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規有時是陷阱(一)
引言:清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曾為自己的“碧山書屋”撰聯:“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該聯橫覽宇宙奇觀,縱觀古今絕藝,一氣嗬成,如詩如畫,堪稱佳作。
菩薩豈能保平安
衡陽珠暉區一家大型書市為了防火防盜,專門設立了一個治安亭,並輪流派人值班。而近來,該治安亭內不見保安,改而安放了一尊菩薩。 據了解,珠暉區的這家大型書市建好以後,起初還有保安來治安亭值班。後來,保安來得少了,為了解決書市安全問題,有人搬來了一尊招財菩薩,說是既可以防盜、防火,還可以招財進寶,經濟、安全、實惠,比一般的保安管用多了。於是,偌大一個書市,治安工作的重擔就落在一尊菩薩身上。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每天還有人定時到治安室來跪拜、求平安。
心理壓力
據新華社報道,德國美因茨大學醫院主治醫生拉爾夫·尼克爾10月24日在德國心理治療醫學協會第11屆年會上說,經常感到疼痛不適的人當中,一般說來有30%至50%是由於承受過大精神壓力所導致,體內並沒有器質性病變。專家解釋說,人們一般認識不到自己精神上的疾患,而多數醫生礙於病理知識有限,往往將身體疼痛當作某些急性病的表現,並通過大量檢查來尋找病因。德國醫學家說,精神壓力導致的身體疼痛其表現是多樣的,主要為頭痛、背痛、腸胃疼痛或眩暈等,嚴重時甚至出現身體局部麻痹。
香港得名的由來
沉香木是一種常綠喬木,共有八個品種。產於亞洲南部各國,我國主產於廣東和海南島。 沉香木在宋以前依賴於從泰國、印尼等南洋各國進口,價格昂貴。宋、元以後,廣東東莞等地出現了一種代用品,是植物學上的另一種沉香,現代植物學定名為“土沉香”,稱之為“莞香”。栽種這種沉香的人是專門采香者。莞香從廣州北上,先運至九龍尖沙嘴,然後再在附近一小港灣換上大船,運至北方各省。這個小港灣人們當時稱它為“香港”,這便是香港得名的由來。
表現誌趣的對聯
清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曾為自己的“碧山書屋”撰聯:“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該聯橫覽宇宙奇觀,縱觀古今絕藝,一氣嗬成,如詩如畫,堪稱佳作。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曾為他的“莽蒼蒼齋”撰聯:“視而夢夢,天胡此醉;於時處處,人亦有言。”出句感歎祖國孱弱,任人宰割,痛惜朝廷腐敗,權臣昏庸;對句渴望國人振奮,一片赤子之心,感人肺腑。 著名書法家蘇局仙在抗戰時,敵偽逼他出任漢奸鄉長,他拜佛念經裝傻,並將居室命為“水石居”,寓其如水之清白,石之堅強。並撰聯:“杜漸防微,取法於至堅至潔;利誘威脅,戒警乎不緇不磷。”聯尾“不緇不磷”語出《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意為磨不薄,染不黑。
“五湖四海”的涵義
漢代的劉向《說苑·辯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
據顏師古解釋:八荒,乃八方荒極忽極遠之地也。四海在《爾雅·釋地》中:“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此書認為少數民族所住地是“四海”。也有人認為“九州”確被四海環繞。而《禮記·祭義》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沒有明確
的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四海一也。”他的劃分法與今天的海域劃分有相似的地方。 五湖的說法也很多,《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蕩湖、太湖、射湖、貴湖、 湖”。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為“五湖”。 由此看來,“五湖四海”泛指四方,即全國各地。
常規有時是陷阱
拿破侖的最後失敗,並不是失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失敗在一枚棋子上。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失敗之後,被終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他在島上過著十分孤獨和寂寞的生活。後來,拿破侖的一位密友,秘密贈給他一副象棋。這位赫赫有名的囚犯對那副精製而珍貴的象棋愛不釋手,常常一個人默默地下象棋,無可奈何地打發著孤獨和寂寞的時光,直至慢慢地死去。 拿破侖死後,那副象棋多次高價轉手拍賣。有一天,那位象棋的持有者偶然發現,象棋中的一個棋子底部是可以打開的。當這個人打開這個棋子的底部後,不禁驚呆了,裏麵竟密密麻麻地寫著如何從聖赫勒拿島逃生的詳細計劃。可是,拿破侖沒有從象棋中領悟到朋友的良苦用心和象棋中的奧秘。拿破侖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最後竟然死在常規思維的陷阱裏。如果他能用南征北戰時兵不厭詐的思維方法來思考一下象棋可能蘊涵的其它功能,上帝很可能會再一次地向他祝賀與微笑。
羨慕誰
美國舊金山市市長威利·布朗,在第5次訪問上海前夕,對記者坦言上海的效率比舊金山“高多了”,並對中國城市的“一把手”不勝豔羨。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仔細研讀這篇報道,我發現與中國城市的“一把手”相比,讓布朗市長感到煩惱的因素主要有兩條:一是舊金山的市政架構中存在一個時時牽製市長的監事會,這個監事會由從各個區選出的11名監事組成,隻對各自選區的選民負責;二是舊金山存在著不計其數的“按具體問題細分的”各類民間組織,甚至有令中國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提倡母乳喂養的母親組織”、“女同性戀摩托車手組織”等。布朗市長要采取任何措施,首先必須獲得監事會的多數通過,同時還必須與相關的民間組織反複協商,達成妥協後才能實施。 布朗市長受到如此之多的牽製,舊金山的效率自然就慢多了。就像他對記者發牢騷時說的那樣:“今天我將出席大約七八十套住宅的竣工典禮,這些房子我們從1999年就開始決定建造,直到現在2003年才蓋好。”慢是慢了一點兒,但我敢斷言,布朗市長是絕對不敢對“釘子戶”采取強製措施的,對他來說,最激烈的行動也不過是向法院提起訴訟,而如果法官的判決於他不利,他也隻能兩手一攤,聳一聳肩。 說句實話,舊金山市的市長是不是羨慕我們,我並不是很在意。作為一個普通市民,舊金山市的市民是不是羨慕我們,才是我最關心的。效率高雖然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但如果普通市民不能從“高效率”中分享益處,那麼這種“高效率”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爹,轉彎了!”
父子倆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了!”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還是一動不動。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隻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曉得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