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趣談地理(1)(1 / 3)

“太陽轉身的地方”——墨江北回歸線標誌公園

一個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南方約350千米的地方,正好處在穿越我國領土2000多千米長的北回歸線上,這就是美麗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每年夏至,太陽直射點從這裏開始南移,人們都親切地稱它為“太陽轉身的地方”。

為了紀念這一特殊的自然界線,雲南省政府於1996年建立了“雲南省墨江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公園建在墨江城郊的一座70多來高的登高架山上,國內最惹眼的就是用紅石塊在地麵上鋪出的北回歸線,還有外觀酷似土星光環的地標館和可以在夏至日正午“窺視”的標誌塔。走進公園,就能看見身著盛裝的哈尼族姑娘,為遊客獻上奔放的民族風情舞,熱情淳樸的哈尼族小夥子,唱著“拉巴”(酒歌)端上自製的小鍋酒。沿著北回歸線兩側的台階拾級而上,神秘而古老的圖騰柱象征著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哲理,無聲屹立在那裏。另外,一條標誌熱帶和亞熱帶分界的綠化帶正在建設當中。

“星轉鬥移”是說每一年間,星座的位置不斷在變動著。春季,處女座出現在東方,金牛座沉落到西方;夏季,天蠍座在東南低空上升,獅子座則向西方沉落;秋季,寶瓶座出現在東方,天蠍座則沉落到西方;冬季,金牛座升起,寶瓶座又西沉了。

是星座在移動位置嗎?不是。是地球沿著自己的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在公轉,因而產生了星轉鬥移的現象。天文學家用精確的儀器,實測過幾千顆恒星,發現許多相同的事實,證明這是地球公轉所產生的一種現象。當地球沿著軌道運行的時候,位置在不斷變化著。舉個例子來說,人們乘火車奔馳在原野上,隻見近處的樹木、電線杆在向後飛奔,遠處的村莊和樹林好像在並列前進。這說明,近物變化大,遠物變化小,遠近位置的變化是不同的。地球的公轉很有規律性,周期是一年。

古地圖趣談

地圖,是地球的剪影。各種各樣的地圖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據說,地圖的出現是在文字發明之前。不過,今天保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最古老的地圖要數巴比倫的“世界地圖”了。大約公元前2500年,巴比倫人就將地圖刻在黏土板上了。他們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當成整個世界,實際上它隻是地球上的一個角落罷了。

在曆史上,地圖象征著一個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因此,總是把它們藏在皇宮內院,不輕易讓人看到。一個國家滅亡了,首先要收繳的是該國家的地圖。戰國時代,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荊軻借獻燕國的地圖之機,謀刺秦王而發生的一幕曆史悲劇。

古代的原始地圖已經很少能見到了。但是目前世界上那些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的少數民族,他們繪製的“地圖”倒有一些古色古香。如太平洋群島上的塔希提人所製的立體模型圖,是用木棍做成的;而馬紹爾群島的土著居民所製的海圖,是用椰葉柄、椰葉纖維和小貝殼等製成的,貝殼表示島嶼所在位置,粗直的葉柄指向島嶼。

地圖和戰爭

軍事地圖在戰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943年,美英聯軍準備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英國皇家海軍水文局資料室裏積累的西西裏島水文圖,提供了較詳細的沿海海岸和水深等情況,使登陸艦和士兵順利登上島嶼,很快攻占了該島。

另一次的戰鬥,由於使用了過時的地圖,美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943年11月,美軍準備在日本占領的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島上登陸,當時使用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水文圖。這張圖早過時了。由於珊瑚礁的堆高,周圍水域的情況已經變化很大。結果,美軍的登陸艇不能靠近海岸,海軍陸戰隊的士兵隻得涉水登陸,失去了時間先機,被暴露在日軍麵前,成了日軍炮火攻擊的目標。美軍遭受了重大傷亡。

青島“石老人”——海陸變遷的見證

從青島市區到嶗山的途中,在公路南麵海邊有個石老人村,村外離岸百米開外的海上,屹立著一塊高18米的巨大礁石,其形狀酷似一位風塵仆仆的駝背老人站在那裏眺望大海,這便是富有神話色彩的著名旅遊景點——石老人。

相傳在很久以前,這裏住著一位老漁民,跟他的獨生女兒牡丹相依為命。牡丹心靈手巧,才貌過人,漁霸胡滿天欲霸占牡丹,牡丹誓死不從。龍王聞之,派蝦兵蟹將將牡丹搶入東海龍宮。可憐的老漁民,日夜思念女兒,從此便天天坐在礁石上望海,盼望女兒的歸來,日久年深,便化成了一塊麵向大海的石頭人。這個動人的故事隻不過是民間傳說而已。那麼,石老人真正的成因是什麼呢?其實,它不是別的,乃是大自然千百年來“精雕”的一幅特殊的海岸地貌形態——海蝕柱。

海蝕柱的形成是有一定過程的。在地質史上,這裏原是一塊伸進大海中的尖形的陸地,謂之岬角。在青島海岸的許多岬角中,隻有這裏組成岬角的岩石與他處不同,是由火山岩構成的。這種火山岩浸在海中,受著風吹浪打而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經海浪的“精心雕琢”,岩石千瘡百孔,嶙峋多姿。由於岬角突入海中,使海浪運動受阻,海浪在岬角處折射,產生能量聚集,對岩石產生了強大的衝壓力,天長日久,便把這些石縫、石孔掏成了石洞。當海浪從兩側衝擊突出的岬角時,便會漸漸地形成海蝕洞穴,使海水連通,進而成為大小不一的海蝕拱橋或象鼻子洞;當孔徑隨海浪衝擊不斷加大到一定程度時,“拱橋”頂端或“象鼻子”處便會支撐不住而塌落下來,形成海蝕柱。這就是岬角後退殘留在海灘上的聳立柱體,也就是石老人的真正身世。