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配報到(1 / 3)

時間才進入了九十年代,向紅和趙桐他們這一批大中專畢業生還是幸運的,他們與同學們經曆了多愁善感、如生離死別一般的的畢業分別儀式後,大部分還是規規矩矩地回到了老家,一邊幫助父母收麥秋種,一邊安心地等待著命運給他們的第一次安排。

那時的大中專畢業生國家還實行統一包分配,實際上從他們考上學校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徹底和農村拜拜了,戶口農轉非,國家開始每月供應糧和油,隻要能正常畢業,就意味著已經有了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

到縣教育局領派遣證時,已經是九月份了,向紅和趙桐從南寨出發,一路騎了一個多小時,才來到了縣政府大院,這是她們倆二十年來,第一次跨進了縣委政府的大門。

大門是生鏽的鐵門,水磨石的牆上掛著幾個白紙紅字的牌子,寫著宜城縣委、政府等機構的名字,油漆雖已經斑駁,但那上麵的字還是讓人肅然起敬。放眼望進去,院內高大的梧桐枝葉交錯,綠樹蔭中,有灰色的大樓,有磚砌的平房,樸素的一切都給了這兩個農村姑娘一個印象:莊嚴。

她們怯生生地準備跨進去,但又心虛忐忑,就不自覺地回頭看了看門衛,但裏麵的人壓根沒看她們,這讓她們放開了膽子,他們找人問教育局在那?有人給他們指路,並告訴他們,這兩天學生分配,你看門口人多的那個地方就是。

進了樓門,果然看到了門口站滿了象他們這樣的年輕人,那時還不流行排隊,大家就靜靜地等待著,臉上都有一種宣判前的凝重和忐忑。

其實當時的學生分配簡單粗暴,就是看學校名字,會計學校分到財政局、稅務局,商業供銷學校分到供銷社、商業公司,化工學校的分配到化肥廠,農業學校的到農業局和鄉鎮。相比較起來,向紅和趙桐他們之所以分配到了機關事業單位,就是因為中專學校的專業劃分較粗放單一,而且文科管理類性質居多。倒是一些工科大學由於專業劃分較細,分配者也是望文生義,就大都將他們分配到了企業,機械專業的分配到了車間一線,鍋爐專業的分配到了工廠的鍋爐房,食品釀造的到了酒廠的釀造車間,紡織專業的分配到了織造車間。不過當時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大發展階段,當時宜城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中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就占了半壁江山,宜城當時有一個市駐地企業絲織廠,宜城縣領導的子女都是往這裏安置,沒有人願意到機關單位的。當時這一類工科大學畢業的學生工資福利待遇要遠遠高於分配到機關事業單位的,所以當時分配到工廠的大學生有明顯的優越感。但短短幾年,國有企業全麵改製為私有化,原企業人員紛紛解除勞動合同,下崗自謀出路,這時才顯現出機關事業單位的旱澇保收的優越性來。

一個五十多歲的大媽模樣的女人坐在了黃色的辦公桌後,如天上太陽一般萬人矚目,那女人的一個聲色就決定了一個人一輩子的命運,所以,大家都絲毫不敢錯過。

那女人的眼睛透過花鏡上邊威嚴地:“趙桐”

聽到叫趙桐的名字,向紅還緊張了一下,對她們的宣判開始了。

趙桐怯怯地走過去。

“你是趙桐嗎?”

趙桐點點頭。

那女人說,“是?那就對了,這是你的。”

趙桐說,“我還要向紅的。”

“你到底是趙桐還是向紅。”

“我是趙桐。”

“那就對了。拿上你的到一邊等去,各人拿各人的,這是一輩子的事,不要給別人代領啊。下一個馬飛。”

趙桐拿上派遣證走出人堆,這才顧得上慌亂地看了一下,是縣委機要科,她顧不上研究單位的好壞,隻是和向紅站在一起焦急地等待著念向紅的名字。

有人過來見手中拿著派遣證,就問他們,分那兒了,趙桐給他看了一下,那人羨慕地說好地方啊。

一個個人的命運被手中的一張紙定格,人們就或喜或悲地走了,樓道裏、辦公室裏漸漸的人越來越少了,隻留下稀稀拉拉的幾個人。

向紅心中的恐懼越來越大,從眾是最安全的,當大家都湧在這裏時,眼巴巴地盯著那女人等待著時,向紅覺得她和大家是一樣的,當人群散去,隻剩下寥寥幾個時,向紅的不安全感就從四麵八方開始向他襲來,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斷地冒了出來,個個都是她無能為力的,難道所有的人都正常分配了,隻剩下她向紅一個人?

明明告訴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但向紅脆弱的心還是越跳越快,越跳越猛烈,快得讓她有些承受不了,她不由自主地想按住胸口,卻覺得胸中有一股熱熱的液體從腳底湧入心窩,她覺得空氣憋悶,全身的重量都湧上了頭部,腳底一股涼氣一直向上,她的身體輕得支撐不了這越來越重的壓力,她急切地想扶住什麼,她又想出去透口氣,但不容她做出什麼,她的身體就軟軟地溜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