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機遇是一條魚
不經意的感動
魚說:你看不見我的淚,因為我在水裏。 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裏。 這是一則廣為流傳的網絡對話。 魚和水的距離不可謂不近,但若失了心靈的交融和親近,卻也隻是咫尺天涯。弱柳扶風,相接的是對春的感悟;漁舟棹晚,傳遞的是對父的依戀。刻意的舉動並不能讓兩顆心靠近,更不能讓兩顆心產生共鳴。隻有那不經意間的於細微處共同感知到生命的本真,純粹的顫栗,心靈的距離才會縮短。 如同中年人不經意流露出的對草坪的愛意讓他與老太太縮短了心靈的距離。 人是敏感而多情的,我們因不經意的感動而敞開心靈。那個世間最高貴的女人——克裏奧巴特拉承受了愷撒大帝所有的寵愛,整個羅馬都為之匍匐。然而她何曾真心地笑過了。愷撒的專製和皇權成為了埃及曆史延伸的籌碼。豔後的心,卻為安東尼奧而開放。這個勇士以他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心跳俘虜了這朵野玫瑰,僅僅以愛的名義。 徐誌摩對日本女郎的讚美也是在不經意間。“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嬌羞”,低眉俯首的瞬間,詩人與少女共同感知了那份親切自然的美,國界的距離消失了,心靈的距離也縮短了。 人與人因不經意的感動而走近,人與自然也是如此。雲卷雲舒,花紅花落,我們因造物的一喜一嗔而感動著,濠梁之上,莊子暢歎鰷魚之樂,惠施嗤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哂之,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快樂是簡單的,感動也是在一瞬間。就在莊子擊欄而歌時,他跟魚跟自然也達到了一種調和。多年之後,李白獨坐敬亭山,發出“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的感歎。這豈隻是心隨物而宛轉更是物隨心而徘徊。空曠的山野中,清高拔俗之情在端坐相視間,在人與自然間得到了和鳴。這時,又怎分得清天地與人,人與天地,已是渾然一體了吧。 於不經意間顯露一份真誠,於不經意間捕獲一份感動,心與心的距離因不經意間的感動而縮短。
盲人和跛子
一天,上帝對一個盲人、一個跛子以及兩個壯漢說:“你們沿著這條路一起出發,誰先把成功之門打開他想要是什麼我都將滿足他。”
兩個壯漢看了看盲人和跛子,嘲笑說:“你們也配去打開成功之門,簡直是天大的笑
話。” 上帝一聲令下,比賽正式開始了。 隻見兩個壯漢拔腿就跑,其速度之快,猶如風弛電掣。而盲人因眼疾,隻能一步一步試探地前進。跛子雖然明確前方的目標,卻也隻能緩慢的速度前行。 經曆了無數坎坷磨難之後,盲人和跛子達成一項協議。兩人取長補短,然後取得了成功!
無形的價值與魅力
無形是氣,無形是水,無形是風,無形是電。 然而凡此種種,無不源於一個出處,那便是心靈——無形之心靈。 花園裏若住著仙子,花園就是天堂;古堡裏若住著魔鬼,古堡就是地獄。換言之,你的心裏有什麼,你便是什麼。 佛語有雲: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人一如來,一樹一菩提。 你若心存寬廣,沙便是整個世界;你若心存芬芳,花便是完美天堂;你若心存善念,你便是萬眾之神;你若沉靜思索,你便是蒼翠菩提。 由此觀之,“無形”的價值與魅力就在於你往心裏裝什麼,心就是什麼,你就是什麼。 “人生下來不是為了被打敗。”海明威隔著萬裏重洋說。心靈裏無形的剛毅與勇氣使他成就了頑強。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隔了千年的山丘說。心靈裏無形的瀟灑與脫俗造就了他一身的才氣。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潛隔了悠然南山說。心靈裏無形的自由與灑脫鑄成了他隱沒的性情。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隔了塞上的長城說。心靈裏無形的自強與激奮流傳出他千古的高潔品格。 .. 如此這般催人奮進的壯美篇章無不源於心靈中的無形之物,而這些無形之物的價值與魅力也正是通過人之有形的行為展現得淋漓盡致。 曆史如此,人生如此。 步入春季,淺淺的綠色釀就了深深的愛意;淡淡的花香幻化成濃濃的詩情。於是,心靈中無形的喜悅使春天變成一年之計、一年之極。 步入秋季,獵獵的西風喚起了激昂的鬥誌;豔豔的驕陽激起了勃勃的生機。於是,心靈中無形的朝氣使秋天變成收獲之終、拚搏之始。 是無形,成就了頑強;是無形,造就了才氣;是無形,鑄成了性情;是無形,流傳出品格。無形的價值與魅力就在於此。
因此,無形的童話給了鄭淵潔靈感: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和魅力的,常常是肉眼
看不見的東西。 即無形。
我的詩
1 詩,我以祈禱者的虔誠走進你,同時,帶著未經雕飾的缺憾走進你。你能寬容我的缺憾嗎? 2 我在詩的情感王國裏生長。往往因為這迷戀理念之樹的纏繞,而使我生長的得很孤獨,失去了生命的光亮。 3 世界很美麗,人生多煩擾。我寫詩,多半是為了安慰別人,也安慰自己。如果人生缺少安慰,豈不可悲? 4 也許寫詩就是和朋友談心!一次談心,一次靈魂的啟露。 5 一根茅草,都有自己的精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我問自己:你有這種氣質嗎? 6 美無極限。 詩無極地。 藝無止境。 7 如果僅僅是一個飄忽的存在,我寧願消失。
直麵人生
你撒下的魚網在幸福中搖擺,去怎收不回來。你計劃的春天有童話的色彩,卻怎也不見到來。你始終不明白,沒一個真實的現在都是你曾經幻想的未來。 ——題記
我們都曾經從兒童時代走過,我們每個人都理解兒童,理解那分永無止境的好奇,理解那漫無邊際的憧憬與勾勒,理解那種朦朧而懵懂的世界,但是當我們早已脫離兒童的世界在成人的天空下奔波忙碌時,又有多少人會偶爾地逃離緊張與繁忙,獨自一人躲在僻靜的空間裏認真思考一下童年的夢與現實的差別呢?把童年的記憶塵封固然是一種悲哀,但是真正認真思考過的人會感到更加沮喪:在對比中你會發現那個多年來完美而崇高的夢早
已破碎的無影蹤,呈現在眼前的是另一個與想象完全背道而馳的世界,這裏不是有花有草有自由的仙境,這是一個充滿競爭與淘汰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罪惡與肮髒的社會,這是一個麻木而殘酷的世界。於是你又開始驚異於自己的接受能力。這些年來,現實早就把你的夢想一步步的往反向推的很遠,在我們來不及防備的意識裏,在我們渾渾噩噩的生活中,好無挽留,好無惋惜。當距離已經大到無可挽回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早已失去了呐喊與哭泣的意識。這個社會不會去憑吊任何無可挽回的事物,我們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悲哀的犧牲品。 很多年後我回過一次闊別已久的故鄉,當我觸摸著班駁的房門時,一滴淚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滑落在落滿灰塵的鎖眼上,我輕輕地擦拭著,一遍一遍,我在徒勞而固執地想回到過去,尋找那個充滿美麗幻夢的時代,望著門外,想起童年時多少個日夜,父親曾牽著我的手走過那早已荒草叢生的石板路。父親用寬闊的掌心撫摩著我的臉,溫柔的,慈祥的,粗糙的,幸福的。我終於知道在物是人非的今天,我失去了一種嗬護與信賴,所以我才必須作繭自縛地將自己束縛,我不能在用明亮的目光天真無邪地凝望周圍的一切,早已滄桑的東西是永遠不可能擺脫時間的痕跡了。望著窗外一隻孤雁遲疑的飛過,我看到了我的影子,在喧囂的塵世,獨自固執地逃離生活的旋律,躲藏在一個被世界一起的角落,挖出一些早已被時間埋藏的東西,為一些符合生命規律卻不符合自己唯美主義的往事感傷。我知道這是愚昧的,一個人心靈越成熟,他就越能夠理解殘缺的意義,甚至是美麗。 我終於意識到人間沒有天堂,沉淪假象,隻會更加沮喪,勇敢的接受這個殘缺是理所當然的世界,將記憶塵封,勇敢的麵對未來。
陌生人和親人
我們會發現陌生人和親人之間的不同點是很少的。 有一個再前方打仗的小兵,有一天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告訴父母他已經退伍,可以馬上回家了。父母當然非常高興,在電話中表示希望他盡快回家。小兵又告訴他父母,他的一個戰友也要和他一起回家。父母當然也表示歡迎。小兵又說,這為戰友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和一隻手,而且說這位戰友要長期和他們住在一起。小兵的父親一聽就告訴他,這絕對不可以。他說,這將造成家人的沉重的負擔,他不會歡迎這種殘疾人和他們長住的,他建議這位殘疾人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小兵聽了這些話以後就掛了電話。幾天以後,警察通知家裏,說他們的孩子自殺了,請親人去認領。令他們吃驚的是,他們的孩子隻有一條腿和一隻手。 有一位美國女士在海邊散步,發現海上有一艘私人帆船情況危急,便立刻和救難人員聯絡,等大家把船救上岸來,這位女士才發現船上有她的丈夫。
俄國鄉下,有一個很窮的家庭,一位婦女有兩個孩子,兒子從小出去闖天下了,剩下母女兩個相依為命。她們開了一家小旅館。一天小旅館來了一位看上去很有錢的人。母女兩個起了惡意,在食物裏下了毒。旅客死了之後,婦女愕然發現她殺死的竟然是自己的兒
子。她兒子再外地賺了錢,衣錦還鄉,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因此回來後沒有說明身份,打算第二天再說出來。可是沒有想到,居然死在母親手裏!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可以遺世而獨立的,所以我們應該養成關懷陌生人的習慣!
機遇是一條魚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它並不動聽,也沒有曲折的情節,卻給人以啟迪。 一位主人好久沒吃魚了,他吩咐仆人中午買一條魚回來清蒸。十二點了,吃飯的時間到了,卻不見仆人叫吃中午飯。 主人想,也許魚還未蒸熟吧。已經下午一點了主人餓的發慌,就到廚房看看,卻見魚仍擺放在那裏沒有蒸。他有些生氣了。仆人卻指著鍋對他說:“我已去市場買了好多次魚了,即使那裏最小的魚,你的鍋也放不下,我正在想辦法呢..”因為鍋小魚大,那天中午主人沒有吃到魚。 從這件事,我想起現在許多人,他們總是感歎命運不公,時勢不濟,許多時候,總是嫌自己“鍋”中的“魚”太小,羨慕“大魚”,這種想法本身到無可厚非。問題在於他們隻知道羨慕,卻忘了擴充自己的“鍋”。結果某一天,命運給他們一條“大魚”時,他們卻因自己的“鍋”太小而失之交臂。所以,真正想擁有大魚的人,千萬別忘了充實自己和發展自己。 機遇是一條魚,是一條誰都無法預測大小的魚。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想和他一同飄流
--讀《魯濱遜飄流記》後 生命的價值總是在一次次冒險中得到升值的。這是我讀《魯濱遜飄流記》的最大感受。 作為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少爺,他完全可以子承父業,過體麵舒適的生活。但他不願意聽從父親的安排,甚至違背上帝的旨意,甘心去做“上帝不喜歡的人”。也許是他心中天生的冒險心理在作祟吧。金錢、地位在他嚴重,遠不及隨著海風飄流。海風、傾船、飄流,注定是他的宿命,冥冥之中,是上帝的安排嗎?那麼感謝上帝,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勇者。即使他並不喜歡魯濱遜,卻依舊愛他。 不是麼? 在第一次航海中,他就充分領略到海的喜怒無常。再大的船,麵對浩瀚的大海,也不過是孤帆一點。風浪無情,牽動著船桅與之同歸於盡,殘忍地剝奪了水手生的權力。但上天保佑,最終隻是有驚無險。魯濱遜順利地回了家,但冒險之心仍未退卻。
接下來的幾次航海亦是如此。縱然其他人無一幸免,但魯濱遜總能安全靠岸,繼續自己的海上之旅。
最感動我的是自述小說獨特的語言風格。平時、簡樸,細膩中透著豪爽,平白中又露著波折。從介紹自己家事的無奈,到表達雄心的豪情;從轉危為安的僥幸,到重現困境的懊悔;從擁有巴西種植園的興奮,到登上孤島時的孤寂無助,以及後來的幸福、自由..真實是文學的最高宗旨。最簡單的文字,擁有了豐滿的靈魂,同樣能讓讀者感受到驚心動魄、蕩氣回腸,還有語言獨特的魅力。 與其說這是笛福的半自傳體小說,不如說它是人類文明史的一部縮影。 生存,是小說提現的一個主題。 既然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有義務讓自己生存下去,並且還要幸福地生存下去。荒島生活,想像起來覺得很不可思議。尤其是對著當今的生活。生存,在現在看來,不再是一碗飯,還包括生活質量,電腦、電視、電話、手機..如果現在把一個現代人拋到一個荒島上過上十來年,被電器“寵壞”的現代人肯定回崩潰! 但魯濱遜不僅在荒島上飽飽得過了28年,還過得很有質量。他有房子,還有別墅,有槍,有足夠的子彈,種子麥子,吃上了麵包,養了野羊,喝上了羊奶..他是這座荒島的國王,也是自己的國王。 魯濱遜的智慧是不可否認的。單是他能在島上過得那麼好就足以證明。 人類,從野莽走向文明,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長河。他們從生吃食,到發現火,吃上了熟食,開始了文明的旅程。他們努力的思考著創造著,發明了生活的必需品,在時間的行程中,改變生命,改變生活,改變世界。 每個人都會成為自己的國王,隻要他想活下去。 生命,不屑於一帆風順;生命,不滿足也現有的一切,要活,就活的轟轟烈烈,光芒萬丈;要活,就別對不起父母給你的這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