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秋之葬(1 / 3)

第一章 秋之葬

引言:高三的天空什麼時候可以飄上一場淅淅的雨?給躁熱的溫度一點清涼,給火熱的學習一絲休息。也許你會說我很無聊吧,高三的歲月也想著休息。可你在去仔細的想象一下,酷暑的躁熱中難到你不企盼一場秋雨?

秋雨

高三的天空什麼時候可以飄上一場淅淅的雨?給躁熱的溫度一點清涼,給火熱的學習一絲休息。也許你會說我很無聊吧,高三的歲月也想著休息。可你在去仔細的想象一下,酷暑的躁熱中難到你不企盼一場秋雨?

青春無悔

現在,應該可以算做是夏天了吧,因為在雷雨來臨之前的沉悶的空氣是最好的標誌。 在幾乎被壓抑的凝固的空氣裏,時間也仿佛靜止。心情也蒙上了一層年輕的憂鬱。 又下雨了,這多雨的天.. 突然間就對著這些鋼筋水泥構築的高樓厭倦起來,想逃離這個禁錮我的四角天空,又在想守住點什麼.. 麵部應該是沒有任何表情吧(盡管我不喜歡這樣沒有表情的表情),聞著被雨水淋濕後空氣中散發出的清甜濕潤而旖旎的味道,視線落在一個虛茫的點上......我老是在固定的生活模式裏打轉:從寢室到教室,再到食堂,甚至到廁所,所經過的路線,幾乎一周的學習..吃飯的時間,甚至就餐的內容。有人描述這樣的我們好象宇宙裏的行星,每天都沿著固定的軌道,圍繞恒星畫圈。 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不想再這樣百無聊奈的呆著,重複那已發生了無數次的動作 ,於是決定出去走走..遠處的青山顯得更加蒼翠了,池塘邊的柳葉經雨水洗禮後也綠得發亮了,這個初夏的季節已沒有了太多的花,這正合我意。我本就不喜歡繁花遍野的春天的,現在倒好,由一些零星的花點綴,倒別有一番景致。一陣清風拂來,吹皺了一池本來恢複平靜的水,漣漪一陣一陣的掠過尚帶雨珠的新鮮荷葉。 內心忽然被記憶喚醒:老家的池塘現在是否也是這般美妙?我試著拾起一塊小石頭想象小時候和夥伴們比賽打水漂一樣的將它扔出去,卻怎麼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眼前隻有小石子兒砸到水裏激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紋..人在青春的時候為什麼居然會像老年人喜歡回憶青年一樣憶自己的童年呢?青春是用來懷舊的麼?明知道隻回憶過去是無法擁有將來的,可為什麼還要如此執著地試圖記起過去的每一個簡單的感動?擁有青春,是為了守住逝去的軌跡,還是為了守住過往的美麗? 都說青春在夏日裏是熱情奔放的、張揚的、自由的、快樂的。可是為什麼我看到的那些麵容卻是沒有任何的表情,沒有憂傷,沒有快樂,沒有屬於青春的顏色/這就是大人們說的沉穩嗎?還是他們真的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匆匆奔走在名與利,權與勢之間的忙碌身影?有朋友對我說,“匆匆”是對的!現代社會的節奏早已不是慢拍,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快步的跟上時代的潮流。可是我不想要那些逼得人發瘋的名利權勢,我是不是就跟不上潮流了呢?我們就這樣拿著功利來顛覆我們的青春麼?我們跟上時代的步伐是為了那些浮華的東西?我困惑了!現代派的步調讓我越來越感到我們拚命地掙錢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生活!生存和生活是完全殊途的兩個概念!我們守住青春,竟是為了生存?

我的青春是老了麼?不。我還要懷揣大堆大堆的夢去流浪的!帶一副簡單的行囊,輕裝出發。像流浪的吉普賽人一樣,哼著音樂上路,循感覺在天地之間按自己的速度與方向,沿著熟悉或不熟悉的道路行走,行走..到哪兒呢?我終究成不了真正的流浪漢,我還是

需要羅盤針。我守住青春,同時要守住方向? 青春的天空也似現實的天空一般,有晴有雨有陰天。隻是大自然的陰晴雨霧由不得天空做主,而青春卻可以像小孩的臉一樣,想雨想晴皆由自己的心情決定。甚至些許時候可以把晴纂改為雨,把雨變回晴。有時屋外狂風大作,風雨交加,我們依然能在甜甜的睡夢中舔著冰糖葫蘆。有時是花好月圓,星光滿天,我們卻夜不能寐,哀傷花開了會謝,月圓了又缺。看小說的時候,我們的心情隨著主人公的一喜一悲而上下起伏;看到奔馳的馬匹會勾勒出一望無垠的大草原;看到船隻我們會想象波瀾壯闊的蒼茫大海..我們夢想去很多很多地方,瞻仰名人故居,遊曆名山大川,感受海擯風情.. 青春,本該擁有這多種顏色的心情,本該充滿這無數美妙的想象和憧憬的,可是我看到的隻是戴著麵具的臉孔。每個人似乎都在竭力隱藏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帶任何表情的麵具讓我感到極度的冰冷,窒息,難受。 有人感歎這世界充滿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怎能拿青春做賭注?戴上麵具是為了保護自己!可我不願戴麵具,我不是不知道要保護自己,也並不是要壓下青春做賭注。我隻是願意戴上讓我活得真實的,讓別人感受到真誠的透明的麵具,讓我在回憶時,可以自豪的說:“我守住的青春是無悔的!”

成長的足跡

成長,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駛在波麵上。有時風平浪靜,有時也會遇到洶湧澎湃的海浪。但我的成長之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也經曆著各種風波。對我而言,有哭有笑,有悲有歡,有甜也有苦。 我的這艘成長之舟,從我起航那一刻起,就帶給了我不少的快樂與煩惱,讓這身為初中生的我,即渴望快點見識一下天邊的風浪,但又有些厭倦,害怕麵對它。 和別人一樣,我也是一個剛出海的“水手”,在這出海的同時,身邊就多了許多的煩惱。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吧!也正因為我在長大,正在變成大人,所以在家中長輩們眼中的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不再是那個無知,但天真的我了,變得有意識,有膽量,有知識了。現在的我無論做什麼事,自己都要先認好“羅盤針”,都必須要有原則在身,不能馬虎完成,也不能粗心對待。如果稍有差池。隨時都會招來暴風雪的來臨。東一句“你已經長大了!”西一句“不再是小孩子了!”讓我聽得頭都疼了。

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那時還是個小孩子的我,生活得多麼輕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身邊根本就沒什麼煩惱。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麵也更波折了,成為一個中學生了,往日那個我已經蕩然無存了。我的個子高了,上學的時間長了,回家的作業增了,學習的科目多了,我的雙肩漸漸地背起了更重的書包。心中的壓力也不斷地在加重。如果是小時候,我無論做錯什麼事,必然沒有人會來責怪我,因為我還小,不懂事麼,再加上還有父母為我當“向導”。可現在的我,要長大了,也要懂事了,更要

適應獨立了,凡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後行。這與小時候那悠閑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漸漸地拉開了距離。 唉!成長的煩惱還真不少,但是其中令我渴望已久的快樂也夾藏了不少,我偶而也會有陽光明媚,風平浪靜的日子。 成長是會給我帶來不少的煩惱,可又想自己快快地變成大人。小時候一樣,現在也一樣。身為小孩子的我,雖然生活地會自在些,可是我卻處處受著長輩與他人的約束,走路時,有父母摻著;摔倒了,有父母扶著。我根本就無法也無權利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海上的路,根本就不能由我來導航。但是我知道,我知道在自己長大了後,我就變成大人了,與小時候不同了。 就好比現在的我一樣,正在漸漸地成長著,我對凡事都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也不必要完全地征求父母的意見,我願到哪兒,就可以到哪兒,自己摔倒了,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支撐。就好比自己的學習任務雖然重了不少,但是自己學到的新知識也多了不少,每天都會得到不少的收獲,這些又何嚐不是好事呢? 我的成長之舟,行駛得雖然不穩,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澎湃。但也正是各種各樣的驚濤駭浪,才讓我意識到了不少,學習到了不少,鍛煉到了不少。通過我這成長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長有一定的煩惱,但是有更多的快樂。 陽光走在風雨後,不經曆風風雨雨,怎會成功?這成長的煩惱,也正是我成長的快樂,我應該從容地麵對它。

勝者

在春光明媚的時節,我第一次遊覽了仰慕已久的西安古城牆。 “城”的本意是圖為民而成國,“城牆”一詞是由“城”字引伸而來的。在古代,封建統治者修建城牆主要妙用於軍事防守,以保護私有製,保護自己,宣揚國威。 西安古城牆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牆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曆時8年,實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城的。經曆代修葺,基本上保留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風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成就。 “八水繞長安,請按年古帝京。”人說到西安,古城牆和秦兵馬俑是非看不可。我和我的朋友步步穩健登上古城牆的古老的台階,聞到了古磚頭被太陽曬出的那濃濃的曆代畫卷的氣味,與孕育中華文明的氣脈同呼吸。幕幕情景不時浮現在眼前,追尋著古人的足跡開始了我的無限遐想..

隋文帝雄才大略統一了分裂的中國,開創了開皇之治的局麵,國家安定,國泰民安,其豐功偉績流芳千古。可我似乎聽到古老的城牆的歎息,這是為何?難道是楊堅在為他的兒子楊廣歎息嗎?也許是他的亡靈在遺憾著,他後悔楊廣為太子,遺禍後代,斷送了自己的江山。微風輕拂,城牆上傳來了陣陣撲鼻的清香,我們仿佛置身花間。我想傾國傾城的

楊貴妃玉體芳香肯定比那花香勾人魂魄,不然唐明皇怎會與楊貴妃在長生殿上立誓定情,留給世人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呢?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軍破城而入,大唐飛歌不再,王朝顛覆,五代戰亂..唐朝的繁榮的後代留下了什麼?明主清君把它變成了百達自滿,能讓子孫自豪的隻有唐朝的精神。漫步在城牆上遙望古城西安,能領略到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和諧景麵。 古城牆巍然屹立在曆史與現實中,見證著曆史的變遷。回望城牆,人已逝物已非,唯精神永存。車轔轔馬嘯嘯,千軍萬馬在城牆下呐喊,舊壁殘垣回蕩著雄渾的聲音。盡管往昔的盛衰灰飛煙滅,隻剩沙塵在城牆上飛揚,但英雄的壯魂不散。他們堅定的擁護賢明的君主,為祖國的千秋偉業造勢,用一種強大的精神激勵龍子龍孫:不枉為當年的王者,正坐近日的勝者。

最後的悲涼

初三了,結束的時間到了.. 不知怎的,我腦海裏浮現著這句話。回憶著過去的種種快樂,仿佛又回到了過去。記憶,竟可以如此鮮活。 歡笑聲、哭泣聲都來自那灰色卻又燦爛的時光。而現在,自己竟站在初中生活的尾巴上,等待結束,或者是另一個開始。 我寫這篇文章時還有十五分鍾七點。我不喜歡十五分鍾。因為半個小時給人的感覺很漫長,而十五分鍾卻如此短暫。仿佛心被別人猛敲了一下。好像三年給人的感覺太長,而當你度過了三年時光,細細回味,三年是如此短暫。好似那流水,從手心淌淌流逝,卻不見痕跡,隻剩下水流過紙間潤滑的感覺。 我抓不住它,所以我隻好坐著,看它流走,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其實初中的三年,或許是兩年七個月,我活得鬆弛有律,可是我仍很悲哀。因為,我一直無法做到灑脫,無法不被成績左右。 學習好壞並不可以評價一個人。這是老師們常講的,可他們全部都以此來評價我們。所以,我是一個好人。 在生命這場戰役裏,沒有失敗的劍法,隻有勝利的招數。 勝利的招數,並不意味著不則手段。卑鄙的招數,隻會招引來別人的唾棄,鄙棄的眼神令自己無所適從。寂寞的心,便是那充滿寒冷的冰窖,冷得令自己發顫,令心流血。寂寞的人,渴望有人造訪自己陰冷的心,因為那裏冷得令人痛苦,沒有人明知會受傷,還會去送死。即使有人願意,也會被寂寞者內心的寒冷所傷害,最終離開。寂寞的人,躲不開最終淒美的離開,逃不掉最後悲涼的結局。

回眸處

回眸處 回眸處,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見遠古的蠻荒處誇父那如飛的箭步,踏破塵土,踩碎氣象,朝著那火紅的太陽永不停息地奔跑著。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帶領著人類走出了矗立的穀,萬尺下的深淵,走出了文明之路。 側視時 側視時,我看見那崢嶸歲月裏,孫中山奔走於亂世鎮靜的腳步,那腳步曾停留在李鴻章的府衙,曾踏上過北上的火車,曾奔跑於起義的山岡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勢,終使他趕上了時代的浪尖,衝碎了千百年來不變的封建桎梏。 凝神望 凝神望橋上車水馬龍的過往,以卞之琳《斷章》中的姿態,時而見到孩童背著手執著這樣那樣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或是看到小商小販背著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車時的情狀;亦或見到笑臉洋溢的成群的老人們迎著朝陽一路小跑.. 似乎誰都在跑,都在追趕著什麼,那跑動時被風吹起的發絲,順頰而下的汗珠,鞋上濺起的水花總是給人生命的蓬勃之氣。 靜思之,不覺置疑,那永遠保持不變的奔跑狀態從何而來? 是因為誇父對太陽的渴望嗎?是孫中山對現實的不屈嗎?是小孩對前途的希翼嗎?還是那生活的堅難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 再思量,不禁頓覺,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個人都背著該負的重跋涉奔跑。奔跑即為生命的曆程,而最重要的是,那些奔跑的姿態背後,是人們對生命不被磨滅的追求! 再回眸處,再側視時,再凝神望,生命的價值熠熠生輝,征程中,我們奔跑著,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跡,懷著獨一無二的心情,追著太陽,追著浪潮,追著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燦爛處。 如夏花般,開得無比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