陶君所願。思維方式的有的放矢,更是快樂與幸福的主判長。 我們生活,因為我們有思維,我們快樂,更因為我們有思維,正如生活中本沒有快樂與幸福,隻不過是思維變換的人多了,也就充滿了幸福與快樂。 把握我們獨有的思維方式吧,因為思維可以解讀幸福。 思維方式..快樂幸福..思維方式.. 思維解讀幸福! 。

生如風

生如風。

好一個亙古的比喻。你也許感慨於它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著一絲痕跡。我卻跋

山涉水,在時空裏淘盡沙礫,找到了這個比喻的真諦: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繪成籬笆牆的內外,我們一層又一層地爬過,事實上,這層層籬笆綴滿荊棘,我們通過時,往往遍體鱗傷,身心俱毀。這時,你看到,風在牆外千縈百折,不屈地呼嘯而過,空氣中凝結下壯觀的痕跡。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烈日暴雨來過,飛沙走石來過,我們布滿傷痕,還要麵對一片片荊棘的叢林。 梭羅說:“這兒可以聽到河流的喧聲。那失去名字的遠古的風,颯颯吹過我們的樹林。”或許垂問遠古,能把生命如風的真諦領悟。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麵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過漆黑的荊棘林。刹那間,他心中鬱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頓悟。 於是他逍遙紅塵,寄情山水,最終文名垂千古。隻是,那夜的風,已遺落於歲月,無人見得了.. 梵高看見了風。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懶散地躺著,糾結於一個難解的疑問與痛苦:耗盡心血的畫作,竟是一幅也無人理解,一幅也賣不出去!對於一個把藝術當生命的人來說,無人欣賞自己的藝術好比無人重視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被輕視、被鄙視的痛苦!這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見了一陣風穿過向日葵田地。那陣風被阻擋了,發出憤怒的吼叫。然而它們向前!向前!全然不顧被招搖的枝幹劃破的身軀,它們成功了。 於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畫作在他死後不久,直至今日,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 .. 關於風的故事太多。 在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荊棘林時,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麼。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唯有學習風,我們才能藐視一切挫折,讓痛苦煙消雲散,讓快樂灑滿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