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國之謎
樓蘭王國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西南距若羌縣城二百二十公裏,東距羅布泊西岸二十八公裏。這座古城坐落在東經89~55′22″,北緯40°29′55″處。
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在曆史舞台上隻活躍了四五百年,之後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那麼,這座古城為什麼在今天成為廢墟呢?
事情得從頭說起。
7世紀時,唐朝僧人玄奘西遊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如今,樓蘭美女、樓蘭古墓、樓蘭彩棺……一個又一個樓蘭之謎誘惑著所有的人們,去探索樓蘭文明的神秘。
樓蘭王國最早的外國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幹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隻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以及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百年來,樓蘭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熱點。大批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接踵而至。他們是: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1906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1908至1909年日本的大穀光瑞超探險隊;1910至1911日本的大穀光瑞超第二次探險隊。
這些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發掘出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富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文物品種極其繁多。其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這份手抄字紙,僅僅比蔡倫105年發明紙晚一二百年,比歐洲人最古的字紙要早六七百年。發掘出的漢錦,色彩絢麗,相當精致。有的繡有“韓仁繡文丸(紈)者子孫無極(即子孫滿堂)”。有的繡“延年益壽”、“昌樂光明”或“延年益壽宜子孫”。製作年代在1至2世紀。另一重大發掘收獲是發現了當年任西晉西域長史的李柏給焉耆王的信件,即所謂“李柏文書”,根據李柏文書而發現了“海頭”故城,這為研究後期樓蘭帶走了大量古文物,撰寫發表了一係列研究羅布泊古樓蘭的專著,交口讚譽說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曆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
中外學者相信,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目前被發現的最重要的曆史遺跡,它對研究新疆以至中亞的古代史、絲路之路的曆史變遷、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曾經是誰在樓蘭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誰的聰穎才智創造了燦爛奪目的綠洲文明?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是引人入勝,撲朔迷離。
北大考古係教授林海村說:“樓蘭人使用中亞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言卻是一種印歐語係的語言,學術界稱作‘吐火羅語’。”“樓蘭人類學研究的結論和樓蘭語言學研究結果再一次提醒我們,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支印歐人部落生活在遠離歐洲的樓蘭。”因而,此書的觀點認為,樓蘭人是“漂泊東方的印歐人古部落”。
然而,“樓蘭人到底源於何處”這一問題並沒有取得一致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人屬於雅利安人。據近期我國某人類學家從基因學、器物學的角度對於樓蘭遺址發現的屍體所作的研究表明,樓蘭人更接近於古代阿富汗人,這又是一個全新的論點。
另外,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女屍,淺色頭發,眉弓發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顯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征。這與人類學家對墓地出土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測量的結果完全吻合。到了漢代樓蘭王國時期,樓蘭居民的種族構成又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與高加索人種共生,其中還有蒙古人種的存在。亞歐舊大陸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這片並非綠草如茵的土地作為過自己的駐足點,希望能夠在此營造美好的家園!
樓蘭原是一個隨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過發現的樓蘭古墓及羅布泊地區發現的大量細石器表明,樓蘭人本為遊牧人,絲綢之路開通後,域外文明尤其是漢文明傳入樓蘭才加速了樓蘭人發展城市文明。
樓蘭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呢?
樓蘭一直是為中外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們憧憬的神秘之地。
兩千年前,那裏是絲綢之路上的南北貫通、東西交彙的重要交通樞紐;我國古代西部對外開放最繁華的商城。這裏的居民也種植小麥、飼養牛羊。他們的日常用品是胡楊木、獸角、草編類製品。這個顯赫一時的古代商城為何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