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疏浚生命的源泉(一)(1 / 3)

第一章 疏浚生命的源泉(一)

引言:生命的大樹無法通過仇恨去灌溉。種種的不公正使人們心中生出仇恨的惡魔,它吞噬了人們的理性,並迫使人們做出血腥之舉。但是仇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耶路撒冷的血肉橫飛,巴格達的人間悲劇,乃至時刻高懸在世界人民頭上的戰爭與恐怖之劍,哪一樣不是由仇恨而起?!千年的仇恨血隻能讓理應共享的寶貴生命變成共同毀滅。

共享生命

“亭長告餘日: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流傳了千載,但其中描繪的景象卻並未隨時光而流逝。當伊拉克的運河飯店在巨炮聲中化為煙塵,當莫斯科地鐵在片刻間變成人間地獄,當馬德裏繁華的街頭血流遍地時,嚴酷的事實,逼著我們承認世界的憂愁和不安———是到了挽救枯萎的橄欖枝的時候了,是到了疏浚生命源泉的時候了,是到了人類共享生命的時候了! 生命的大樹無法通過仇恨去灌溉。種種的不公正使人們心中生出仇恨的惡魔,它吞噬了人們的理性,並迫使人們做出血腥之舉。但是仇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耶路撒冷的血肉橫飛,巴格達的人間悲劇,乃至時刻高懸在世界人民頭上的戰爭與恐怖之劍,哪一樣不是由仇恨而起?!千年的仇恨血隻能讓理應共享的寶貴生命變成共同毀滅。 仇恨是人間的酸雨,它無情地摧毀著人類共同擁有的生命之樹,將生命之綠色變成刺目的血紅;仇恨是烈焰,它正在將人類共同擁有的生命焚燒! 讓理性與寬容來疏浚人們的心靈,讓尊重和理解來充實人們的心靈,讓愛心的暖流成為人們心靈的源泉,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共享生命。 要共享生命,還要少一些自私和冷漠。

互相算計,各人自掃門前雪,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等等,也都使共享生命

成為不可能。人終究是社會的人,桃花源和魯濱遜式的生活終是一枕黃粱。宛如山穀中的回聲,隻有己方的良善與付出才能得到同樣的回饋。沒有了自私和冷淡,才會有融洽的社會氣氛。當雲南大學的慘案震驚全國時,當陝西三個少年殘酷毆打一名女乞致死時,我們是否真正認識到了自私和冷淡的惡果? 自私和冷淡是慢性毒藥,它們會讓理應共享的生命在無形中失去其寶貴的價值和真正的意義。 讓“對待同誌像春天般的溫暖”這句名言重新回到我們的心中吧!讓春風來疏浚我們的心靈,讓春風為我們的心靈帶來對生命的尊重和愛。 在《吊古戰場文》的最後,李華寫下了這樣的話,以此為全文劃下了一個悲愴的句號:“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人類本是同根同類,所以理應共享寶貴的生命。用一顆寬宏平和充滿愛的心來接納和尊重他人吧,那不僅僅是為了別人。用愛和尊重來疏浚生命,讓愛和尊重成為生命中永遠長流的源流,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共享生命的美好未來。

綻放光芒

我感激太陽,感激她用光與熱撫育萬千生靈。 我也感動於流星,感動她劃過天際時留下的永恒之美。 我也渴望,渴望自己能化作一盞小燈,送給別人些許的光明。 無論我們的生命如何偉大或怎樣渺小,隻要能夠積極接受別人的影響,又積極地影響別人,我們的生命必將綻放出光芒。 有人說,曆史上的偉人離我們太遠,他們的成就如此卓越,以致於常人無法接近,更談不上受其影響了。其實不然。當孔子在千年前將“仁者愛人”的思想刻在了儒家文化的豐碑上時,當哥白尼在黑暗的中世紀發出振聾發聵的呼喊:“我們的中心是太陽!”時,當達芬奇在文藝複興時代將人類最神秘的微笑展現在蒙娜麗莎臉上時,他們的影響難道沒有被你我所接受嗎?他們的光芒使人類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璀璨,正是這璀璨之光,使你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 或許我們無法領會偉人們的深刻理論,但我們一定能體會到他們的品質所折射出的光芒。居裏夫人將獎牌給孩子作玩具,童第周為了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埋頭於實驗室整整十載.. 我們要感謝偉人給我們的巨大、深刻的影響,感謝他們使人類的生活變得美好,感謝他們用自己的言行為我們造就了一座座精神的豐碑。 然而,偉人畢竟是鳳毛麟角,我們身邊的人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我們是否感受到了身邊那些平凡的人的影響了呢?

當母親在我離家前往學校時依依揮手告別,那疼愛的目光使我感到無比溫暖;當老師在我考試失敗時輕拍我的肩膀,對我說:“下次會考好的!”我感到那信任的目光給了我力

量,讓我重拾自信和勇氣。 或許身邊人們的影響不如偉人那樣巨大,或許身邊人的影響太過平凡而讓人難以察覺,但當我們回想生命的曆程時,想想是誰教會我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是誰第一次寫下“一、二、三”..正是在身邊那些平凡人們的影響中不斷成長,我們要由衷地感激他們。 有沒有想過,我們自己也能影響別人呢? 當我們將親手製作的賀卡送到父母的手上,道上一聲“新年快樂”,當我們在課餘去敬老院陪孤老談心,當我們在募捐箱裏投下幾枚硬幣,此時,其實我們也在影響著身邊的人,因為我們正盡力為他們帶去希望和快樂。 我想,當我們每一個人都積極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同時又積極地影響別人時,那時,太陽、流星和每一盞小燈,都會大放異彩,使我們生活在光芒之中。

語言和思想不相匹配

當深刻的立意和新穎的構思了然於胸時,成就一篇優秀作文的基石已經奠定。但實際上不少學生有了這塊基石卻仍然得不到高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語言運用。概而言之,語言和思想不相匹配。 具體而言,有的詞句重複;有的口羅嗦嘮叨;有的片麵絕對;有的貧乏單調;有的華而不實;有的詞不達意。最常見的是華而不實和片麵絕對。前一類屬文風不正,讀過些書籍便按捺不住,時不時要拿出來炫耀一番,結果卻以文害義。後一類屬思維偏激,想了些皮毛便一揮而就,動不動會走向極端,結果則以義傷文。 也許,文風不正和這幾年過於推崇華美的語句有關。大部分的高考一類卷,以語言樸實清淡見長的十分鮮見。搶人眼球的多為名句迭出排比鋪陳的“美文”。殊不知真正讓人注目的是優美暢達的語言背後流淌的思想之源。而且去年的評分細則已經注意到這種傾向,特別提出關注樸素平實的作文。所以,倘若再“為優美而優美”,缺少思想的源頭活水,想得高分,困難。 思維偏激的同學,其作文語言愛用“必然”、“絕對”、“總是”等不留餘地的詞語。由於學生下筆前考慮不周,評閱讀者常會有“未必然”、“不絕對”、“不總是”之感。試想,一個人在閱讀他人作品時幾次搖頭置疑,還會給予高分嗎?例如,為了證明“要善於從正確中發現錯誤”,就說“錯誤總是隱藏在正確背後”,能不讓讀者質疑嗎? 考生應當明白,除了語言積累不足外,表達的欠缺亦由思維方式單一所致。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更動了文字,同時也更動了思想。也有人說,語言是思想的外衣。外衣的美醜固然會影響人們對“穿衣者”的影響,但前提是“得體”,一味求美而失了得體,美會向醜轉化。如果思想是個嬰兒,穿著成人外衣,再美也會給人以“家庭貧困”之感;如果思想是個男子,穿著女性外衣,再美也令人作嘔;如果思想是具僵屍,套著綾羅綢緞,再高貴你也不會多看一眼。

當然,筆者並非反對追求語言的優美。畢竟,在表意明確妥帖的前提下,力求完美高

雅,會提升作文的檔次。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說的那樣,如果去掉有文采的獸毛,那麼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樣了,意思是語言表達畢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確,你必須是虎豹。所以,追求語言之美,先在準確、貼切、規範上下功夫,在此基礎上的典雅優美,才相得益彰。別顛倒了先後順序,否則,你隻是頭披著虎豹之皮的綿羊。

常懷感激

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有位青年在一次事故中,從寒冷刺骨的河裏救起數人後,終因長時間受凍導致雙腿癱瘓,輪椅上的他說:“我心痛的並不是雙腿再也不能走路,而是,被我救起的那數人中,沒有一個向我說過謝謝。”為什麼呢?中國人一向以“知恩圖報”著稱,可為什麼在寶貴生命被拯救後沒有人站出來,感激地說一句“謝謝”呢?簡單的兩字關係了一個人的心境,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試著喊出來呢? 對自然常懷感激,因為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憑仗,我們都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的人,不曾給它帶來什麼,卻理所應當地享受它的甘泉,接受它的庇護,破壞它的麵容。燦爛活潑的陽光,皎潔明亮的月亮,林間潺潺的小溪,枝頭歡快的小鳥..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使人愉悅,但我們不曾說出謝謝!我們不曾花錢買過爛漫盛開的群花,不曾買過變幻莫測的流雲,不曾買過驚濤拍岸的大海,我們隻是在花上踐踏,辟出自己的道路,在地下挖掘自上千年前遺留下來的資源,從森林捕獲珍貴的皮毛,砍伐百年老樹。自然任意讓我們蹂躪,不曾說過一個“不”,而人類,卻從不說出“謝謝”。 對自然如此,對生活也更應如此。對生活常懷感激,因為它是證明我們活著的依據。感激是生活的充要條件,如果你正平凡著,就應感激沒有遭受不幸;如果你正不幸著,就應感激病痛沒有降臨;如果你正忍受病痛,就應感激死亡沒有出現;如果有一天當我們必須麵對死亡時,那生時的經曆,曾讓我們感到幸福的瞬間,更值得讓我們感激!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必須為我們做什麼,我們的生存並不是自己的成就。無論是父母的養育之情,師長的關切之愛。還是朋友的噓寒問暖,或者隻是陌生人的一個幫助,都是生活中應當而且必須感激的點滴。就算是對手,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也不會奮起直追、不甘言敗,所以無論是誰,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常懷感激,就如在心中點燃一盞燈,燈的光芒,足以溫暖冰冷的心靈,足以洞穿沉寂的黑暗。愛因斯坦有這樣一盞燈,所以在他的獲獎感言中提了這個又提了那個,卻惟獨沒有自己;蘇軾也有這樣一盞燈,所以就算在被貶之後,也能在自然中逍遙,在生活中不敗。 如果心頭一片黑暗,那麼什麼樣的光都無法將其照亮,隻有在充滿感激的燈之下,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卻神奇著,多麼簡單卻不可思議著。對自然因為感激而倍加珍惜,對生活因為感激而努力拚搏,對人因為感激而真誠相待。所以,生著的我們更應說出“謝謝”,更應學會在感激中成長。

美麗的心靈

2003年7月7日,16時30分。我從信箱裏匆匆取出《新民晚報》,如同往日一樣,雖然臨近考試,可看報仍是我多年的習慣。視線劃過一版、二版..十五版。忽然,眼前一亮,伊朗連體姐妹欲做分頭手術!伴著一聲驚叫,這對姐妹花的照片映入我的眼簾,除了一部分頭骨連在一起外,她倆和普通人並無任何區別,隻是兩雙略帶憂鬱的明亮大眼睛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得知了她們已有29歲了,我又是一驚:她們哪來這麼大的勇氣?這手術可是九死一生啊!我真的替她們擔心,麵對死亡的威脅,姐妹倆都願意把生的希望留給對方,這又是多麼美麗的心靈! 7月8日。取到報紙,我直接翻到了十五版。據我推斷,這則新聞應有連續報道。果然不出所料,整個版麵幾乎都刊登了這則消息。然而,醒目的大字標題讓我心一涼:手術遇到麻煩!我感到似乎周圍的空氣凝固了,隻聽見自己的心跳聲。原來她們的頭骨比預計的要厚,所以手術耗時要多一些,醫生在切割時隻能一毫米一毫米地進行。 我簡直比她們還要害怕,我能做的,隻有為她們祈禱,再祈禱。 7月9日。一到時間我就急急地奔下了樓,快速取出報紙,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十五版。“啊,怎麼會這樣!”我失聲大喊,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報紙上卻清清楚楚地寫著這對姐妹花死亡的消息。頓時,鼻子一酸,我的臉頰上掛滿晶瑩的淚珠,姐妹倆的照片被放大後刊登在報紙上,然而她們那微笑卻已成為一種永恒..連頭姐妹在近三十年中克服種種困難,頑強生活的情景,飛速在我眼前閃過。如今,為了更燦爛的明天,她們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價! 我真的想為這對姐妹花唱首歌,一支含著淚水唱出的美麗哀婉的歌,在為她們活出如此絢麗的生命樂章而驕傲的同時,祝福她們在去天國的路上走好。也許,這也是全世界知道這對姐妹的人心底裏最想唱的歌,這是一首以死為代價的追求生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