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舍與北京(二)(2 / 3)

你是否羨慕過陶淵明的人生?是啊,他歸隱田園,品鄉間淡酒,觀風中寒菊,活得多

麼瀟灑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內心的無奈?他也有濟事的抱負,卻無從施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容不下這一錚錚的魏晉風骨,於是他在無盡的無奈中選擇出世。他的無奈,他的焦灼,他的傷痛,你懂嗎?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隻顧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隻顧陶醉於南山的山水,於是你羨慕他們的生命,同時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與勞累。你何時才懂得正視自己生命的歡樂,嗅一下窗欞邊梔子花的芬芳? 不要總認為自己的生命苦難重重,而別人的生命充滿陽光,生命中的苦難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而在不順的生命裏你也會有歡樂的蹤影。 正視自己的生命,欣賞自己的命運,縱然命途多舛也要淡然,坦然。曆史的河流中,沒有不受傷的船。多希望明早醒來,你可以麵帶微笑,去嗅一嗅窗欞上的梔子花,人麵與梔子花交相輝映,或許會構成這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

現實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沒有纖瑕的星辰在銀河中閃耀,而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那不染纖塵的星空裏,放飛了多少人美麗的夢想。飛上星星的人知道,那裏像地球一樣,也有灰塵和石渣,於是他們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權利。我們不能一味沉溺於自己的幻想之中,卻也不能讓自由飛翔的思想湮沒在無情的現實裏。 阮籍目睹世間的渾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異處,借醉酒逃避現實。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卻終因一篇《為鄭衝對晉王箋》被人唾棄。嵇康則完全生活在現實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協,最終一曲《廣陵散》成為絕響。其實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廣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廣陵散》向後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歸的境遇竟是如此迥異。若是兩人各向中間邁出一步,將幻想與現實稍加中和,也許就不會落得生者隱入迷幻,死者融入蒼穹,隻留給後人無盡的悵惘。 我們如何才能讓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現實,又如何才能讓飛上星星的人保留夢想呢? 在那個人人埋怨的時代,沈從文先生目矚現實的殘酷卻依然將那個江南小城寫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現實沒有湮沒他對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顆赤子之心看待這個社會,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沒有沉醉於自己的幻想亦沒有讓現實麻木自己的心靈。 張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經曆了大富大貴,也經曆了戰火紛飛、十年浩劫,而她卻永遠保有一副悲天憫人的情懷、一顆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憫人的情懷使她正視現實並戰勝現實,而她那顆永不衰老的童心則使她在任何艱難的情況下都不放棄幻想和權利。

川端康成淺淺的一句“淩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間感動了多少心靈。這是夢和現實完美的結合,讓那些世俗之物頃刻間土崩瓦解,讓多少在現實中日漸麻木的心靈得到了溫暖。

正視現實,但不委身於現實;保持幻想,但不沉溺於幻想。讓夢想在現實中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吧!

可誓天日

1911年的“三二九”廣州起義,是一次極其悲壯的起義。起義部署工作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原計劃一千多人兵分十路的起義軍,到了起義的當天隻剩下了黃興帶領的一百多人,勢單力薄的黃興毅然打響了起義的槍聲。這是一場明知道要失敗而為之的起義,黃興率領著這一百多人與百倍於他們的清軍展開了破釜沉舟的決死鬥爭,起義勇士幾乎全部遇難。黃興何以要飛蛾撲火?因為他要給為此次起義捐款的華僑一個答複,他不能讓起義流產,他更要給全國沉睡的人民敲響警世鍾,喚醒人民推翻滿清。“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以此當絕筆。”這就是黃興當年寫下的遺書,一封寄給了孫中山,一封寄給了為此次起義募捐的南洋華僑。

老舍與北京

我看見祥子手裏撥弄著現洋,心中盤算著買車,嘴裏念叨著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車黑漆漆的車身、亮晶晶的瓦圈,閃著光;我看見王順發忙著擦桌子碼茶碗招呼客人,手裏拎著老北京的大茶壺,壺嘴徐徐吐著水霧;我看見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紅,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兒爺昂首挺胸,老太爺微笑點頭;我看見沙子龍直視徒眾一言不發,心中暗道:“不傳!不傳!”,堂前老北京那隻鏢局長槍,靜靜倚立牆角,與主人遙相呼應.. 讀老舍先生的書,仿佛被書中人物引領著,遊覽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氣息,欣賞北京的色彩,聆聽北京的節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號啊! 那是老北京的絲絲縷縷、點點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語,激越鏗鏘,餘韻悠長;如一壺茉莉花茶,馥鬱芬芳,回味無窮。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飲食——“良鄉的肥大的栗子,過了砂糖在鍋裏‘唰唰’地炒著,連鍋下的茶煙都是香的”,“高粱紅的河蟹,用竹簍裝著,沿街高聲叫賣;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在酒樓裏,用小小的木錘,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隻有老北京才會有如此誘人的風味;也隻有老舍先生,才能領略得如此動情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